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81099/貶石啟蒙/toc
貶石啟蒙 | Penana
arrow_back
貶石啟蒙
more_vert share bookmark_border file_download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exposure_plus_1
coins
搜尋故事、作者及社群
繼續閱讀全部清除
別人在看刷新
X
開啟推送通知以獲得 Penana 上的最新動態!
G
貶石啟蒙
懸壺廬
簡介 目錄 打賞榜 留言 (0)

貶石啟蒙——《中醫人生》


閱讀難度:⭐️


    如何使一位堅定的無信者皈依?
   答:讓他親眼看一回神蹟;或把紅海分開;或帶他到地府一遊;或讓他在黃梁一夢中歷盡世間繁華。

   如何讓人相信中醫?
   答:讓他親眼見著中醫的療效。

  接上回 作者因為父親的啟發而嘗試自學中醫,可惜閉門造車一年無甚進展。他便到城裡拜訪小時有過數面之緣的針灸醫家何黃淼。何黃淼老師熱切的接待了這個學生,跟他談了一個晚上。何黃淼見作者對中醫還有針灸搖擺不定的態度,便語重心長的對他說:針灸的學習一定要在學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動手;因為它的真諦就在臨床的感受中。也就是這番話叫我提前接觸針灸。

  注: 針灸是中醫極快見效的療效手段。內經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本來按著中醫本科的安排是三年級才學針灸,但我一年級便萌生自學的興趣。到了現在,上了針灸課,課程挺詳盡,有大量東西得背讀:針灸理論、銀針的用法、每條經脈的走向以及每個穴位名稱和功用。但我總感覺欠缺一些東西,背了學了但在實際應用上卻有點距離。中醫針灸課得上一學期,一星期三課,每課兩小時。不過黃何淼老師只有一晚的時間,便得領人入門。

  何老師沒有說甚麼別的,一來便直說針灸治病用的五種取穴手法。分別是八總穴,八會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對應取穴。當然何老師想必是有教基本針灸的手法,好比如何入針,出針,進針的角度等。但這些內容在書中似乎被省略了。但筆者可以談談自己學針的經驗。

   我在一次義診活動中認識了張大夫,他是慷慨而博學的人,從字裡行間可以隱隱的感到他的自信與傲骨。他向我示範了針灸的基本手法。下針時要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牢牢攝住針柄,中指扶著針身,向前用力一送,針便進去了。他再叮嚀四肢的大部分地方很安全,但要避開血管與神經。回家後我就先嘗試在一些喝完的紙盒上練習,接著便到一包包的紙巾,一段時間後就膽粗粗的往身上扎。初初練時力度很難把握,用力太猛針就彎了,太輕的話針不過印在紙皮兒上,都不用碰就自己倒下來。有時指尖不夠用力一針下去,反而自己的手指從針柄滑到針身。漸漸的我摸索出一套合我用的手法,便是下針時要把針扶至一定的弧度,這樣即便用力針身也不會彎。若直直的進針一太用力,針身的針屬便折得永久變形。相反有弧度的恰好如彈弓一般把多餘的力卸掉,另外我也覺得比較好定位。當然入針破皮後手腕要順弧度把針較正。
 
   自己針灸最難的一點便是自己針自己,主要是怕痛,痛大抵分兩種。一是銀針破皮時的銳痛;二是針灸起效的一種㾓痛,中醫管這是針感的一種。破皮時,針進得越慢就越痛,但要把針一下推進肉裏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慌張。那麼我是靠怎麼克服進針的恐懼?答案是直面恐懼,我請張大夫作示範替我札一針。他飛快的手腕一抖便在我手背的虎口札了一針,用的是一寸針。頓時一種難以形容的痛從手上傳來,這並單單是一種疼痛而是混合冤與漲的感覺,只能咬牙忍著。除了手我還試過針腿和腰。腿的感覺與手差不多,但腰的針感很不同,一點也不痛,反而有一股熱流從腰下至尾龍骨。如是這樣試了幾次針自己也就不害怕了。只是我針自己多少次也找不比不上張大夫的三針,大抵是我功力未到家吧!

   值得一說的是,除了徒手進針尚有一種針管進針法。學校教的是把針放進針管,對淮後在針尾輕拍兩次。但張大夫卻是用中指在針尾利落的彈一下。這樣進針不但方便更是有型,我當然得抄考一番。

  學會針灸的基本後,便要學如何用針灸治病。何黃淼老師在書中的講解可謂精妙無比。可惜限於篇幅,只能留待下回分解。

留言
書籤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toc 目錄
bookmark_border 書籤 開始閱讀 >
×


還原至預設

X
×
×

在主頁加入 Penana 以更方便離線閱讀:按 然後按「加至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