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_outline 資料
-
toc 目錄
-
share 分享
-
format_color_text 介面設置
-
exposure_plus_1 推薦
-
打賞
-
report_problem 檢舉
-
account_circle 登入

長篇小說《通榆河》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反戰反飢餓的小說。故事從1958年人民公社開始,到2010年結束,細膩地描寫了蘇北地區底層農民的生活,涉及到很多歷史事件、數據……,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通篇以人物的對話來展開故事的情節,具有非常濃郁的生活氣息,全書105萬餘字。
故事梗概:梁承廣是遺腹子,其父於1959年初在開挖通榆河的工地上去世,1979年春,梁承廣在對越戰爭中犧牲,其母桂花幾次想去雲南給他掃墓,直到2010年才得以成行。
全書大約213個人物,其中正式出場的人物155個,未出場的人物39個,提及的人物19個。
創作動機:2011的時候,我在網上閒逛,突然看到一個新聞,說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趙斗蘭)花了三十年的功夫才攢夠了錢,去雲南給越戰中犧牲的兒子掃墓,看到圖片中那穿著深藍色右衽衣服的老太太,一下子震撼了我的心靈,這是我家鄉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太太形象,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於是下決心要寫一點文字來記錄他們,為普通人立傳。
我出生在7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1983年才壽終正寢,那時候的蘇北貧窮程度難以想象,東臺的東部地區地勢比范公堤以西要高,所以不種植水稻,主要是玉米,我最不喜歡吃的就是玉米糊,因此餓得面黃肌瘦,每當這個時候,爺爺(書中梁德勝的原型)就會和我說,想起挑通榆河的時候沒有吃的,都餓死人,現在有吃的,你還不肯吃。相同的話他不知道說過多少遍,我耳朵都聽出老繭了,以至於我認為通榆河就是苦難的代名詞,後來上學了,從一些史學家的書中了解到1958-1962正是大饑荒的時候,才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於是,就以“通榆河”為書名。
本書從2011年開始動筆,因為是偷的空閒時間寫的,到了2013年累積到三十多萬字,於是在新浪歷史論壇原創工作室連載,斷斷續續的到2018年,這個論壇突然被新浪下架了,從此大陸再也沒有一個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連載論壇,由於不可以連載,創作幾乎暫停,有讀者總是催,但仍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2023年初,失業了,工作難找,於是蝸居在出租屋裡,2024年春節前,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
小說雖然寫完了,可是已經沒有了連載的網絡平台,這種批判文學無法出版,於是把上半部放在網絡磁盤裡供人下載,並積極尋找可以連載的平台。巧的是,今天在推特上看到有人要尋找台灣的出版社,我在下面留言,希望知道台灣的出版社或網絡平台,有推友留言,終於選了這個PENANA,註冊,計劃重新連載。
當今的文學,尤其是漢語言簡體界,穿越玄幻這類文學成為主流,批判文學這個沉重的題材鮮有人會提起興趣,估計繁體文學界也是如此,這也沒有辦法,穿越玄幻不用考慮邏輯,能讓人在輕鬆刺激中找到快樂,而批判文學,則需要去反思,這是很累的。
放眼全世界的文學,估計也是如此,由於我英文水平實在有限,無法翻譯成英文,如果哪位有能力有興趣,歡迎聯繫我。極盼有出版社刊行。
如果您喜歡,懇請幫助推廣,非常感謝!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木楊Woodyang
2024-07-03

每次催更後,作者都會收到通知!
smartphone100 → 催更
我!
大躍進說穿了就是大……(知曉就好!) 裡面很多名詞是我沒見過的,希望名詞的部分能做註解!
您說您是江蘇人,應該不是上海吧😅
可是我的印象中“啥”不是幾乎都是東北的方言嗎?
江蘇也講“啥”嗎?
還有網路上連載還是可以投稿,你試試以下網址:
https://story.udn.com/dcstore/StoreIndex.do?ct=2
這是 讀創•故事 的網址,您可以前往看看!
甲乙丙三個人談話,甲說道:“乙你今天上午去圖書館借了什麼書?記得丙之前說:‘要借一本《老蔣日記》 的。’——丙,我記得沒有錯吧? ”
人物說的話都必須用雙引號包住,包括句子末尾的句號或其他感歎號省略號,句子中間如果有人物說話那麼在這個人物後加冒號和單引號,裡面包含這個人物話句末的符號。丙前面的破折號表示甲說話的對象改變,由對乙說話,改成了對丙說話。
由於我的這部小說通篇都是以人物的對話來完成情節的,所以經常用這個方法,如果沒有這個破折號,則需要加入更多的文字,顯得臃腫,也不符合實際的對話場景。
這是我的一點淺顯的認識,希望能幫助到您。
我們可以用penana裡的寄信功能寫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