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說話,叫做:「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我不知是否每個行業都是有很多行家喜歡以「比武」式的自吹自擂,不過我發覺在香港做IT的,尤其做Engineer的,這心態也算十分普遍。
我記得我自己初初入行做Engineer時,我當時的老闆很喜歡Linux (一種有別於Windows的作業系統,特點是很多分支都屬於開源和免費!),而我自己本身都是開源軟件的愛好者,所以也很多時會交流當中的心得。我記得那時我這位老闆說過Linux是要浸的,而且要浸好幾年云云。不知是否本身比較喜歡自學和很懂得自學,對於打Command或者GUI的駕輕就熟來得比較容易。而且,重點是那時候屬於電腦性能開始過剩的年代,如果不打大型遊戲,基本上Linux已經進入GUI時代。除了處理Server式的純command外,一切都開始轉變......就好像昔日我們也很熟悉的MS Dos (比起Windows還要早的純command OS)最後也一樣無用武之地。
所以,那時代我暗地裡知道,一個OS或者一套技能不是浸出來的,而是你去探索回來的。後來,我想我的思法是對的,在這個時代,再沒有一個OS是絕對,沒有一門 command是永遠不變的。擁抱著固有知識,遠遠及不上乘著新浪潮的巨浪。固有知識是一個概念框架,卻不是一套無敵的武功。
後來工作轉變,我沒有再做落手落腳的Engineer,而是作為Consultant身份去處理事情。我更明白了一件事情,工具最究只是工具,Command是工具,GUI也是工具,說穿了一切都是同質的。以前還有人喜歡將介面分得很清楚,我卻對於Mac OS、Linux、MS Windows的介面用得已經沒多留意自己在用著哪套OS。
正如現在,如果說用Android 和iOS還有很大的分野,我想是很難說得通的。也許分野在Android 2.x和iOS 6以前是明顯的,現在已經可以讓雙方的支持者很容易就能適應對方的系統而不用看說明書的時代。當一個軟件都會同時推出兩個OS的版本,而使用方式或界面都有九成以上相似的時候,所謂獨專某一個OS似乎已經是不合時宜,甚至有點故步自封的情況了。
早幾年,我曾在一間公司工作了大約半年時間,最後因為公司文化問題我未過用期已經準備「跳船」。那公司的文化就是聘請很多大學畢業或者是工作了一兩年的年輕人回來,然後以洗腦式將他們想成自己是「武林人士」,公司有很多秘笈給你練功,你可以練就一身好武藝,在這個少林寺練一兩年後,出到外邊就會有很高薪金和有很多請。結果?公司的文化就是每天都聽到有同事在出口術比武,誰是天下第一,總之就是一種很撕裂公司的文化。
雖然我不敢說出到去無人請,但在這行業裡,有個很現實的事實,就是不同的vendor和產品都是跟紅頂白的,而且很多東西都變得好快。昔日很吃香很難學的牌子看似如日中天,卻可以在一年後變成由另一個牌子當紅,甚至變成很易學易懂。就算是同一個vendor,也可以在下個版本中來個天翻地覆的大改變,以前打二三十個command才能設定好的東西,現在變成了「Next…..Next…...Next」就完成了。其實當中的重點是概念,每套軟硬件的本身的功用和價值,遠高於你是否背熟了command。
有時候回想昔日只需要處理眼前的軟硬件,因為已經熟習了,也沒有甚麼大的亂子,覺得工作很容易(當然,對我來說是很沉悶!),上班下班的又一天,去到客戶那裡循序漸進的按鍵盤打command又一天。活在自己的安全區,理論上是舒服的。但同時,這亦是危險的,因為只要這間vendor失勢沒落,連帶自己的價值都會貶值,如果公司沒有及時轉身過來,被逼「與vendor共存亡」的公司的例子是很常見的。
這幾天,我在遇到了一位也是行家的人,是在NGO的IT admin。言談間他對自己的工作有著很大的自信,還不斷在拋很多terms。他說的大project,很多budget的東西,甚至人家的sales manager見到他的名字應該會很驚他云云。我自問都不是handle很多大project,但在我眼中他的計劃書像我們的邊開會邊在whiteboard上畫的草圖,「大budget」是我們不會出動consultant的價錢。至於他口中的那位sales manager,我是認識的,人家每個月隨時要跑5百萬生意額,NGO的36月合約才總值二十多萬,他不理啋你是情有可原的,難聽點說,應該不是怕你才不回覆,是踩你都嫌費事。在他身上,我看到昔日我老闆......還有少許昔日我自己的身影。在自己工作的井裡,的確容易迷失,還沒見過外面世界的廣大,沒看過外頭真正的大Project是甚麼一回事。
記得我在讀傳理時,也有研究過一門關於行業術語。將行外人屏退於門外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只有自己人才懂的語言。正如有有些海歸的同學,也很喜歡明明一班香港同學傾談,忽然間轉了channel去全英文說俚語。對此,作為「土地薑」的我是抱有反感的,雖然你說的我們都聽得懂,不過作為香港人或者說是華人,無法完全使用中文去溝通,我覺得如果你不是能力有問題,就是心態有問題。
如果你去過香港的茶記或大排檔,有時候他們也很喜歡用自己的行內術語,比如說白飯「靚仔」,齋瀨「齊瀨」,好立克「聰明仔」......但當你覺得自己知道他們的術語,在叫白飯時你同伙記說「一個靚仔」,他就會向廚房大叫「一個白飯」,擺明不讓你跟他的術語。我想,這算是一種行業內的保護主義吧。
做了這個行業好幾年,由最初真的會埋機做執行,到現在是宏觀全局。這應該是和昔日的還是Engineer的自己很不同。真正強大的,不是你能夠背多少command ,或者設定多少server和hardware,因為一切都是有天書或者help檔可用的。我不敢說自己的眼界已經闊得可以指揮全局,不過我明白作為自己工作崗位的重要底線,就是要完成工作的同時,還得考慮客戶、同事、公司和其他一切持份者的利益,平衡大家的付出和回報。這一切都已經沒有天書沒有說明書和best practice的了。
與行內術語去保護自己的行業相反,我更願意去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用外行人都明白得到的說法去闡述行內的東西。無他,作為一個行業的人,其實真的不需要以術語去標榜自己或分出其他人是否自己友,反而應該以簡單的文字去分享自己行業的價值。
ns18.188.100.19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