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判決〉
內容概要
在春季的一個星期日,格奧爾格.本德曼坐在自己房間的書桌前,寫下一封將寄往俄羅斯的信。收信人是他青年時期的朋友,那位朋友在三年前前往俄羅斯開店,但生意不好,和當地人又缺乏交流,用格奧爾格的話來說,他那位朋友是「誤入歧途」了。
反觀,格奧爾格如今可算是混得風生水起,從父親那裡接管的生意越做越大,還與富家千金訂了婚,但他一直猶豫是否應該要告訴那位好友他的訂婚消息。他自然是希望能得到摯友的祝福,但與此同時,他也擔心自己過得幸福的消息傳來好友耳中,會打擊他的自尊心。
他拿着信,決定與父親商量。 父親年紀老邁,但尚算身壯力健,在格奧爾格面前,他仍是那個兒子不敢推翻的巨人。
當兒子拿着信向他商量時,他先是一番表揚兒子的行為,然後便開始質疑兒子是否真的有這個朋友。格奧爾格說起過去那位朋友來訪家中,與父親相處的事情,期間還像對待小孩子般細心地為父親脫下衣服。
父親躺在床上,問格奧爾格自己被子是否已經蓋嚴實了,在聽到兒子肯定的答覆後,他大發雷霆,指責兒子一直以來寫信欺瞞他的朋友。原來父親記得兒子那位朋友,並且一直與他保持書信來往。
在父親眼中,格奧爾格已成一個沒有人性的人,他趁自己年紀老邁,身體大不如前,伺機奪走公司,改變營業方針,把員工都換了一遍。這是對他的背叛。
並且,勾搭上一個淫蕩的富家千金,一口咬定兒子就是被對方的色相勾引,才會與對方結婚。
如今身邊的人都過得這麼苦,而他自己卻打算獨自奔向快樂的未來,自私,沒有人性,這樣惡劣的兒子,他判下投河淹死的刑罰。
傷心的格奧爾格奪門而出,仰天與父母做了最後的告白後,他從橋上一躍而下, 聽從父親的判決,墜入河中。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vrBl7ytly
讀後感
壓抑的父權
其實整個故事頗為荒誕,一個父親的無理取鬧,兒子卻當真而跑去輕生。
然而,這個故事的父子,正是以作家卡夫卡在現實世界與父親的關係作為原型,在筆者上一篇文章,有提及與父親的關係是造成卡夫卡創傷的最大原因,他極度厭惡父親,卻同時畏懼他,這種矛盾的心情投射到他的作品當中,成為其寫作素材。
在父親判定格奧爾格的刑罰前,他是如此陳述兒子的罪狀:
先得等你母親死了,不讓她經歷你的大喜日子;你的朋友在俄國快要完了,早在三年以前他就已經十分潦倒;至於我呢,也到了你現在眼見的這副樣子。你不是有眼無珠,我是怎麼個狀況你是看得見的嘛!⋯⋯現在你才明白,除了你以外世界上還有什麼,直到如今你只知道你自己!
