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85882/中西醫結合/?load=0
中西醫結合 | Penana
arrow_back
中西醫結合
more_vert share bookmark_border file_download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exposure_plus_1
coins
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X
Never miss what's happening on Penana!
G
中西醫結合
懸壺廬
Intro Table of Contents Top sponsors Comments (0)

閱讀難度:⭐️⭐️
現在中醫界中不論中醫學院或是中醫院,甚至民營診所似乎總在標榜中西醫結合,仿佛這就是大潮流一般。沒有了中西醫結合就是落後的,差勁的中醫。(當然也有著重自稱是傳統/古法中醫。這裡的內容又足以另立一文。)

筆者才疏學淺,不能說是見識了很多,但從師長,朋輩的話語中以及結合自身的經驗倒可管中窺豹。筆者遇見的醫師有的主張中西醫不須見合,有的說要西為中用,更有的人在筆者看來只是兩頭不到岸的醫師。

中西醫結合這件事從清未便開始說起。自清未列強的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西學進入中國。中國人一時發現自己是那麼落後,包括醫學。自工業革命後西方醫學高速發展,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化學為根基,從微觀層面去治病。能做到中醫做不到的事。最典型莫過於手術,現代化檢查等等

於是當時的一些醫家便提倡中醫要學西醫,把人家的精粹學過來。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張錫純。他們的著作分別有中西醫匯通,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派人主要是用西醫印證中醫,從而證明中醫並非不科學。這派人在筆者看來也是最膽大與最有創意的,假若他們並非名醫和立下不少著作簡值稱得上是胡說八道的神棍。

好比筆者曾細閱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記載了一個方子。

石膏阿士匹林湯:主治外感邪熱入陽明胃府,證見頭痛苔白者;斑疹之毒,郁而未發,其人表裏俱熱,大便不滑瀉者。

用張錫純的理解,石膏苦寒清熱而阿司匹林味酸性涼,最善達表。所以以阿士匹林發汗解表邪,石膏清裡熱。把西藥的藥性歸納為四氣五味,筆者認為這正正是西為中用的典範。但是這不是中西醫結合,這是中醫吞併西醫。當然筆者在現時已經見識不到這樣高明的中醫對西醫的理解。有可能尚有中醫這麼做,但沒有著書立說,或單純筆者見聞不足。

現時最多的中醫研究是在化驗室中整天研究中藥的成份,看看甚麼化合物是中藥療效的主因。順道研究中藥的藥理學。這是中西醫結合嗎?筆者說這不太是。各種對中藥的研究最多說是加深科學界對中醫認識,為中醫的療效做一個佐證。而一旦深究化學與藥理作便是從宏觀的中醫往微觀的西醫轉變。好比芒硝一藥有瀉大便的作用。中醫藥理是芒硝味鹹苦,性寒所以有瀉下,軟堅,清熱的作用。而在西醫藥理中芒硝(Na2SO4。10H2O)不易被腸壁吸收,存留腸內成為高滲溶液,使腸道水液增多,引起刺激,促進腸蠕動而排下稀便。

假使中醫用藥時是以化學藥理作考慮,這便偏離中醫了。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是中醫學會部份西醫的知識,西醫學會中醫的知識。兩者不要互相抵制。不要出現西醫勸導甚至勒令病人不要吃中藥,中醫讓病人把西藥都丟掉。更進一步的是西醫可以稍微看懂中藥的作用配合療程,亦或懂得質疑中醫的治法是否正確。反之中醫也可做到這樣的地步。

最好是一個醫生既學中醫亦學西醫,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可惜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內地都是有中西醫一同教授的大學課程,六年制。但在香港六年只可以讀一個中醫或西醫課程。所以中西醫六年修畢,時間足夠嗎?

#中醫 #中醫全科學士 #中藥 #中西醫 #中西醫結合

Show Comments
BOOKMARK
Total Reading Time: 4 minutes
toc Table of Contents
bookmark_border Bookmark Start Reading >
×


Reset to default

X
×
×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