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php?chapter=4&id=51752
留言 - 亡者歸來 | Penana
arrow_back
留言 - 亡者歸來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comment
0
exposure_plus_1
取消
搜尋故事、作者及社群
顯示更多標籤
繼續閱讀
全部清除
更多
別人在看
刷新
更多關於「
」的結果
X
開啟推送通知以獲得 Penana 上的最新動態!
開啟通知
稍後
以 Facebook 帳號登入
或
註册/登入
以留言
南風知我意
比較多晦澀的描寫,所以乍看之下不太能一下子明白故事說什麼,但確實有這樣的故事建構方法,因此也沒有不符合主題吧。
就此提出一下自己的一些猜測。最後是揭露主角是在做夢嗎?亡者其實是主角重要的一個人?很好的朋友?然後主角一直嘗試理解為什麼對方要尋死,最終在夢中嘗試代入對方的角度,最終有了自己的一種理解之類的嗎?
5 年前
回覆
析潛
基本上猜測都對得上XD(我把故事對我的意義放在樓下回應裡,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還好算是符合題幹( ´▽`)
我也覺得我的表達有點太拐彎了( ´Д`)y━・~~想把每一句話都有目的性地寫出來,可能我以為某些東西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但事實上沒有( ´Д`)y━・~~大家乍看之下只有問號(#
5 年前
回覆
南風知我意
@析潛,好哦,其實我已經悄悄看完你們的討論了,你說得太謙虛,我的猜測跟你真實想要表達的意思似乎沒多麼相近:-) 你想要表達深層的意思,從文章的內容我有看得出,希望下一次你也可以繼續努力,創作佳作
5 年前
回覆
析潛
@南風知我意
,喔喔我是真的覺得還滿接近的XDD下面提到的部分是沒有那麼強烈地想要傳達出去,例如天主教相關的想法,因為沒有接觸過天主教的人還滿多的,所以我基本上都把它弱化處理了XDD
話說有一個概念叫做「作者已死」,意指作品誕生以後,作者和作品就已經切斷關係了,作品的意義是交由讀者解讀的,所以不需要去追尋作者作品對作者的意義。➡️我當初就是抱著這個心情按下發佈的XD
謝謝( ´▽`)
5 年前
回覆
南風知我意
@析潛,我知道這個概念,我也有持續閱讀一些文本分析主題的書,雖然我本人不太喜愛這個概念。老實說,這樣徹底分割作者與作品的概念太過極端,是我本人不喜愛的。與之我認為較為相對應的一種曾經興盛於伊麗莎白時代的文學技巧是「作者介入」。雖然現今讀者不喜愛被告知他們實際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想要沉浸在小說夢境,但「作者介入」起碼是作為一種寫作技巧而可以被運用。「作者已死」則是一個我本人討厭的概念。雖然,作者遲早也是會死。我們在閱讀前人的作品時也沒辦法真的確認到底作者寫下那段文字時擁有怎樣的想法,但是作者已經完成了作品,寄託了自己的思想,讀者能夠解讀的不過是作者給出的文字線索。
如果作者想要分享他的創作以及他的靈感,這樣的討論可以進行。而每個人對於每一篇小說當然應該存有自己的看法。我不信宗教,但是對於涉及一些宗教成分的故事也不排斥>w<~
謝謝析潛持續與我的討論,你是個很有想法的作者>u<
5 年前
回覆
析潛
@南風知我意
,謝謝回覆( ´▽`)我還想繼續講(喂)我希望可以描述一下我得到的「作者已死」的概念,因為感覺我們的理解不太一樣(?)但是我其實沒有讀過羅蘭巴特的著作,我是就後結構主義去理解他說的「作者已死」。他反對「作者權威」,也就是反對以作者的思想定義作品,所以作者如果單純的分享、討論,但沒有去控制讀者的解讀,就不屬於他反對的範圍。
我猜測「作者介入」是指作者使用說書人語氣、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假如是的話,我認為這也不在反對範圍內,但是他本人對這個有沒有討論我就不清楚了(#
當然每件事情都沒有絕對的答案,我也很喜歡去猜測作者的本意XDD猜對的時候都會很開心(#
哈哈我也不信宗教,雖然我的錢包裡放著平安符(?)不過宗教裡的故事和藝術作品都超有趣的XDD
謝謝肯定( ´▽`)我好像更擅長歪樓ww(喂
5 年前
回覆
南風知我意
@析潛
,「作者介入」是我自己提出的,作為關聯延伸話題,它跟「作者已死」沒有什麼特定關係,只是既然說到一些文學概念,就隨便聊聊而已>w< 作者介入簡單就是作者介入敘事,跟你所猜測的內容是差不多意思,就是那樣。我沒有讀太多關於「作者已死」相關的東西,但是初次接觸這個概念的時候我還蠻抵觸的,不過依照你的解讀的話其實也是個溫和的概念。
5 年前
回覆
析潛
@南風知我意
,我自己也用過類似作者介入的方式寫故事,超適合偷渡東西的XD(喂)
我也是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作者已死的概念,但是當時只隨便的看了一下維基百科的介紹而已,主要是因為我滿喜歡後結構主義的想法(#)。大家好像很喜歡提出一句看起來有歧異的話然後再慢慢解釋欸www(不過我機乎都會被說服,如果我看得懂的話#
5 年前
回覆
南風知我意
@析潛,如果用得好的話,我也是不介意看別人在小說運用一下作者介入的,當然這個技巧還是盡量不要太佔空間為好?)以後要是有時間看多點後結構主義方面的學術資料的話,或許可以再跟你多聊聊蛤?)
