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支撐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vv2wGySoi
首先,讓我們直面最艱難(禁忌)的主題。關於憂慮離開這世界的那天何時會到來,筆者想說的是:請病友們想想,假使這一天真如我們所憂慮的,滿早到來;那我們願意,儘量快樂地善用最後的珍貴時光,還是我們想憂愁地耗費掉剩下的時間?我自己的選擇是前者,而且我也建議各位這麼選擇;同時,請身體力行這一選擇。
相反地,假如那一天沒那麼早來,我們是傻子嗎,幹嘛多此一慮!
然而,讀者可能想問:憂慮並非想不憂慮,就能不憂的,該怎麼辦?我的回應是,原來您也和我一樣,是個有限的平凡人;但別著急,我們是有方法去克服它的。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3r6U7IjBLn
我建議的方法源自《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 A BOOK THAT CHANGES LIVES》(或譯為《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書及佛教禪宗的教誨,其口訣是:內觀、覺察、放下。意思是,時刻向內觀察自己的心念,覺察自己正在胡思亂想,放下這些執念。
這方法說簡單,是很簡單,如此短短幾列,我已說完;說難,確有其難--因為過去以來累積的習性,我們的執念不是放下一次,就能一去不返。相反地,它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但我們可以一再地放下它們,重點在--必須持之以恆,日久自見其功。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PfZ32FxBm
影響一位病人恢復情況的,绝非只有治療手段、用藥,一定包含另一項要素--心態。請試著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評估:若有甲、乙兩位病人,他們患上同一種癌症,嚴重程度一致。甲病人把它視為絕症,雖有治療,但終日惶惶。相反地,乙病人將其視為有些嚴重,且有些緊迫的慢性病,除了積極治療,也用心調理自己的日常習慣:包含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生活作息及採行一種較樂觀的心態。請問讀者們,身為旁觀者的您覺得誰能比較有機會抗癌成功?或者誰比較可能在後續的日子裡過得好一些?
筆音相信答案不揭自明,那麼伙伴們,您的選擇是甚麼?或者更精確地說,為了我們自己及身邊的親、朋、好友,我們該力行的日常作為是甚麼?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Z39fMor0X
宋朝的朱熹先生曾寫過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的身旁有親朋因為罹患癌症,而覺得生命陷落時,朋友們認為,甚麼能為其內在提供源頭活水呢?
假若我們自己罹癌,因而步入生命的低谷,甚至有時可能覺得自身的周圍彷彿盡是流沙,而自己即將被吞噬,在這種低潮時刻,甚麼能解救我們?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kLTxPiCgG
這時,在現實世界中,能解救我們的那根浮木是,一個好的醫師團隊及前人已驗證過的有效方法及經驗。然而如果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內在世界找到一條粗繩,一條被大力士緊握在手裡的粗繩,則我們愈早抓住它,愈早努力自我救贖,並搭配那根已有的浮木,則得救的機會將能提高。
「人者,心之器。」除了受到物質的左右,人類必然也會被心靈所影響。於遭遇重大打擊的時刻,假使不能將內在處理好,祂會是我們的重大包袱。這一沉重的包袱,可能使陷入流沙的人快速滅頂。相反地,假如我們心中的祂,「願意放下」包袱,找出那條被大力士緊握的粗繩--也就是信仰,並將其繫緊在身前的浮木上,那麼已被浮木托起的我們,便可能於大力士的幫助及自身的努力下,更加順利地脱離流沙區。在這種情境內,心靈不再是我們的包袱,而會成為我們的助力。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WQXJNs5x2
筆者心裡的大力士是佛教教義,可我不會推銷祂,各位心裡的大力士可以是阿拉、基督、上帝或其他的道教神祇,甚至可能是一本改變生命的書或一個有智慧的人。重點在認清自身的有限,找到適合自己的粗繩(信仰),讓大力士或者也可能是心靈教練,「幫助」有限的我們提升內在力量,使其成為助益之力而非壓垮我們的巨石。
