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體中的室內訓練館像一個巨大的金屬盒子,空調風帶著消毒水的味道,吹得阿凱後頸發涼。他站在擊球區,面前的高速投球機正發出低沉的嗡鳴,金屬臂像機械螳螂的前足,夾著棒球蓄勢待發。這和沙灘上的「野球課堂」 是兩個世界——沒有海風,沒有沙子的呼吸,只有電子屏上跳動的數位:145km/h。
“準備好。”操作員按下按鈕的瞬間,阿凱握緊了漂流木球棒。球像一顆銀色子彈射出來,帶著與沙灘橡膠球截然不同的銳度。他憑著在香港練出的 「感覺」揮棒,卻只聽見「咻」 的一聲,球擦著棒尖飛了過去。
“又空了。”操作員在玻璃牆外記錄著什麼,語氣平淡得像在報時。
這是阿凱第三天面對投球機。前兩次,他的揮棒成功率不到三成。數據屏無情地顯示著差距:「平均擊球初速:92km/h,較本土選手低 12%」「揮棒時機誤差:±0.3 秒」。這些數位像細密的針,扎在他從沙灘訓練中剛建立的自信上。
阿美教練拿著列印出來的數據單,在阿凱面前展開。紙張上滿是紅色批注,像醫生給重症病人開的診斷書。“你看這裡,”他指著一條波動劇烈的曲線,“你的揮棒軌跡像颱風天的浪,忽左忽右。職業賽場不需要'大概''可能',要的是'一定'。 ”
阿凱想解釋:“可是在沙灘上,您說要跟著浪的節奏......”
“沙灘是讓你找感覺的,”阿美教練打斷他,黝黑的臉上沒什麼表情,“但職業球員要把感覺變成數據。145km/h 只是二軍平均水準,到了一軍,投手球速會更快,變化球更刁鑽。你的『感覺』在職業賽場會害死你。 ”
這句話像投球機射出的硬球,狠狠砸在阿凱胸口。他想起在香港九龍公園,陳伯總說「打球靠心領神會」; 想起雨晴爺爺筆記裡「棒球如海浪,需借勢」 的話。可在這裡,這些都被簡化成了螢幕上的數位,被判定為 「不可靠」。
那天下午的防守訓練,他接飛球時又慢了半拍。 阿美教練把球砸在他腳邊:「用眼睛看!用腦子算!別告訴我你在等海浪提醒你球往哪飛! ”
阿凱的臉發燙,撿起球時,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月桃葉護腕在手腕上硌得慌,像是在嘲笑他的格格不入。
晚上,阿凱躺在雨晴家民宿的榻榻米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打開手機,翻出白天訓練的視頻——自己的揮棒動作在慢放下顯得僵硬,手腕轉動時機總差那麼一點。他又點開雨晴拍的沙灘浪花視頻,退潮的浪頭捲著沙粒,節奏穩定得像鍾錶。
一個念頭突然冒出來:浪的節奏能不能變成數據?
他把兩段視頻並排放,用手機計時器掐算:浪花從拍岸到退去,週期大約 1.2 秒; 而他揮棒時,從抬腿到擊球的間隔,最好也控制在 1.2 秒。“原來如此......”阿凱盯著螢幕,浪花的起伏和揮棒的發力,竟能重合在同一條時間軸上。
接下來的訓練,他開始了一場「秘密實驗」。面對投球機,他不再緊盯球的軌跡,而是在心裡默數浪花退去的節奏:“一(抬腿),二(轉腰),三(揮棒)——”當球與節奏重合的瞬間,木球棒精準擊中球體,發出清脆的 “嘭”聲。
數據屏上的數字開始變化:「揮棒時機誤差:±0.1 秒」「擊球初速:98km/h」。
阿凱在訓練日誌上寫下:「科學是測量海浪的儀器,能告訴我浪有多高、有多快;但我的身體記得浪的形狀,知道什麼時候該跳,什麼時候該沉。 他畫了一幅簡筆劃:左邊是直線的投球機軌跡,右邊是曲線的海浪,中間用箭頭連向一個新的圖形——帶著弧度的揮棒路線。
雨晴成了阿凱和教練之間的 「緩衝帶」。她既要幫阿凱理解那些專業術語(“內角滑球”“外角變化球”),又要把阿美教練那些充滿 “阿美族隱喻”的指令,翻譯成阿凱能懂的訓練方案。
一次投球訓練后,阿美教練看著數據說:“你的投球像沒吃飽的海浪,有氣無力。“ 阿凱聽得一頭霧水,以為教練在批評他不夠努力。
雨晴在旁邊偷偷拽了拽他的衣角,小聲說:“教練是說你投球時核心沒發力,球路飄,像退潮時沒力氣的浪。他讓你多練平板支撐,增強腰腹力量,這樣球才能像漲潮的浪,有衝擊力。她又轉向教練,用阿美族語解釋,「阿凱說他明白,他會把沙灘跑步的節奏用到核心訓練裡,讓力量像海浪一樣從腳底傳到手上。 ”
阿美教練聽完,嘴角難得地動了動:「告訴他,浪也要有根,不然就是泡沫。 ”
雨晴笑著翻譯:「教練誇你啦!說你懂得把浪的'根'紮在力量上! ”
阿凱看著雨晴亮晶晶的眼睛,突然覺得那些冰冷的數據和抽象的比喻,好像沒那麼難溝通了。就像月桃葉手環需要桐油保養才更耐用,他的「海浪節奏」也需要數據的「桐油」來定型。
訓練館的燈光在傍晚時會變成暖黃色。阿凱結束加練,抱著球棒坐在看臺上,看著阿美教練在場地另一頭指導年輕球員。 教練手裡拿著平板電腦,時不時指著螢幕說些什麼,但偶爾,他也會放下平板,用腳在地上畫一道弧線——那是「浪推球」的軌跡。
阿凱摸出訓練日誌,在今天的頁腳補了一句:「海浪遇到礁石會轉彎,但不會消失。數據就是我的礁石,讓我的球路更準,而不是讓它停下來。 ”
窗外,太平洋的落日正把海水染成金紅色,浪頭拍打著礁石,發出規律的聲響。那聲音穿過訓練館的玻璃,和投球機的嗡鳴、球鞋摩擦地面的聲音混在一起,竟有種奇妙的和諧。
兩種看似對立的訓練體系,正在這個來自香港的少年身上,悄悄尋找著共存的頻率。
ns216.73.216.14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