5 年前
回覆
析潛
@南風知我意
,的確XD如果太依靠這種作法會讓作品失去想像空間🤔
歡迎XDD我也想再讀一些相關的資料~說不定到時候還可以用後結構主義寫一篇小說(沒有主旨的小說??
5 年前
回覆
糸口月
看了三次還是沒有完全理解的我_(:3」ㄥ)_
最後是第一人稱的指涉對象改變了,還是兩人的立場互換?
5 年前
回覆
析潛
意外發現有切換視角的誤導(;´Д`A
從頭到尾的我是同一人~亡者歸來的部分是亡者讓生者體驗「假如生者(我)自殺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所以我想對他說的話就是他想對我說的話><
另外想呈現一些反芻思考和自殺者遺族的心理,但感覺有點太薄弱了(#
還有在生者的喊話最後融入了天主教徒禱告的口吻,但感覺也是超級薄弱(總之就是很多薄弱的小心思組成的一篇文_(´ཀ`」 ∠)_
感謝你這麼認真的看完它<3還看了三遍我的天呀XDD
5 年前
回覆
糸口月
@析潛
,對不起可以解釋一下後面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嗎
_(:3」ㄥ)_
5 年前
回覆
析潛
@糸口月
,我來說一些後設認知好了🤔我是帶著感覺去寫,所以也是對我來說這個故事的意義。
下面分別稱兩個主角為「我」和「他」,這兩個角色是個性、想法上一樣的人。
這個夢境除了解釋成自殺者(他)對生者(我)的解救,也能解釋成上帝想給自殺意願者(我)的機會。(天主教少講懲罰,愛講救贖)
上帝的立場:讓自殺意願者(我)看見「愛你的人因為你的死亡而痛苦」進而說服自殺意願者(我)放棄自殺。➡️所以上帝把自殺意願者(我)拉回自殺前的畫面
至於「我」為什麼還是選擇自殺,我想從頭開始說明。「我」對父母是有點責怪、覺得他們不理解自己,但同時又覺得問題根源是自己,但是這次「我」選擇不再把他們的悲傷拿來責怪自己。在死後的世界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讓「我」的心情變得輕鬆,也能用開闊的心胸看待事物。「我」喜歡這樣的狀態,所以就算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改變選擇。
「我」說不需要被拯救,不只是不需要被生者(他)拯救(自殺者遺族常常會帶有「如果我當初⋯⋯,他是不是就不會自殺」的想法),也是不需要上帝的救贖,不想為了上天堂而苟活。
切換回現實,「我」透過自殺後的夢境想通了,自己不希望「他」為自己的死自責,那麼「他」也不會希望自己因「他」的死自責。
這是我自己在寫的時候的想法,但我沒有想明白的說出來,我覺得第二次選擇自殺對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
就像你會解釋成兩人立場互換XD後來想想還滿有意思的~
5 年前
回覆
糸口月
@析潛
,謝謝特地打了這麼一大篇
雖然乍看之下是個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有很豐富深刻的意涵呢
不過還是有點小疑惑,看完解釋後原本覺得「他」是「我」的一種死亡概念投射(兩人類似鏡像),不過文章的結尾又似乎指出「他」的確是實際存在的另一個個體,只是跟「我」很相像?
