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上週五,批踢踢某板出現一篇原作者自薦著作的文章,後續因為板友給予的建議,原作者出現形同自爆的言行,接連做出不太適當的回應,最終變成延燒至今、非常可惜的扣分局面。
在此借題發揮,稍微談一談面對批評和嘲諷應有的態度。
創作者會遭遇的批評和嘲諷有很多,有時是針對文章,有時是針對個人;前者較少,後者較多。然而,針對個人的部分,有時是作者本身言行所致,有時則是批評嘲諷者有欠周延的不當發言,很難一概而論。
但「面對」的方法倒沒什麼不同。
沒有營養和價值的嘲諷暫且不論,批評其實意味著「讀者看見你了」,並非全是壞事。未滿兩年的社群經營期間,我連載過五本長篇小說、發布了數則短篇故事,也舉辦過四次寫作挑戰活動,偶而則分享創作過程的喜悅和日常,每項「作為」都曾收到負面批評。但,每則批評,實際上都是「一次互動」,與正面評價是一樣的!當然,看見批評總是讓人氣餒,我也不例外,有時亦會產生「最好是咧」的想法,甚至留言反駁的衝動──此刻便是創作者的「#修養考驗」。
一個好的、正向、正面的人,不會隨便攻擊別人,也不會見縫插針,留下不恰當的言語。網路世界臥虎藏龍,每一個言論都將永久留存,每一個帳號都能被有心人認出來,換言之,這是個「一旦犯錯就會留下烙印」的嚴苛環境,某程度上比現實生活還更棘手。今天,看見別人的批評,身為原作者當然會有很多情緒,但基於情緒作出的反應,常常是錯的──即使發現自己受到似是而非的言論批評,也不代表應該跳出來狠狠指責對方,甚至演變成多說多錯的惡性循環。
我本身是律師,很擅長冷嘲熱諷,也很擅長攻訐他人,更擅長記下人們的錯誤以備未來之用,但在網路上,我最常採取的回應是「#沒有回應」。截至今日,我以秀弘的身分指責某人某事的場合,只有某百萬小說大獎不實指控並間接指責我親人的那次,其餘時刻,一律都是不回應、不理會也不解釋。由於自身文字並不優美,各種小說技法也有待加強,作品當然也常收到批評和指教,這時,如果我大發雷霆地指責讀者不好,甚至認為大家不懂我的作品,又是何種局面?作品與讀者之間有時存在波長不合的問題,但更常見的狀況是──作品明擺著不夠好,所以才被讀者指出來。
「人是不完美的,人創造出來的東西,當然也是不完美的。」這句話來自韓國奇幻作家李榮道老師《龍族》第12冊最後面的解說內文,確實如此,人造之物是不可能完美的,既然如此,作者心中的完美,自然也可以是讀者眼裡的不完美,從而出現些許批評。批評的內容很多樣,身為原作者,可以選擇接受指教,向讀者表達謝意,留待未來改進,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指教,但是尊重讀者給予的建議並致謝,因為至少有人「看見」我們了,對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光是被人「看見」就得費盡心思,能夠得到一紙批評更是難上加難。我不是要大家像個抖M一樣享受批評,而是希望各位拉遠目光,看看讀者的批評有多麼罕見,又有多麼可貴。
網路世界中,我們並不了解讀者的經歷,也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太過偏激或情緒化的言論,容易在別人心目中減分,嚴重影響潛在的發言聲量和言行可性度。打過官司,或者看過法庭劇的人一定知道,面對證言,可以用證人講過的話或做過的事,提出兩相矛盾的反證,直接攻擊或破壞證言的可信度──作者平常的言行,也是讀者用以檢驗的重要判準。
身為作者,我們最不希望自己所講的話,不被讀者相信,不是嗎?
切記,「#黑粉也是粉」。
在社群網路的世界,任何的讚、留言和分享都算一次觸及,都是一次曝光,即便是批踢踢,只要有熱絡的推文和回應,不只容易流傳圈外,出現在Google頁面的機會也會大增。網路行銷的方式首重態度,像個鬥魚或鬥雞一樣的言行,即便沒人明說,也會被銘記在心,對未來沒有一點好處。
來自校園、社會和政治的教訓告訴我們,網路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網路社群中,不要酸、不要噴、不要嘲諷,更不要爆氣,少講兩句的沉默,有時才是最好的回應。
思考如何自我行銷時,先別想著怎麼當作家,請先試著當個好人。
ns3.147.103.20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