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由2019年開始看的這本書,今次終於堅持把它看完。感覺上有些情節仍模模糊糊的,我把它視為這本作品的美麗。那些模糊的情節感覺比《百年孤寂》還難理解。後來才發現,那些我認為難以理解的情節,都是作者嘗試用哲學解釋作品的內容。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yD4F0ww2K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l1zTWxQRP
也因為這本作品是一本後設小說,在故事中作者會偶然出現在其中一個章節作為敍事者介入,帶出他的觀點。作者米蘭·昆德拉生於捷克,1968年參加「布拉格之春」運動,1975年流放法國,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外,作品《玩笑》、《笑忘書》均描述蘇聯入侵下捷克人的生活,具強烈的政治色彩,並以捷克語寫作。作品《不朽》後,米蘭·昆德拉所有作品皆以法語書寫,放棄了捷克母語。1989年捷克共產黨倒台後,米蘭·昆德拉沒有選擇回到捷克,而是選擇留在法國,並定義自己的作品為法國文學,也因此被捷克人批判為「捷克的背叛者」。然而,米蘭·昆德拉認為那些革命後回到捷克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回到自己的祖國。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2rIzjZilz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r2fljAN3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背景是1968年捷克共產黨開明領袖杜布切克推行開放政策,出現「布拉格之春」景象,但隨即蘇聯軍隊進佔,導致捷克知識分子大量逃亡歐洲海外,小說寫一男兩女在這種政治環境中的生活和交纏的愛情,帶出了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YKsg5KXC6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MgHWumCv7
此書書名已有輕重對立模梭兩可之意。在前言中,作者就指出世上最沉重的負擔就是無限重覆的生活,即尼采說的永劫回歸。「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鍾都有無數次的重覆,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然而,假如遠離真實的生活,遠離沉重的負擔,生命中的所有經歷將變得若有似無,微不足道。作者渴望指出人生輕重價值模糊不定,正因為輕重之分皆有其可取之處,所以並沒有正負之分。而正是處於輕重之間的質問和猶豫令自己反省人生。沒有對錯,因為生命就像一張草圖,從來只有潦草的字跡,說來就來,轉眼就經歷了第一次。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QLFUpmESr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zNaE1YGSL
一、特麗莎的輕與重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HWQiTdkj1
此書描述了兩女一男的愛情故事,分別是酒吧侍應特麗莎、外科醫生托馬斯和畫家薩賓娜。特麗莎是故事中「重」的代表,也是托馬斯「命定的沉重」。童年時母親對她的言語侮辱成為她沉重的負擔,也造成她自卑、渴望安全感的性格。愛情上,她對托馬斯忠誠,也認為自己只有忠誠這唯一優點可以留住托馬斯。因此對托馬斯風流成性,輕常出軌的行為感到非常痛苦。生活上,她追求生存意義和價值,因此在蘇聯入侵捷克時,她成為了戰地攝影師,在戰火紛飛的危機中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記錄。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使她無法承受逃難到日內瓦後過分平淡輕鬆的生活,內心總記掛著捷克。而即使到了晚年,她對愛狗卡列寧的態度也能體視她的執著和重視。當卡列寧重病時,鄰居都勸她提早放手,畢竟卡列寧只是牲畜。然而,特麗莎視牠為家人,最後以對待家人的方式把牠安葬。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HMzMfdCfl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UlxZCDtWv
二、薩賓娜的輕與重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okbbsQuHD
如果說特麗莎的一生就是向著執著的人事不停奔跑,那麼薩賓娜就是不停奔跑著逃離任何會把她扣住的地方。薩賓娜是托馬斯的情婦,和托馬斯一直維持著性伴侶的關係,卻沒有感情的束縛。蘇聯入侵捷克後,薩賓娜輾轉之間走到法國,成為了有婦之夫弗蘭茨的情婦。然而,她與弗蘭茨之間卻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因為當兩人相識的時候,他們各自對生命的理解已經形成,所以即使兩人交錯,卻無法相容。對薩賓娜而言,活著意味著看著。她看重的只有美學,執著的只有背叛,厭惡的只有媚俗。假如說對世俗所有的事情有任何意見,都是源於這三個起點。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AehVGtblc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TIBaQ5mHR
例如對於「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世界」的蘇維埃,她卻直視它的媚俗——媚俗是一座屏風,遮掩著死亡——因而當國家越宣傳共產主義的理想,她就越能理解它陰暗的現實。然而,不像特麗莎,當薩賓娜面對媚俗的人事時,都選擇了離開,例如共產主義,例如弗蘭茨,不帶走一片雲彩,只留下一些回憶和他人心中的糾結。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ar6UXxoR7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LlLlXgvE5