5 年前
回覆
析潛
@糸口月
,是的~「他」和「我」是個性和想法重疊的人,實際上跳樓、被同學紀念的人是「他」。
人在理解他人時多少都會有一些自我的投射,「我」和「他」在很多感覺和認知上都達到共鳴,「我」投射的部分很重,幾乎所有感覺和認知都是投射(珍珠板的「對不起」可以當作一個舉例)。➡️文章也是主觀的描述,所以本人放大了兩人相似的地方(已經儘量調整成我的日常用語了XDD讀起來應該不會噁心了吧_(´ཀ`」 ∠)_
如果把「他」視為一種自我檢視也是可以耶!只要把座位的部分修掉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意義了(((o(*゚▽゚*)o)))
5 年前
回覆
糸口月
@析潛
,原來如此,恕我愚鈍需要三番兩次解釋才能完全看懂
不過因為沒看懂反倒衍伸出很多可能性XD
不會噁心啊?
5 年前
回覆
析潛
@糸口月
,不會的!是我寫的太不清楚了(/ω\)能跟他人討論自己作品的機會很少,必須好好把握💪(就是個邊邊(#
再次感謝你( ´▽`)
喔喔不會就好了XD我覺得第一人稱超難掌握的,太煽情、太多超出口語的描述會讀起來有種黏膩感(就像在讀「家人去世」的作文範本XDD),語氣沒掌握好的話讀起來會很尷尬,但我剛剛偷偷去問了一下朋友,好像大多數的人不會有這種感覺(;´Д`A
5 年前
回覆
糸口月
@析潛
,噢真的,第一人稱的情感掌握的確不太容易
不過這篇文沒有那些問題喔(大拇指
5 年前
回覆
回到故事
×
×
寫下你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
傳送
send
×
介面主題:
字體大小:
行距:
段距:
自動加載下一章
還原至預設
×
訂閱
前往雜誌頁面
/
+ 付小費
The tip will be charged every payment period
+ 使用優惠碼
套用
close
收件人姓名
郵寄地址
電話號碼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the physical benefits.
加入!
Pay with
xxxx xxxx xxxx
更新付款方式
一次性購買,不會續訂。
如果你在試訂期結束前沒有取消訂閱,我們將會每
自動向你收取訂閱費用,直到你取消為止。
每
自動扣款,直至取消訂閱。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你可使用非信用卡訂閱
一年計劃
。
請留下你的電話號碼。
我們會於稍後以WhatsApp聯絡你。
提交
請輸入電話號碼
信用卡付款
你已經訂閱了此計劃!
管理訂閱
X
×
對此喜歡的人
x
繼續
此動作將消耗
0
Pena幣餘額:
0
(
按此購買Pena幣
)
確認
取消
arrow_back
×
×
send
傳送
×
在主頁加入 Penana 以更方便離線閱讀:按
然後按「加至主畫面」
X
註冊
登入
account_circle
email
vpn_key
我已閱讀,理解並同意Penana的
服務條款
.
加入!
email
vpn_key
記住我
登入
忘記密碼?
OR
Login with Facebook
就此提出一下自己的一些猜測。最後是揭露主角是在做夢嗎?亡者其實是主角重要的一個人?很好的朋友?然後主角一直嘗試理解為什麼對方要尋死,最終在夢中嘗試代入對方的角度,最終有了自己的一種理解之類的嗎?
還好算是符合題幹( ´▽`)
我也覺得我的表達有點太拐彎了( ´Д`)y━・~~想把每一句話都有目的性地寫出來,可能我以為某些東西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但事實上沒有( ´Д`)y━・~~大家乍看之下只有問號(#
話說有一個概念叫做「作者已死」,意指作品誕生以後,作者和作品就已經切斷關係了,作品的意義是交由讀者解讀的,所以不需要去追尋作者作品對作者的意義。➡️我當初就是抱著這個心情按下發佈的XD
謝謝( ´▽`)
如果作者想要分享他的創作以及他的靈感,這樣的討論可以進行。而每個人對於每一篇小說當然應該存有自己的看法。我不信宗教,但是對於涉及一些宗教成分的故事也不排斥>w<~
謝謝析潛持續與我的討論,你是個很有想法的作者>u<
我猜測「作者介入」是指作者使用說書人語氣、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假如是的話,我認為這也不在反對範圍內,但是他本人對這個有沒有討論我就不清楚了(#
當然每件事情都沒有絕對的答案,我也很喜歡去猜測作者的本意XDD猜對的時候都會很開心(#
哈哈我也不信宗教,雖然我的錢包裡放著平安符(?)不過宗教裡的故事和藝術作品都超有趣的XDD
謝謝肯定( ´▽`)我好像更擅長歪樓ww(喂
我也是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作者已死的概念,但是當時只隨便的看了一下維基百科的介紹而已,主要是因為我滿喜歡後結構主義的想法(#)。大家好像很喜歡提出一句看起來有歧異的話然後再慢慢解釋欸www(不過我機乎都會被說服,如果我看得懂的話#
歡迎XDD我也想再讀一些相關的資料~說不定到時候還可以用後結構主義寫一篇小說(沒有主旨的小說??