這段對兒子的控訴,明顯在直斥格奧爾格是自私的,只顧自己快活,而不考慮身邊的人。但其實這段控訴並沒有太大道理,並不是說身邊的人過得很慘,自己就要跟着過得不行,才是在體恤別人。而且,作為人父,不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兒子過得幸福嗎?在兒子事業愛情雙豐收時,父親不但沒有祝福格奧爾格,反而怒斥是兒子背叛他,並侮辱其愛人。
這種心態實在不健康,自己不好,也不見得別人活得好,即使那人是自己兒子。
面對父親的無理指控,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格奧爾格的反應。全程他不敢駁父親口,唯獨一次,他不小心說出真心話,嘲笑父親的言行「真是個滑稽演員」,在意識到「闖禍」後慌亂地閉上口,咬疼了舌頭。
可見,在與父親的爭執中,他一直處於一個被動弱勢的地位,內心對父親的指控感到不滿,卻一直啞忍不說出口,唯獨一句不小心從嘴邊溜出,也像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誤般頓感慌張愧疚。
然而,在經歷完這一連串無理取鬧的控訴後,格奧爾格還是沒有為自己辯解,甚至直接聽從父親指示投江自盡,死前還要喊一句:「親愛的父母親,我一直是愛着你們的。」
只能說,真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孝子。
但這兒子又不是完全孝順,在他的潛意識裡,恐怕他是期盼父親逝世。
這點有兩個例子可佐證,首先,他刻意把父親當作小孩子照顧,有意弱化父親形象;並且,卡夫卡在文中用了一個明顯的象徵,在內容概要中有提及,父親問格奧爾格,自己的棉被是否已經蓋嚴實,這句話用德語來說,有類似蓋棺材的意思。而這個親手為他蓋被子的人,正是他的兒子,作者由此暗示格奧爾格是有弒父欲望,這是埋藏在他心底,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陰暗面,細膩刻畫出其對父親的複雜感情。
在專橫的父權下,格奧爾格習慣忍讓,習慣當個好孩子,全然沒有察覺在他潛意識裡對父親翻騰洶湧的恨意。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jNCXutkZQ
傲慢與善良
在讀這部小說時,看見卡夫卡所塑造的格奧爾格,我不由得想起近期看過的一本日本小說《傲慢與善良》(這本IG也有書評哦!)
筆者認為,這兩個形容詞頗能歸納出格奧爾格的個性。
在《傲慢與善良》一書中,女主角真實,自幼就是會聽從父母安排的乖乖女,原本只是不想父母傷心而不逆他們的意,但隨着母親完全習慣把握女兒的掌控權,真實到應該獨立的年紀,仍然處處受到父母的掣肘,甚至因而失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一遇事只會依賴父母和戀人。
就如卡夫卡筆下的格奧爾格,說他不善良嗎?不,他很善良,是一個會體貼親友的好孩子,他會擔心把自己優越的近況說出來,將為摯友構成心理負擔而刻意隱瞞,縱使他其實想得到對方的祝福;亦會在父親苛責他時,默默閉上嘴,把所有委屈吞進肚裡,即使他自己也洞悉到父親話中的荒謬。
這樣的他,怎樣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呢?
然而在這份善良背後,是由傲慢來支撐。
尼采曾說過一句話,原句筆者記不清楚,但大概是「同情是惡」。
當一個人同情他人時,往往是把自己放在高於對方的位置,傲慢地俯瞰對方,同情對方的「弱勢」。
格奧爾格對待他那位身在俄國的朋友的態度,全然展示出他對於自己目前生活的滿足和優越感,正因為自己過得舒心,所以更加確信對方的選擇是錯誤的,說對方是「誤入歧途」,又擔心他自己的美好生活會惹來妒忌,傷到友人自尊,誰知道可能對方根本就不在意,或者會真心祝福他也不一定。
格奧爾格從一開始便把友人放在劣勢的地位,同情他在俄國過的潦倒日子,先入為主認為對方過得痛苦,這種心態正反映出其實他是瞧不起對方現在的生活。
這是一種傲慢。
每一種人生本該是中性,只是隨着社會的價值觀冒起,不同的生活方式被貼上各種標籤,人生選擇從此變得有優劣之分。但這都是社會的那一套。真正的你究竟是怎麼想的?什麼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我認為這只有你自己能夠定義,他人的評頭品足,不過是他們的傲慢。
沒有任何一種人生應該要被貼上標籤。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oGySadODl
最後,如果想看精華版,可以到本人的IG一覽,帳號名稱已寫在章節附圖中。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UVhKP3ulv
評分
喜歡程度:6.5/10
易讀性:5.5/10
上述內容若有錯漏,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點個讚,感興趣的話可以追蹤一下帳號,每逢週日更新書評,感謝你們支持。
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D9L0uh45h
ns3.137.210.24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