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關於一個自閉童因踢到老翁後,老翁動手打他後逃逸的新聞報導。原本只是一件小童踢到別人的小事,卻發展成老翁動手打人後,小童母親上了新聞。
事件中除了小童和老翁外,還伸延到小童母親聲淚俱下問甚麼是公義。然後,故事內容越揭越多,原來還包括地鐵車廂中有其他乘客指罵小童母親蝦老翁的情節。
這件新聞最有趣的是,在現場的狀況,乘客覺得是小童和小童母親不對。現在報導出了,又幾乎一面倒覺得是老翁不對。筆者先不說這件事情裡的是非對錯,畢竟我不在現場。現場乘客的反應和小童母親之說而得出的報導,令我覺得事情的兩邊角度皆十分兩極。
在公共交通裡,尤其是繁忙時間的地鐵,人與人的碰撞其實是很普通平常的。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基本上也沒有必要為了「非故意」的碰撞而還以顏色。這是否因為社會的怨氣越來越重,大家都生活於不開心的大環境中,才使大家的包容能力越來越差呢?
這亦令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件小事。記得那次是入屯門找朋友,去到屯門西鐵站準備入閘的時候,在右手邊不遠處有幾個三十來歲的女仕,這時候左手邊的店鋪裡衝出了幾個大約8歲至11歲的小朋友。其中一個跑得很快的在我面前打橫路過,這時候我已下意識停下來讓他們先過路,其中一個小朋友竟然越跑越靠近,輕輕的碰上了我。碰一碰當然沒有甚麼大礙,誰不知那小朋友忽然用力起踭打我的小腹,以推開我。當我苦笑望著他和他的母親問道:「小朋友幹嗎亂衝亂撞還要郁手?」那個小朋友的母親只是嬲嬲的望著我,卻一句道歉也沒有,還好像我阻了他們的路似的。在這件事情上,他們的角色是我阻了他們的去路(但我才是在行人路上的出入雙向路,他們才是打橫路過的),在我的角度,他那一踭是故意的!
我不是說這次新聞報導的母親都是這類人。而是大家都被這類野蠻小孩、怪獸家長弄得很敏感。現在在街上,小孩子有時活躍一點,很容易就會讓大家先入為主的得出一個概念:這是野蠻小孩和怪獸家長。
筆者不想以來自某個國家、某個年齡層、某個收入的劃分方式去推論這類家庭的成因。只是知道現在香港的公眾地方,累見不鮮這類家長和小孩的出沒。久而久之,大家甫一見到疑似的野蠻小孩和怪獸家長,就一概敵視。
結果?很多真的需要大家包容的,需要大家特別照顧的人,都因為某些野蠻的人而當災。這不是不折不扣的「劣幣驅逐良幣」嗎?本來應有的包容,因為某些壞份子而磨滅,令真正應該得到關懷的,再得不到應有的幫助。
當大家都說社會在日漸冷漠的時候,我卻覺得不是大家希望冷漠的,而是被某些不好的人在大環境裡逼成的。大家的熱心和善良,好像都被缺德的人扼殺於萌芽了。
不單止社會風氣,善心亦然。
ns3.23.101.18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