密室日月長。
在這與世隔絕的地底深處,時間似乎失去了原本的刻度。他們依靠着載湉的生物鐘和那盞時明時滅的“電燈”來劃分晝夜,建立起了一套獨特的、圍繞着生存與學習的緊張秩序。
白日裡(依載湉估算),當頭頂的白光亮起,石室便成了一個奇特的“書房”兼“工坊”。載湉如同一個最勤奮的學子,廢寢忘食地埋首於那些泛黃的《永樂大典》殘卷和充滿未來氣息的技術圖紙之中。他的記憶力驚人,加上來自後世的知識體系作為參照,學習效率一日千里。
他從殘卷中,不僅僅看到了古代的智慧,更看到了許多能與“前輩”技術相互印證、甚至彌補其短板的可能性。比如,關於金屬冶煉和材料處理的古法記載,雖然原始,卻提供了一些在缺乏現代設備情況下,處理那些金屬零件的思路。又比如,關於植物纖維處理和利用的記載,則直接啟發了他改進碳絲燈泡的想法。
而那些技術圖紙,更是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蒸汽機的轟鳴、發電機的奧秘、電磁學的奇妙……這些超越時代的知識,如同甘泉般滋潤着他乾渴的靈魂,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他不僅僅是在學習,更是在嘗試理解那位神秘“前輩”的思路,試圖還原出一個更加完整的技術體系。
當然,最大的障礙依然存在——那本德文日記。他嘗試着用自己有限的外語知識去拼湊、去猜測,但進展甚微。日記裡那些緊湊的、手寫的德文字母,如同天書般阻擋着他窺探“前輩”內心世界和更多秘密的道路。這讓他時常感到挫敗和無奈。
夜晚,當“電燈”熄滅,石室便陷入昏暗(僅依靠那盞需要輪流手搖才能點亮的碳絲燈維持微光,或乾脆適應黑暗)。這時,便是他們輪流警戒、休息、以及進行一些無需強光的“實踐”活動的時間。
在載湉的指導和眾人的努力下,他們對碳絲的製作工藝進行了多次改良。他們嘗試了不同的竹篾部位,控制碳化時的溫度和時間(雖然條件簡陋,只能估算),甚至學着圖紙上的樣子,用找到的細銅絲和木片,製作了更為精巧的燈絲固定支架。雖然依舊無法達到頭頂“神燈”的亮度,但他們手搖碳絲燈的亮度和穩定性,已經比最初的銅絲燈泡好了許多,至少能在短時間內提供相對可靠的移動照明。
這小小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所有人。
王德福的傷勢也在這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逐漸痊癒。雖然手臂上的傷疤依舊猙獰,但已經不再影響日常活動。他每日堅持鍛煉(在狹小的空間內活動手腳),體力也恢復了大半。他看著皇帝日以繼夜地研究那些“天書”,又親手帶著大家做出能發光的“神物”,心中的敬佩早已無以復加,護衛之心也更加堅定。
梁安則成了《永樂大典》的主要整理者。他戴着找到的放大鏡,仔細地將那些殘破的卷軸按內容初步分類、編號,遇到不認識的字或內容,便記錄下來,等白天再向皇帝請教。他似乎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價值,精神矍鑠了不少。
小石頭更是進步神速。他不僅認識了許多字,對載湉講解的那些簡單的幾何、算學概念也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和天賦,甚至能對照着零件和圖紙,提出一些似是而非卻頗有見地的問題。他成了載湉研究時最得力的“小助手”。
翠兒依舊沉默寡言,但她的勤快和細心卻是實實在在的。她默默地承擔了大部分的雜活,照顧王德福的起居,分配食物和水,保持著密室內相對而言的整潔。她的眼神不再像最初那樣充滿恐懼,而是多了一份平靜和…順從。載湉偶爾也會和她聊幾句,試圖了解更多宮中的情況,但她始終守口如瓶,只說自己位卑人微,所知有限。
然而,平靜的表象之下,危機的陰影從未遠離。
他們賴以生存的“古董”食物,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那些乾肉硬餅,不僅難以下嚥,提供的能量也極為有限。每個人的臉上都開始出現營養不良帶來的菜色。
水源也是大問題。雖然地下暗湖(地井)提供了充足的水量,但每次出去打水,都要經過那條危機四伏的通道,還要時刻提防地下洞穴 和上面庫房可能出現的危險。他們只能盡量減少取水的次數,每次都如臨大敵,由傷癒的王德福和載湉親自前往,其他人則在密室內焦急等待。每一次平安返回,都像是贏得了一場戰役。
外界的聲音,是他們判斷局勢的唯一線索。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遠處的槍炮聲似乎變得越來越……稀疏?不再像最初那樣密集和狂暴,而是變成了零星的、時斷時續的響動。有時候,甚至會出現長時間的、令人不安的沉寂。
這意味着什麼?是戰鬥結束了?京城…陷落了?還是戰線轉移到了其他地方?他們無從得知,這種未知,反而加劇了他們心中的焦慮。
這一天,梁安在清點完最後一塊硬餅後,面帶憂色地向載湉匯報:“皇上…我們的乾糧…最多…最多只能再撐兩天了……”
與此同時,剛剛結束一輪警戒換防的王德福也走了過來,他的臉色同樣凝重:“皇上,奴才剛才仔細聽了聽,外面的槍炮聲…好像…好像完全停了。而且,奴才似乎聽到了…一些…不同於之前的…軍號聲?”
食物耗盡!外界異動!
這兩個消息,如同兩記重錘,再次狠狠砸在了載湉的心上!
看來,他們在這個密室中潛心研習、積蓄力量的安穩日子,不得不提前結束了!
無論外面是何種局面,他們都必須出去!去面對!
因為,坐困愁城,只有死路一條!
載湉深吸一口氣,站起身,目光掃過眼前這幾個患難與共的“臣民”,又看了看石桌上那些承載着希望的圖紙和卷軸。
“準備一下,”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着不容置疑的決心,“我們…是時候出去了!”
ns18.116.82.17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