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還是我。
「我的文章為什麼沒有人看?」
最近挺常看見這句話的,特別是自從加入了臉書社團之後。
如果真的要認真探討原因的話,最常見的不外乎閱讀習慣、大環境、題材選擇、更新速度等等......但那些已經太多人說了,我沒辦法給出比專業人士更為精闢的見解,也不想打腫臉充胖子。所以今天我想來聊的是,我寫故事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故事本身以及種種外力因素,以及寫作這一年半來的一些淺見與心得。
因為不希望遺忘,所以選擇紀錄。這是最初的理由,相信有不少人也是因為這樣才踏上這條道路,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有的人以作家為目標,有的人單純想紅,有的人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來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筆友,也有的人單純為寫而寫。總之,理由千百種,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不過無分優劣,不代表我們都一樣。首先最大的差異就是:動力。
你寫作,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作品本身,還是為了與人連結?我認為這一點是所有作者都該認清的一件事,沒有明確的目標,怎麼能夠堅持到底?以讀者的身分而言,看到作者享受他們所創造的故事是最能讓我共情的。故事的敘事結構與邏輯情感固然重要,但若沒有下筆的動力,那再多的才華靈感也是空談。
看到有的作者會因為故事缺乏人氣而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不適合走這條路,進而消磨熱情,消磨動力,最終封筆。這是讓人最難過的。姑且不論台灣的對於職業作家提供的環境,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是為了成為作家而下筆的吧?如果你只是單純熱愛自己的故事,你為什麼要在意數字上的變動?有些人可能會說,看到其他人也愛自己所愛的事物會讓人格外滿足。是,沒錯,這句話完全正確。但比例之間的權衡是作者應該拿捏清楚的,如果今天沒有人的掌聲,沒有觀眾的目光,就逐漸喪失了寫作的動力,那麼,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
我的作品也沒多少人看,我知道。我有去想過原因,也有安排之後的初稿修訂計畫,但這都是為了我自己。我寫得不好的部分,我自己知道。如果我沒注意到,那也不要太過拘泥,試著找出那令自己『不夠好』的原因,因為只要是人都會有盲點。這也是為什麼我歡迎各方筆者/讀者交流的原因,人在與同族互動時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優缺點,而透過互動而改變的思路,而修正的故事,遠比獨自苦思冥想來得自在圓滑。
希望所有看到這裡的人,能夠因為屬於自己的理由而下筆,而不會在數字與過度自我審視之中,失去了當初寫作的本心。
我們,有緣再見。
ns3.144.108.17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