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人都說農曆年後就是轉工的季節,但這狂潮未免捲起得太快了一些。
朋友中早已有人在農曆年前已經辭工了,有些找了新東家,在一月尾已經傾好了合約,只待公司一出雙糧就出招辭工(好像是年廿九遞信的)。有些則打算先休息一下,即是所謂的裸辭!真有膽色,相信朋友也不急於搵錢吧。我們公司的同事在年尾已經經歷了一次「離職狂潮」,銷售部有整條team五人組竟然一齊離開,聽說就是各有各走的,內裡原因不得而知。除了那五人,其他部門都幾乎每team「交人」似的。Goodbye and Thankyou的電郵差不多每個星期五的下午都會收到,最厲害是一個星期五見到三封這樣的電郵。
茶水間早已吹出了很多風,聽說好幾個部門都有相熟的同事準備「鬆人」。其實也不難發現,平常會找某某的公事忽然跳出了另一同事甚至他上司出來,說會由他們負責,不用再找某某,大概已經猜得出五六成。做我們這行的,來來去去都係那班人,今天在這兒共事,可能下年前後腳去了另一家公司共事也不為奇。哪裡是起點,哪裡是終點?從來都只是一個循環吧。
上司或者僱主,當然希望自己的同事是穩定的,和會留在公司長遠發展。而我,可能也是比較心野的一群,而且工作久了,總會覺得轉轉環境才會重新鞭策自己。有時候在自己已經混熟得很的地方工作,日子久了,的確有機會變得沒有了那種幹勁和跳出框框的思維,不多不少都總會有些「滑牙」的感覺。
我也發現,踏進2018年後,久無聯絡的搵工獵頭公司都紛紛打來傾閒計,摸一摸路數。打來的有些是早幾年已經認識的,也有一些是新接手的找到我的舊CV而找上門。每次獵頭公司致電給我,我通常都會抱著傾閒計的心態,順道也八卦一下現在市場的狀況。至於有沒有心轉工,我是抱開放態度的,畢竟市場轉變很大,也許外頭現在的薪酬叫價已經不同和出現一些新一代的vendor會請人也不足為奇。
比如上星期有人打來,說了一家是新加坡為本部的公司想在香港請人。香港現在好像只有三四個同事,規模小得可憐,但是vendor嘛,通常都是這樣的。壞處當然是人力資源極其有限,甚麼東西都是自己想辦法。好處?則是人工普遍會高很多。不過我自己就不打算試這份工了,畢竟新加坡公司的文化我略有認識,覺得不會是適合我的。
出來打工,不是為興趣,不是求氣(正常人而言),當然是求財的。所以,薪酬固然是很重要,尤其在這個百物騰貴的時代。但是我覺得考慮一份工作,真的不是那多一萬幾千作為首要因素。我想,最主要還是你是否能開開心心的工作。如果壓力奇大、有開工無收工、公司文化有問題、有錢無命享(其實是無假享啦),就算人工再高也很難繼續下去。
記得之前在《裝束》說過,我也曾做過一份不開心的工作,而每天千不願萬不願的回公司。那時候,的確就是因為人工50%的增幅而膽粗粗的過去。誰不知坊間傳聞那間公司的文化怎樣怎樣好都是呃人的,內裡一早做到那些同事壓力爆煲,team與team之間又各懷鬼胎的內鬥。每天返公司一方面看著大老闆以為大家同心合力,背地裡幾個team head鬥到出面,好不精彩。我也不明白,大老闆無可能不知內部問題,由得他們鬥餐死拖低工作效率原因何在?
反而team與team之間的同事們有些則沒有甚麼,大家還互相通水,在茶水間一齊說笑team head的問題。當然,有少部份樂於參與爭鬥的同事還是會覺得是「國仇家恨」般的對待別組同事。總括而言,是一家花時間內鬥多過做正經事,一間像幼稚園生的公司。
那時候,我每天就是十分不情願的上班,公司沒有硬性規定同事要09:00回到公司,我就選擇大部份同事都是09:30-40才上班。明明老早就回到了返工的地方,卻故意走去吃大早餐甚至上茶樓飲早餐,都不願意回公司。下班後就連一個電郵都不願看,不趕急的就只讀不回。與現在真的是一個絕對的極端,現在我是每每8:30前就回到公司,電郵即使是放工後還是會即看即處理的。
一份好工,能很自然的樂在其中,不計較那麼多;一份不好的工,倒是無形壓力每天壓得你情緒和生活都有大受影響。
友人也知道我是見工達人,是的,轉工狂熱裡頭,定必會遇到的就是「見工」這個環節。明日再談。
ns18.189.43.1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