薩賓娜對美學的理解與她所執著的背叛有關。與特麗莎相似,薩賓娜的童年帶給她沉重的負擔的陰影。然而,她選擇的是背叛。而一旦背叛的路開始,就得一直走下去。甚至,她欣賞的美是被背叛次後的美,例如在被俄國共產黨佔領的布拉格,在被遺忘的教堂裡。這使她一直走著背叛的路,也透過背叛尋找孤獨的美感,是生命中「輕」的展現,。同時,背叛對薩賓娜而言卻是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的事,也是在追求「輕」的生命中最「重」的原則。薩賓娜的永劫回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不斷輪迴。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iDq3kAmXx
三、托馬斯的輕與重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o0fmNNn8u
托馬斯本來風流不羈,對女人來者不拒,甚至有其「三的法則」——「我們可以隔很短的時間就去跟同一個女人約會,但是真要這麼做的話,就千萬別超過三次。或者我們也可以跟她交往漫漫數年,只要在每次約會之間至少隔了三個星期。」然而,特麗莎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個法則。對托馬斯而言,高燒中携著行李的特麗莎就像搖籃中隨流飄來的嬰兒一樣突然衝進他的生活,而且無法視而不見。照顧特麗莎,成為托馬斯心中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的事。然而,特麗莎用盡全力去愛托馬斯,卻讓托馬斯感到,唯一可以喘息的空間只有薩賓娜和她的畫室。薩賓娜卻對托馬斯感到不以為然。在兩個女人眼中,托馬斯沒有成為左右逢源的浪子,反而成為了兩面不討好的男人——在情婦眼中,他被烙上愛著特麗莎的可恥印記;在特麗莎眼中,他被烙上與情婦們風流快活的可恥印記。因此,托馬斯一直渴望找到兩者相容的平衡和妥協,讓他既可以完成照顧特麗莎這個「非如此不可」的使命,同時可以繼續以往愜意的生活。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0iQSAz3cY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YAd8Hih9C
然而,在他未找到愛情中「輕」與「重」的平衡之時,政治中的「輕」與「重」也逼迫他做選擇。蘇聯入侵捷克後,大批知識份子受到打壓。托馬斯曾在報章中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希臘神話中伊迪帕斯(Oedipus) 的故事:伊迪帕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父親,娶了母親,當他知道真相後,他把自己的眼珠子挖出來,作為對自己罪行的懲罰。托馬斯認為。當史太林實行大規模整肅運動時,蘇共的行為是有目共睹的,而捷共卻把這種做法推行到捷克。如果共產黨人對自己曾經參與或目睹的惡行有一點人性感覺的話,他們也應該把自己的眼珠子挖出來。當托馬斯將這篇文章發表到報章後,就開始受到政治迫害。當他陪同特麗莎由日內瓦回到布拉格,他渴望能重新到醫院就職,做回外科醫生。然而,捷共卻要求他在一份妥協聲明書上簽名。托馬斯發現自己受到許多身不由己的壓力,例如被身邊人批判的壓力。大家都假設托馬斯會簽名,不會放棄外科醫生的使命。自命清高的人會用托馬斯的軟弱抬高自己。軟弱的人渴望靠托馬斯簽署的行為得到自身罪惡感的釋放。當他選擇簽名後,身邊人不能再瞧不起他,甚至不得不敬佩,但卻開始躲著他。因為藉着想像托馬斯的軟弱帶給自己的心安理得已經沒有了。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EAlgr1ljr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OM5lyWbW1
選擇不簽名對托馬斯而言是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的事。當外科醫生也是,和特麗莎戀愛亦然。但當不同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產生衝突時,托馬斯選擇了理念和特麗莎,因此有機會嘗試新的人生。他才發現,他一直以為當外科醫生是他的天命,儘管當醫生帶給他充實的滿足感,但當時帶給他壓力。這在他離開醫生的職業成為一名洗窗工人後才得以明白「重」的人生不能承受之處。雖然成為洗窗工人並不是出於他的選擇,而是亂世下的無可奈何。但因為亂世才讓托馬斯體驗「輕」的人生,認識自由,算另一種因禍得福吧。正如他晚年與特麗莎所說的:「特麗莎,那些都是小事。我沒有使命,沒有人有使命,發現自己自由自在,沒有使命,那是最大的解脫啊!」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geIKnHuy6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wuNHZRYCq
四、眼光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nzjmNKNUh
在描述卡達寧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時,作者多次引用了田園詩。田園詩指的是聖經中伊甸園的樣貌。在伊甸園裡的生活縱使重覆,卻只會孕育單純和快樂。在伊甸園裡,人還不是人,感受不到媚俗。後來人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才感受到輕與重、靈與肉的分別並視之為對立,才感受到眼光並活在他人眼光之下。伊甸園的無限循環成為了永劫回歸。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6olAYs72R
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eg9mS1M0q
每個人都需要眼光,根據生活在什麼眼光下,人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人需要無數不知名的眼光,例如明星。第二種人需要大量熟悉的眼光,例如朋友圈中的交際花。第三種人需要愛人的眼光,例如特麗莎。第四種人需要不存在的想像眼光,這些人都是夢想家。弗蘭茨是一個媚俗的人,但他也是個夢想家。在薩賓娜的想像眼光下,他才最接近擺脫生命中的「重」。2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MHXUPnm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