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戰開打了一個月,從四月二日大跌起,今天已經進入反彈期,由於局勢未明朗,藉著回彈的勢頭調整了持倉組合,過程中雖然出現虧損,但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只是不知何時才是破柴生火的時刻。奈何市場消息撲朔迷離,時而緩和,時而死扛。我只是個小股民,看不通套路下只能求問人工智能,望他在權威的經濟報告中綜合狀況。
以下便是綜合近期有關世界經濟的權威文章作出的經濟形勢總結: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且面臨不確定性
增長預期下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 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下滑,2025 年和 2026 年的全球增長預測分別為 2.8% 和 3%,相比 1 月的預測累計下調了約 0.8 個百分點。
不確定因素增加:由於各國政策優先順序調整帶來了不確定性,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金融市場調整等問題,使得全球經濟面臨更大的下行風險。例如美國自 1 月下旬以來頻繁宣佈加徵關稅,其有效關稅稅率大幅上升,引發了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衝擊全球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
通脹有所回落但仍具挑戰:全球總體通脹雖已從 2022 年底的峰值回落,但自今年年初以來,實現通脹目標的進展有所停滯,且服務通脹仍頑固處於高位,進一步的貿易限制可能會推高商品通脹。
貨幣政策分化:許多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緊縮進程有所放緩,如歐洲央行放緩加息步伐,但美聯儲仍在考慮進一步加息,並預計政策利率將保持在限制性水平,直至通脹可持續地回到 2%。
地緣政治風險
地區衝突影響:俄烏衝突、中東地區的衝突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能源價格、通脹和經濟增長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也給相關地區經濟帶來了嚴重破壞。
貿易保護主義衝擊:美國等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如美國對中國、歐盟等經濟體加徵高額關稅,引發貿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擾亂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對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債務問題
發達經濟體債務風險: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使發達經濟體積累了大量債務,隨著利率上升,債務負擔加重,如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攀升,增加了財政風險和金融市場的脆弱性。
發展中國家債務困境:許多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面臨債務的不可持續性問題,外債負擔沉重,償債壓力大,限制了其財政政策空間,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提升。
人口與勞動力市場變化
老齡化挑戰: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養老金壓力增大,對經濟增長潛力產生負面影響,如日本、歐洲部分國家等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需通過延遲退休、鼓勵生育等政策應對。
勞動力參與率差異:美國等部分經濟體勞動力參與率雖有所改善,但仍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一些新興經濟體則存在勞動力素質不高、就業結構不合理等挑戰,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與創新影響
數字經濟機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帶來新機遇,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推動了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科技競爭壓力:各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加劇,如半導體、5G 通信等關鍵技術的爭奪,可能導致技術分裂和供應鏈中斷風險,對全球科技產業和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結構性調整
產業轉移與重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在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衝擊下,加速向區域化、本地化調整,各國更加註重產業安全和自主可控,推動製造業迴流和近岸外包,對全球產業佈局和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能源轉型加速: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需求促使全球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但也面臨著技術瓶頸、能源存儲和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等挑戰,以及傳統能源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不知是我的心態差,還是人工智能也有陰霾。環顧以上種種觀點,沒有一項不是挑戰,在眾多問題的籠罩下,關稅戰似乎只是最亮眼的一個難題,實情可能是世界經濟正步入衰退週期。雖然並不想見到這個局面,但眼下一刻,還是一動不如一靜。
ns3.144.35.8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