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對昭烈帝(劉備)的感情,跟我對三國的看法可以說是高度一致的,典型的三階段:看過演藝,可惡為什麼蜀漢沒贏>看了網路的陰謀論,蜀漢都是一群偽君子>看了正史,可惡為什麼蜀漢沒贏!
學生時代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其實不怎麼喜歡劉備,他在蜀漢集團就像是一群在鳳凰中的雉雞,沒有武力,沒有智力,就靠著人好心善很會哭,莫名其妙的就變成三國鼎立的其中一個了。而且幾乎沒有什麼光輝時刻,曹操有官渡之戰、孫權有赤壁之戰,劉備呢?博望坡也不是他燒的,赤壁也不是他燒的,漢中也不是他打的,入蜀害死小鳳凰,唯一一次自己帶兵的夷陵還被燒光光,真的很廢啊。
然後在十多年前,網路開始流行各種黑蜀的陰謀論,什麼孔明加入劉備是因為其他地方沒辦法出頭啦,什麼攜民渡江是拿人民當擋箭牌啦(說人民能阻擋曹軍這件事情本身就像個地獄梗),什麼白帝城託孤是試探,其實後面藏著刀斧手啦,之類現在回頭看都覺得很想笑的陰謀論。
後來看了正史的資料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上居然有一個活生生的熱血漫男主角,還是失敗的,悲劇的,Bad end的男主角。
二十八歲才正式出山,帶著一批拿著民用裝備的民兵,支援各地三十幾場戰役。脾氣暴躁,海扁督郵高歌離席。有人買兇想殺他,用嘴遁感化刺客。在曹操攻打徐州,屠城屠到泗水斷流,殺到瘋狂的時候,帶區區幾千人就殺入曹軍的包圍圈拯救徐州。
後來兄弟和部下們被打到四散天下,後來又奇蹟的團聚再一起,我想那個時候的劉備內心是喜悅的,但也是無奈的,第二次失去徐州的時候他已經感到絕望了,班底、夥伴全都離異,只剩幾個親信跟著自己投袁紹,當他們重逢的時候,劉備的內心是燃起希望的,但此時的他已年近中年,那個讓所有故事中的人都需要經歷的三問:「想做什麼」、「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對劉備來說大概是最渴望的答案。
然後時光一晃八年過去,曾經投靠的袁紹已經病死,衣帶詔所討罰的曹操已經統一北方,自己在荊州閒到腿上長贅肉,就在這時,有一個人出來告訴他答案:得荊、入川、打漢中、和孫權、三分天下,北伐曹操。
而且他們還真的做到了,離成功就差一步,就只差那一步,就在最關鍵的時候,劉備的小舅子,他老婆的哥哥,那個在當陽被曹軍追殺到全軍潰敗,幾乎要團滅的時後依然沒有選擇投降的夥伴,卻背叛自己,還害死二弟,還間接帶走三弟。
此時此刻,我想對劉備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能考慮的了,三分天下?荊州派的故鄉?東和孫權?當年他海扁督郵的時候沒有考慮過這麼多無謂的事情,那現在找孫權報仇同樣不用考慮這麼多無謂的事情。
遠在北方,比孫權更了解劉備個性的曹軍早就預料到劉備會不顧一切的報仇,正在冷眼旁觀。
然後最後,劉備心中那股復仇之火,卻被陸遜更強烈的火焰燒掉了,請孔明出山,十幾年發展下來的心血,被自己一把火燒得乾淨,馮習、張南、傅肜、馬良,一群原本在老一輩退休後,可以頂替而上的中生代戰死,躺臥在病床上的劉備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安排什麼刀斧手,他只能希望曾經給未來方向的軍師,能繼續完成他的夢想。
然後那個夢想傳到丞相手上,當年他們相遇,丞相二十七歲,是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北伐的時候,丞相也遇到一個二十七歲,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最後將先主的夢想傳承到那個年輕人手上,大漢最後的大將軍。
每次看到他的人生,都覺得一個人能活這麼精彩真是太神奇了,人物性格方面也是主角等級,喜怒不形於色卻脾氣暴躁,脾氣暴躁卻人品很好,人品好到時常被人背叛卻到死都沒有放棄相信別人。充滿缺陷,但又完美。
ns3.12.163.16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