最後是第一人稱的指涉對象改變了,還是兩人的立場互換?
從頭到尾的我是同一人~亡者歸來的部分是亡者讓生者體驗「假如生者(我)自殺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所以我想對他說的話就是他想對我說的話><
另外想呈現一些反芻思考和自殺者遺族的心理,但感覺有點太薄弱了(#
還有在生者的喊話最後融入了天主教徒禱告的口吻,但感覺也是超級薄弱(總之就是很多薄弱的小心思組成的一篇文_(´ཀ`」 ∠)_
感謝你這麼認真的看完它<3還看了三遍我的天呀XDD
_(:3」ㄥ)_
下面分別稱兩個主角為「我」和「他」,這兩個角色是個性、想法上一樣的人。
這個夢境除了解釋成自殺者(他)對生者(我)的解救,也能解釋成上帝想給自殺意願者(我)的機會。(天主教少講懲罰,愛講救贖)
上帝的立場:讓自殺意願者(我)看見「愛你的人因為你的死亡而痛苦」進而說服自殺意願者(我)放棄自殺。➡️所以上帝把自殺意願者(我)拉回自殺前的畫面
至於「我」為什麼還是選擇自殺,我想從頭開始說明。「我」對父母是有點責怪、覺得他們不理解自己,但同時又覺得問題根源是自己,但是這次「我」選擇不再把他們的悲傷拿來責怪自己。在死後的世界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讓「我」的心情變得輕鬆,也能用開闊的心胸看待事物。「我」喜歡這樣的狀態,所以就算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改變選擇。
「我」說不需要被拯救,不只是不需要被生者(他)拯救(自殺者遺族常常會帶有「如果我當初⋯⋯,他是不是就不會自殺」的想法),也是不需要上帝的救贖,不想為了上天堂而苟活。
切換回現實,「我」透過自殺後的夢境想通了,自己不希望「他」為自己的死自責,那麼「他」也不會希望自己因「他」的死自責。
這是我自己在寫的時候的想法,但我沒有想明白的說出來,我覺得第二次選擇自殺對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
就像你會解釋成兩人立場互換XD後來想想還滿有意思的~
雖然乍看之下是個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有很豐富深刻的意涵呢
不過還是有點小疑惑,看完解釋後原本覺得「他」是「我」的一種死亡概念投射(兩人類似鏡像),不過文章的結尾又似乎指出「他」的確是實際存在的另一個個體,只是跟「我」很相像?
人在理解他人時多少都會有一些自我的投射,「我」和「他」在很多感覺和認知上都達到共鳴,「我」投射的部分很重,幾乎所有感覺和認知都是投射(珍珠板的「對不起」可以當作一個舉例)。➡️文章也是主觀的描述,所以本人放大了兩人相似的地方(已經儘量調整成我的日常用語了XDD讀起來應該不會噁心了吧_(´ཀ`」 ∠)_
如果把「他」視為一種自我檢視也是可以耶!只要把座位的部分修掉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意義了(((o(*゚▽゚*)o)))
不過因為沒看懂反倒衍伸出很多可能性XD
不會噁心啊?
再次感謝你( ´▽`)
喔喔不會就好了XD我覺得第一人稱超難掌握的,太煽情、太多超出口語的描述會讀起來有種黏膩感(就像在讀「家人去世」的作文範本XDD),語氣沒掌握好的話讀起來會很尷尬,但我剛剛偷偷去問了一下朋友,好像大多數的人不會有這種感覺(;´Д`A
不過這篇文沒有那些問題喔(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