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初步試驗的成功,讓李辰在部落中逐漸贏得一些尊重,但他明白,光靠調整秧苗的間距和水路的方向遠遠不夠。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於勞力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工具與制度的進步。
當天傍晚,李辰坐在木屋外,看著村民扛著沉重的木桶、用粗糙的木耙翻土,不禁思索:「這麼低效率的工具,消耗了太多勞力……哪怕只改善一點,也能省下大把人力。」
第二天一早,他來到工藝師“阿嘎”的小屋前。這名中年男子是村裡唯一懂得打造簡單器具的人,正在用石斧劈竹片做簍子。李辰蹲下來,仔細看著他的製作方式,心中盤算著該從哪裡著手。
“阿嘎,你做過鐵器嗎?”
阿嘎搖頭:“我們只有從海邊部落換來幾塊黑色石頭,用來磨斧頭。但很難得,這邊多是木頭、骨頭、石器。”
李辰點頭,沒指望能馬上做出鐵器,但他知道,只要能改良已有材料與結構設計,一樣能提高效率。
他畫了一張簡單的圖紙,展示幾種簡單工具:
- 肩扛式水桶架:兩個小桶綁在橫桿兩端,搭在肩上可運更多水。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lfzdcnM5M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l0VLhhEhb - 寬頭木耙:比現有耙頭更寬,能同時翻更多泥土。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o8tN0w9CS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V0Xy5W3c2 - 踏式水車輪(簡易模型):可將高地河水引導至田邊蓄水池。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cOiqdnpqV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I3IQfUJwt
阿嘎看著那些線條粗略、但概念明確的圖,先是愣住,隨即眼神亮了起來。他從未見過這種「預先設計」的方式,過去的工具都是邊做邊想、靠經驗堆疊。
“我可以試試做這個挑水架。”他指著最簡單的設計說。
除了工具改良,李辰也著手規劃部落第一套灌溉制度。
他找了幾名年輕力壯的村民,拿著木棍丈量田地高低差,找出一條最平緩且接近水源的小河。他計畫沿著河岸挖出一條主溝渠,再分出幾條支渠灌進各個稻田,並用石堆與木板造簡單閘口來控制水量。
「這些水路會讓水均勻流過所有田地,也能在乾旱時快速蓄水。」李辰在地上劃著圖解釋,村民們雖不太理解細節,但對於能減少來回挑水的機會充滿期待。
他也教大家使用「田埂高低調整法」,讓水順著地勢自然流向低處田地,並在較高區域建造小型蓄水池,以備乾季之需。
數日後,第一條簡單的灌溉溝渠完成,挑水架也初步製成。一名原本每天得來回走五趟取水的農婦,試用新挑水架後笑著說:“一次可以挑兩桶,肩膀不痛了,腳也省力。”
而田地中,原本容易積水與乾裂的兩端,如今開始保持平均濕潤。農民們驚嘆不已,也開始主動模仿李辰的方式。
阿嘎也變得活躍起來,主動詢問李辰是否還有其他可以改良的工具。甚至有幾位年輕人也開始加入,想學習“畫圖設計”的技術。
阿武站在田埂邊,看著新流通的水渠與井然有序的稻田,沉聲說道:“我們的部落,從來沒有這樣的秩序與希望。”
李辰微微一笑,擦了擦額頭的汗水。
“這只是開始。”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vraAgEi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