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輸入法和智能聯想的問題,這又令我想起以前電腦輸入剛普及的時代,輸入香港字是其中一個頗為困擾的問題。
因為在視窗系統裡面,理論上是沒有「香港字」的。所謂香港字就是一些「o既」,「o架」之類。想當年,如果要輸入這類字,一是像以上這像在本字旁邊加一個口字或者O字,或者安裝香港政府推出的香港字增補字符集。反過來,對方打得出,也可以因為閱讀者的電腦沒有安裝該字型而顯示不了,著實出現很大的困擾。
那時候,同學們都流行使用ICQ、MSN這類上一代的IM軟件,為了傳神和方便,大家都不太介意口語式的文字輸入,甚至乎為了再方便閱讀者那邊沒有安裝香港字,大家又懶打個口字,便乾脆用最接近字就算了。
我記得當時我自己的文人自覺是很嚴謹的(現在都是!),我堅持不打口語字,不打同音字抵數,不打口語。基本上,我覺得用文字交流就應該用書面語。比如:「佢聽日唔嚟開會喇。」,我會打成「他明天不來開會了。」還好當時的同學都沒有覺得很奇怪,畢竟大家都是修中文,看得懂的話大家都不會在那些一日「生產」百多二百句的IM文字紀錄裡找碴。
現在,微軟視窗也好,Linux也好,甚至Android和iOS也好,對於香港字這類增補字符好像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援,大家對於能否打到和顯示到沒有以前那麼麻煩。
如果你問我在創作上,使用口語化或者書面語的界定,我覺得沒有對錯之分,主要是你想寫的作品是希望給誰看。書面語或者說以華文書寫,可以較不受到國界限制,在華文社會都大抵能流通。使用口語,如果夾雜大量日常使用的詞語和句子,在香港社會應該是較為傳神的,但流通到內地台灣等地卻可能造成部份內容未必能完全明白。
其實到了今天,即使IM軟件已由昔日電腦上的ICQ、MSN跳進了手機的Whatsapp、Line等,我還是頗堅持盡量使用書面語去回覆別人的訊息。這可能算是文人的一種堅持和自覺吧。
ns3.14.79.9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