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試對我而言,算是年月久遠的日子了。
剛巧,前天財爺發表了財政預算案,其中有些措施確實係「反智」到一個地步,成為了驚喜。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大概就是所謂的免費報考DSE!雖然,我猜想最終落實的應該會有一些限制,比如只限有學校代報的考生之類,但是已經在網上出現了很多妙想天開的報考熱議。大家都提議如何報考去「玩嘢」。
這又令我想起以前考Oral的日子。我在高考時,中文和英文都要應考口試的。大約都是分「個人短打」和「小組討伐」兩部份。沒打錯字,當時的「個人短講」,要求學生有精闢的論點,所以我們通常戲稱「個人短打」。
「小組討論」就厲害了,很多人,尤其是名校的老師,都認為小組討論是要「打沉」其他人搶分的。以我認知,評分基準應該不是這樣的,但就出現了很多奇招。我記得我考中文科口試時,題目是「香港全面禁煙」,但那位同學不知是否太緊張還是真係來「玩嘢」,竟然不斷的支持「全面吸煙」,席間有同學忍笑不得,笑彎了腰。還好我、某些組員和考官,忍住了笑,繼續那個應不應該實行「全面吸煙」的方案。考完後,那位同學一溜煙的跑了,只淨下其他組員禮貌打個招呼,說幾句哈哈。雖然大家都知道不會再見了,但還是說了句「大學見」的說話,好不溫暖。
考英文的奇遇也是有的,四人裡有一位同學在一開先就站起身發表意見,說了約一分半鐘就坐下來,之後,全程他不再參與。考完後,他還說是老師教他這樣做,可以保有自己參與的1/4時間。但現在是小組討論,不是各自表述啊,你老師真的有看過marking scheme嗎?
公開試對考生的確很重要,而且臨場的緊張感不在其位是不能感受的。那時候上了大學一年級,還會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以為自己還要參加公試,仿彿惡夢般嚇得滿頭大汗,就可見公開試對年輕人的壓力。網上提議搞破壞式的參加考試的確不應該鼓勵,不過我覺得網民應該都是說說笑,多於真的會實際實行吧。
說起來,那年頭對於「中英夾雜」還有很大的抗拒,現在好像大家都習以為常。我在中文個人短講抽中的題目是「電腦遊戲有益與否?」我當時口快快說了一句「電腦Game」,還好考官沒有發現,可能這個term在當時都太流行了。最後A了這科。哈哈,不是曬命啦,其實中學時我也不太出聲,老師成日都說擔心我考Oral點算,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平時是「啋佢地都嫌費事」才少出聲吧了。而且英文科的Oral成績……就別提好了。
如果你問我免費去考多一次DSE會否備戰去考?我想我一定會的,而且還是認真的那種。無他,想看看自己可以走到幾遠而已。
ns18.217.164.19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