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82163/中庸之道/toc
中庸之道 | Penana
arrow_back
中庸之道
more_vert share bookmark_border file_download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exposure_plus_1
coins
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X
Never miss what's happening on Penana!
G
中庸之道
懸壺廬
Intro Table of Contents Top sponsors Comments (0)

閱讀難度:⭐️⭐️

總覺得中醫課程很有趣,因為除了教學,老師也常在課堂中分享寶貴的診治見聞和經驗「幫病人看病,有信心能三天治好的,要和病人說一個星期;一個月能治好的,要和病人說三個月。」老師侃侃而談。「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說三天但三天沒治好,病人會覺得這個醫生不行,就不來看你了;如果你說要三個月才能好但一個月治好了,他會覺得,這個醫生厲害呀,下次他還來看。」

醫生治病,總是會講客觀事實,告訴你手術風險有多大,有多少機率痊癒,要多長時間恢復。安慰病人?也許非其職責所在。但往往有「最壞的打算」,才會收穫意外之喜。

確實有道理,我們都嘖嘖稱奇。
並非對自身醫術缺乏信心,只是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反倒明哲保身。

除了中醫經營策略外,也不乏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

在我看來,中醫理論也處處可見中庸之道。
陰陽五行,講究平衡,達至「陰平陽秘」,陰陽協調才稱得上健康。五行生克,對應之五臟也互相制衡,任何一方的偏盛則會影響整體,導致疾病。凡「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方為至理。

然而恪守中庸之道在治病時能夠有所作為嗎?

附子,性辛甘大熱,有毒,有回陽救逆之用。生附子,甘草,乾姜,三味而成四逆湯,用於大汗亡陽之危急重證。

經現代藥理研究,附子的毒性來自烏頭類生物鹼包括烏頭鹼,次烏頭鹼,具有心臟毒性,神經毒性,腎毒性等,可導致心律變慢,傳達阻滯等,嚴重會致死。
我並非要砸自己飯碗,讀者請放心,在《中醫藥條例》的嚴格監管下,屬於毒性中藥的生附子需要經過註冊中醫處方才可使用或購買,其劑量經過反覆嚴謹核對,病人更需要提供個人資料作紀錄以便監控用藥情況。因此生附子多外用而鮮少內服,而較常使用,經過加工炮製的附子包括黑順片,白附片等,其毒性已大大削減,用藥方法非大劑量用藥並不會導致中毒。

以「毒藥」治危重症,附子只是冰山一角,也許其毒性與其效果并無關係,但毒性與藥效有關聯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以治療癌症為例,鴉膽子,砒霜,蟾酥,巴豆,斑蟄,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使用「有毒」中藥抗癌屢見不鮮。研究發現不少毒性中藥能直接殺滅癌細胞,適當使用,其毒袪毒。

面對急證危證難證,以毒攻毒,不一定能有最好出路,但若然中藥之「毒性」使病人或醫者卻步,甚至避而遠之,則何談達到療效?而若然所求並非「有所作為」,則為人醫者又何須行醫治病?

束手無策之際,我們還能找到更好的出路嗎?

Show Comments
BOOKMARK
Total Reading Time: 3 minutes
toc Table of Contents
bookmark_border Bookmark Start Reading >
×


Reset to default

X
×
×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