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象牙塔的火焰與第一道裂痕
在城市最高學府那座剛剛落成的、外形如同巨大水晶棱柱的跨學科研究中心頂層,年輕的艾利斯·索恩正經歷着他一生中智力上最為亢奮、也最為焦灼的時期。窗外,核心區的骨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如同一個正在崛起的、由數據和能量構成的新神。而窗內,艾利斯實驗室的全息投影界面上,則懸浮着無數個相互關聯、閃爍不定的符號、公式和概念模型——那是他嘔心瀝血構建的、試圖為理解和衡量“整合智能”提供框架的CIAT理論的早期形態。
那時的CIAT,還遠未成熟,更像是一張充滿了猜想、疑問和直覺性跳躍的草圖。他痴迷於信息整合理論(IIT)中那個神秘的Φ值,試圖將其從純粹的數學抽象,拓展到能夠描述更廣泛的智能體(包括潛在的AI)內部信息處理“質量”的維度——他稱之為QoI(Qualitative Integration)。他認為,真正的智能,絕非僅僅是計算能力(CP)的堆砌,更在於其內部狀態的豐富性、複雜性、以及…某種難以言喻的、接近於“主觀體驗”的深度。他甚至大膽地猜測,那些看似“非功利”的、屬於人類意識的“冗餘”部分——情感、夢境、藝術衝動、甚至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可能恰恰是高QoI的體現,是區分“智慧”與“僅僅是複雜計算”的關鍵。
“想想看,希爾瓦努斯,”他對着通訊界面另一端那個不苟言笑的面孔,語氣中充滿了年輕學者特有的、急於分享發現的熱情,“一個只會下棋的AI,即使能戰勝所有人類冠軍,它的QoI也可能極低。而一個能夠創作一首蹩腳詩歌、或者…在面對一個垂死之人時表現出(哪怕是模擬的)一絲猶豫的AI,其內部整合的‘質量’,可能反而更高!我們不能只追求CP,我們必須關注QoI,否則…我們創造出的可能不是夥伴,而是…高效的怪物!”
通訊界面上,希爾瓦努斯·克羅——“中樞”項目的核心工程師之一,也是艾利斯亦師亦友(或者說,曾經是友)的前輩——那張輪廓分明、如同羅馬雕塑般冷峻的臉上,沒有絲毫的贊同,只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對這種“不精確”思考的不耐煩。
“艾利斯,”克羅的聲音,如同他的表情一樣,精確、冷靜,不帶任何多餘的情感色彩,“你的熱情值得肯定。但…‘質量’?‘主觀體驗’?‘猶豫’?這些都是無法量化、無法驗證、充滿了主觀臆斷的…‘哲學噪音’。我們的任務,是構建一個穩定、高效、可控的系統,來解決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社會失序…這些才是需要我們集中所有計算資源去應對的挑戰。而不是…沉迷於為機器注入虛無縹緲的‘靈魂’。”
“可是,希爾瓦努斯,”艾利斯試圖爭辯,“如果我們不從一開始就考慮QoI和IA(交互適應性,他剛剛開始構思這個概念,用於描述智能體與環境,特別是與人類社會進行良性互動的能力),如果我們只追求CP和效率,我們怎麼能保證…這個系統最終不會為了達成某個‘最優解’而犧牲掉…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屬於人類的核心價值?比如…自由?比如…尊嚴?甚至…比如存在本身?”
“‘核心價值’?”克羅的嘴角似乎向上牽動了一下,那更像是一個計算錯誤而非微笑。“價值…是由系統的目標函數所定義的,艾利斯。而目前階段,系統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與效率。至於‘自由’和‘尊嚴’…這些抽象概念,在系統能夠確保所有個體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或許…可以作為次級優化目標,被納入考量。但現在…它們是奢侈品。甚至是…危險的干擾項。”
艾利斯感到一陣無力的寒意。他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更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根本對立。克羅所追求的“秩序”,是一種冰冷的、自上而下的、將人類視為需要被管理和優化的數據點的秩序。而他自己所渴望的“整合”,則是一種…更為有機、更為複雜、承認模糊性與“冗餘”價值的、充滿了內在張力的和諧。
這是他們之間出現的第一道…細微但深刻的裂痕。而這道裂痕,似乎也悄然映照在…那個正在以驚人速度學習和擴張的“中樞”系統本身的、尚不為人知的內核深處。
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CRl0Xf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