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多年不看台劇的我,本著一絲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最後是哭著看畢這部劇。有很多想說的,但最先浮現在我腦海的是應思聰。他是一個電視導演,也是一個思覺失調病患。在此劇中思聰一直在精神困擾中掙扎,渴望重新成為從前那位才華洋溢、得獎無數的導演。但因為媒體的渲染加深了一般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妖魔化,令思聰翻不了身。他不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所以痛苦。飾演應思聰的演員林哲熹將思聰的無助無力表露無遺,往往令我潰堤。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HtJ69ANg0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hrwRKQqzw
假如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應思聰,那麼最令我反思的便是王赦這名維權律師。說他是一位維權律師也許不盡不實,因為他可能與大眾所想像的維權律師有些差別。他並非幫「弱勢族群」打官司,而是幫一些萬惡不赦的疑犯打官司,包括被判死刑的隨機殺人犯李曉明、在公園殘忍地殺害兩名女童而被判無期徒刑的陳昌,他們是否「弱勢族群」,就視乎每個人定義了。壓赦選擇成為他們的辯護律師,是因為渴望了解他們的行為背後的原圖,從而令社會早一步關注,杜絕往後有相同行為的人。很可惜與現實一樣,絕大部分人標籤他為「黑心」律師,幫「壞人」打官司,使他受到漫罵、恐嚇,甚至承受家屬的仇恨行為,卻很少人願意了他背後的用意。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uDbq7wgrH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pxbSohsWe
這部戲由一宗案件展開,描述了傳媒界、醫療界、法律界等等審判者和涉及者在事件中的角色。同時,這部戲由多度出發,描繪了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的心路歷程。站在不同視角出發,你會發現自己想得往往比現實簡單。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qHIGHufSJ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KVjI6EvNE
傳媒是這部劇花較多篇福描述的角度。傳媒是監督制度和反映社會的「第四權」,揭露真相和刺激對話為其天職。然後在現實中,站在傳媒的角度看社會事件往往不只是「真相」如此單純,而是要考慮收視率、觀眾反應等等,從此影響廣告收入,亦影響著員工的薪資和機構的發展。這部劇描述的傳媒擁有大部分傳媒的煩惱——如何在迎合觀眾口味的同時中立理性地報導事實真相,這是一個無解之題,最後往往令傳媒變得偏額,用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以誇張失實的手法渲染事實真相,務求吸引讀者視線和滿足讀者對速食娛樂的需求,才能在同業的惡性競爭中鶴立雞群。劇中提及了兩個主要例子,其一是李曉明案件,傳媒為了搶獨家新聞,爭取點擊率,不惜侵犯李曉明家人的私隱,在鏡頭揭開他們的瘡疤,在傷口上灑鹽,用文字合理化大眾將對李曉明的憤怒遷怒於其家人的行為,甚至因大肆報導而誘發模仿犯的出現。其二是應思聰一事被傳媒扭曲,妖魔化精神病患者,並灌輸大眾精神病患者往往有暴力傾向,令人心惶惶。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7JnLrJCnh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XOfbS1jQp
在描述視點新聞的運作時,我看到到2011年劇集《導火新聞線》的影子:宋喬安取代了汪海藍——為了收視和點擊率捨棄媒體權、new哥取代了關公——一個雖然了解現實卻也了解人心的最佳綠葉。這兩部劇都證明了「第四權」的存在對社會發展而言是雙刃劍,然而在現實中媒體是最容易被利用為政治工具,成為改變輿論風向的指標。 王赦作為殺人犯的辯護律師,他代表著渴望改變社會風氣的一群。與現實中鄭捷事件一樣,劇中大眾都只想把殺人犯李曉明盡快處死,使民眾免於恐懼,然而這是一種「斬腳趾避沙蟲」的心態。反之王赦則以長遠出發,期望透過了解殺人犯背後的動機,杜絕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可惜只差一步之遙,他與自己苦苦追求的真相擦身而過。為此他崩潰了,他借酒消愁後吐出社會現實——「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能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對他而言,就算真正該死的人,也應該有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而他的工作就是保障這些人的權利不會因為社會身份地位改變而被褫奪。然而,殺人犯在奪去他人生存的權利時,是否應該仍然享有作為公民的人權,是大眾仍然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G7Wls6HTW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ykmoiuYEh
對我而言,我不能完全認同王赦的想法,因為人心難測,每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往往受不同因素影響, 即使他知道了李曉明殺人的背後原因那又如何呢?最終的結論往往歸咎於社教化的過程、家庭、社會風氣等等因素,這些不是大眾心裡明白卻又無能為力去解決的問題嗎?這不是徒勞無功嗎?要杜絕這類型事件重演,惟有重整社會制度,然而這現實嗎?可能嗎?真正的殺人兇手,是那些為了名利權勢金錢而壓榨百姓的當權者,但這不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嗎?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tgY4DGBDI
何謂正義?王赦說:「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誰有標準答案?」這個問題除了是整部劇的焦點問題外,也使我憶起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在《功利主義》一書提及過「快樂的豬和痛苦的蘇格拉底」,用蘇格拉底的反詰法質疑社會上自己感覺良好的人,指出人所認知中的「好」,是宗教、社會道德標準所規範的「好」。這與編劇提出的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部劇主張善惡並非只有黑白兩極,亦並非社會大眾可以輕易批判,而是一道光譜。每個人都在善惡光譜中游走,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善」,反之亦然。我很喜歡吳慷仁本人對善惡的詮譯。現今社會太快,快得讓人往往在缺乏思考的情況下急著站邊,二分化自己的同溫層,從此標籤他人,而忽略了當中的道理,正如他所飾演的王赦,輕易地被他人貼上助紂為虐的標籤。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OTuSEN72j
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z5CZHaAPg
而加害者家屬的角色亦同樣帶出對正義、善惡的思考。作為殺人犯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感到無處可逃,只得隱姓埋名,失去學業,失去夢想,失去親人。李曉明的父母痛心疾首,卻無力彌補,只得行屍走肉地過日子。我們時常忽略加害者家屬的感受,而輕易為他們貼上「加害者」的標籤。但正如李母所言:「沒有一對父母願意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他們也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會予以包容,只會漫罵「教子無方」、「血債血還」。但試問一問自己,你對你的家人又有多少了解呢?家庭間疏離幾乎是每一個都市家庭的通病,但李曉明一家卻被放大,被趕盡殺絕。李家人的堅毅,令人動容。不論是喬安的喪子之痛、大芝的委曲求全、思聰的無能為力、王赦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都令我感慨不已。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劇,因為太接近現實,像台灣,也像現在的香港。2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qsOnfw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