在此,我想與讀者們分享三本改變我生命的書。其一是前述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其二是《達摩四行觀八合刊》1(佛教禪宗經典,建議可接受佛教的教義再閱讀),其三是《Zero Limits》(或譯為《零極限》)。希望它們有助讀者們或您的親朋找到那根粗繩。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BjnpUkFPb
接下來,我想和各位分享信仰所能產生巨大影響的真實例證,企盼這能為身陷低潮的同病帶來一絲絲的啟發。以下是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背景資訊
西元2008年時,我的好友張三首次被檢查出患有X癌第二期,經過辛苦的開刀切除、幾十次化(學治)療(含標靶治療)及數十次放(射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不幸地,在2018年時,醫師告訴他,再次檢查出癌症,而且是第三期中最嚴重的那一種,「癌細胞為最容易復發或轉移,且無有藥物可以進行控制」。
罹癌前的他原本沒有信仰。2023年時,為了完成這本書,我向他求證:「你何時開始信奉佛教的?它對你的影響為何?」
他告訴我:「大約是在第一次確診癌症後沒多久,在朋友的引介下開始的。在信奉佛教兩年多後,我才漸漸走出那時的陰影。」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6TA8c7ew3
故事
2023年9月時,即將開始荷爾蒙治療、化療或放療的我,約他在高鐵站會面,想向他請教療程裡該注意事項的經驗。
以下是和他聊完後我的感想,同時也是我發給他的訊息:‘
張三,
十五年前,我載李四去看你時,見到你們哭成那樣,我想你的內心很可能充滿徬徨無助。
十五年後,當我在高鐵站看見你,你給我的感覺是「淡定從容」;何以致之,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對我來說,如果最不好的狀況發生,請答應我,讓此一生命必經的過程儘快過去,我希望你早日回復--那樣的淡定從容。’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lnbo4t8C0
關鍵訊息
相對於張三應該是在2008年開始接觸佛教,我在1991年便接觸佛教教義了,只是我並非一個精進的修行者。
於2023年高鐵站會面後,回到家的我仔細回想過去五年內我印象裡的張三:他既不是一位病懨懨的患者,也不是一個憂愁的人;相反地,他是一位「笑得出來的普通人」。說實話,如果他沒告訴我,我壓根不會想到「癌細胞為最容易復發或轉移,且無有藥物可以進行控制」的實況(我是在2023年9月高鐵站會面那時才知道的)。
若有一天,醫師告訴我他所經歷過的病況宣告,再加上先前辛苦地經歷那麼多次的化療加放療,我懷疑,以小弟此時的內在力量,那時的我能否笑得出來,更別提擁有他那般的淡定從容。這次的會面使我領悟到,十五年來他的成長,更令我見識到甚麼是,一位精進修行者所能示現的,蘊涵於內形諸於外的心靈力量。
筆者希望不會經歷那樣的病況宣告,但期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擁有那種程度的內在力量,那讀者您們呢?只是期望,不會成真;唯有身體力行,花才會開,果才能結。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wtcelCh0a
最後,筆者想以兩個傳承自前人的智者低語,作為這一主題的結尾:
已故的聖嚴法師建議我們,於面對人生的艱難之事時,應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現在的我對這一方法的一點點體悟是,當內心願意「面對它、接受它」,事實上,我們已經跨出好好處理它的第一步。其次,我們需要在現實世界裡,好好瞭解它、「處理它」。最後,我們必須回到內在世界,徹底地「放下它」,它們才不會成為日後長壓在心頭的過往包袱。
《達摩四行觀八合刊》裡有一段文字,「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簡言之,這段文字建議,對已經過去的、未來願求的及現在碰到的所有事,我們只需經歷,不需執著。依據筆者的實證,若能「放下」執著,很多事都會容易許多。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aPmw3qIlw
註:
1此書包含以下八個部份:《傳心法要》、《頓悟入道要門論》、《最上乘論》、《達摩四行觀》、《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達摩破相論》、《信心銘》。
14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YMcncEv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