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透露,她的丈夫小時候曾在內蒙生活,過著牧羊的日子,發現原來每隻羊都有不同的性情,或剛烈好動,或溫馴安靜。我心想,羊在孤獨時耍性格,走在一起就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動物界的牆頭草。
我們常說人容易產生羊群心理,只因為人是群體的生物,個人的喜惡或多或少會受制於群眾的反應。一旦你獨排眾議,就容易被大眾邊緣化。很多時候,這情況會倒過來發生,當你用盡洪荒之力也不能擠進主流中去,索性遺世而獨立,獨立而特行。我們所熟悉的屈原、李白、蘇軾、梵谷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他們都並非一開始立志要反潮流,只是個人性格及思維實在不為大眾所明白及認同,與大眾漸行漸遠,才走上孤獨的道路,卻發出無比的光芒。
那些獨立特行的人,其實本也是羊群中的一隻羊,但卻融入不了羊群之中,是甚麼原因呢?史學家陳寅恪一生治學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十字或可透露羊之不從羊群的玄機。只有嚮往自由的羊,才甘於被主流排擠,甘於走上小眾,甚至孤獨的路。
美國獨立戰爭時一位政治家巴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所講的一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以生命作為換取自由的籌碼,也許非不甘於被束縛,只為了不媚俗而已。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tl6XBExzQ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yUmpTrG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