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84523/丸散之談/?load=0
丸散之談 | Penana
arrow_back
丸散之談
more_vert share bookmark_border file_download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exposure_plus_1
coins
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X
Never miss what's happening on Penana!
G
丸散之談
懸壺廬
Intro Table of Contents Top sponsors Comments (0)

閱讀難度:⭐️⭐
  今時今日,大家去看中醫嫌麻煩的話,早就可以不用自己煎藥。取而代之的是一沖即服的顆粒劑。那麼顆粒劑與傳統的煎藥差別在那裡?
  
  要讓筆者說,顆粒劑的變化與控制比不上煎藥。此話何解呢?先從顆粒劑的製作說起,不同藥廠有各自的做法,但大多都是先把藥材煎出藥液,然後通過噴霧技術把藥液變做顆粒。所以各樣藥材是分開煎熬的,但我們平時煎藥是把藥一起煎。這樣藥材的藥效便可以相互影響,從化學的角度看是各類藥材的化學成分在煲中加熱的時侯相互發生化學作用;中醫看來是藥物的氣機在熱力下會相互作用。當然藥廠也有想到這一點,製作方劑時會把所有藥材一起煎。但是藥量和藥的種類是固定的。打個比方桂枝湯有五味藥,中醫師要想減一減桂枝的量,對不起顆粒劑做不到,加一味麻黃呢?這個也不是不可以但只可以把已經煎好的藥粉混合在一起。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煎藥都要比顆粒劑好,然而也不絕對。更何況顆粒劑的方便性在現代人看來已經可以壓倒一切的壞處。

  現在知道現代中醫常用的服藥種類後。我們便可探討今天的主題丸劑與散劑。丸劑顧名思義是藥丸的意思,散劑則是把藥磨成粉混合一起。而丸劑散劑各有用處。丸劑的藥力較緩因為此多用於不同的慢性病中。金元時期的名醫李東垣曾說:“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
  
例如醫治陰虛的六味地黃丸,原文便記: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溫水化下。煉蜜即是烹煮濃縮蜂蜜直到滴進水裡會立刻結成一顆蜜珠,期間要不斷搞伴蜂蜜和慮出雜質。最後把蜂蜜混入藥粉搓成一粒粒黑乎乎的藥丸。筆者曾經在家中自製過一次桂枝茯苓丸,只做出一碗醬糊,第二次加多了藥粉和摻了一些面粉才勉強造出藥丸來。藥丸中雖然加入了有甜味的蜂蜜,反而可以延長藥材的保質期。因為蜂蜜有防腐的作用。不過要小心小動物和昆蟲偷吃。

 散劑即是藥粉,沒有甚麼好說的。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例如治療風熱感冒的銀翹散,原文是:杵為散,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又例如醫治突發昏迷的通關散就是要把細辛,豬牙皂研為細末用的時侯倒入鼻內,等到病人打噴嚏。

 其實丸散的服用也十分方便一點不亞於顆粒劑。可是現時的中醫診所大多不會提供丸劑散劑。一方面是丸散的製作頗麻煩,沒有多少人有心機把藥材磨粉,煉蜜,製丸,而且又要確保製出的藥合符衛生。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現時學院出身基本上沒有甚麼機會接觸丸散,便是筆者在學院裡也沒有見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只是很粗淺的介紹),既然沒有見過當然不會用。

 現時許多人一直詬病中醫煎藥麻煩,中藥難吃,而丸散不但便捷藥效亦良好(筆者不敢說所有丸散都比顆粒劑好,要視乎藥材的品質,但自製丸散可以用上好藥材,而工廠製的顆粒劑品質必定是固定的)。所以筆者認為中醫學生醫師都可以多嘗方試自製丸散。看看臨床療效有甚麼不同。

Show Comments
BOOKMARK
Total Reading Time: 3 minutes
toc Table of Contents
No tags yet.
bookmark_border Bookmark Start Reading >
×


Reset to default

X
×
×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