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與家人或朋友到酒樓品茗,總有機會遇上搭檯這回事。
筆者算是飲茶愛好者吧?除了逢星期六日會與家人到茶樓飲茶外,如果遇到下午要出外開會,我也有一半機率會選擇找一間茶樓飲下午茶(另一半機率則是找一家Cafe小店,如該區有的話)。
可能下午茶時段較便宜吧,時段也頗適合很多街坊在買餸前或是接子女放學前找個地方休息,所以就算是甲級商業區,你也會發覺街坊永遠多過上班族。說來也是的,正常上班族的食飯時間的確不會這麼自由。因為我們見客多選擇下午四時後,而出發時間則多數在一時多就離開公司了,中間兩個多小時基本上都是「無皇管」的。
一個人上茶樓,除非真的去一些超高檔的茶樓,不然幾乎都是需要搭檯的。有些時候,搭檯會搭著一些有趣的人,可能會煩得你連想做少少找寫作靈感的空檔也沒有,也可能是會不斷給你寫作靈感或者與友人笑笑的來源。對於搭檯,我並不抗拒,而且還有點喜愛,因為他們每每會為我擴闊眼界,細心聆聽搭檯客的對話,還能知道很多行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一面。
我與家母一起飲茶,會引來搭檯的人「搭訕」的機會率是最高的。可能是有位「阿姨」款的人在,茶客會覺得你較易相處,遇著一些「我懷疑是平常沒有人理啋的人」或者是「傳說中的口水佬」,坐下不久就會開始有理無理的撩你傾談。大至國家大事,小至這裡的點心質素都可以談一大餐。一般而言,這些英雄式的在茶樓見到面就「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相處是愉快的。
但記得有一次,我在觀塘某茶樓搭檯,一張十二人大檯搭了四戶人家共六個人。其中阿姨就很健談的找人傾計,還好我坐在她的正對面,相對上太遙遠了,她左右分別是一對中年夫婦和一行兩人的裝修師傅。因為她是最遲來的,那對夫婦叫的點心已經到了,她就打算打開話匣子問人家叫了的點心是甚麼(一望而知是魚皮餃生菜)。誰不知那對夫婦頗有默契,答道:「不知」!接著阿姨還未心息(或者我應該說她不懂人情世故,不識看眉頭眼額?),接連向那對中年夫婦問了二三事。結果那對中年夫婦將茶壼重重放在他們中間接壤的位置,然後向右移過一個座位。終於,讓那位阿姨由「搭訕」變成「收嗲」了。其實那位阿姨之後還有找機會找裝修師傅和我傾談,不過做著公事的我真的不得閒理會她,反而是那對裝修師傅還算好人,在傾生意間還抽空答她兩句,令氣氛不致那麼尷尬。
另有一些時候,雖然大家都河水不犯井水,但因為人家在談天時,我只是獨個兒坐在處理電郵或者上網,以「多工模式」聞名的我其實是豎著耳朵在聽旁人在談天。很多時一些有趣的事情、各行各業的辛酸、升學問題等等都有機會打聽回來。
不過這類搭訕和吹水的搭檯客算好了,以前我曾見過一些搭檯客因為小事嘈交,或者本來相安無事,因為談政治問題越談越烈,最後粗口橫飛的場面也是有過的。
其實在讀大學時,有時候我在下午空堂時,也會同家母飲下午茶。可能在附近的茶樓三四間,但飲來飲去都是那些人的,所以熟口熟面,甚至有時候已經搭檯多次了。雖然是不認識的,對方姓甚名誰也不知,但是就因為見慣口面,所以多年後,有時在街上遇到都會打個招呼。
對我持相反意見的友人,卻認為去一個,不論是食客還是伙記最好都應該保持距離,差不多成為熟客的時候,就應該轉場了。
我問道:「熟客優惠多,而且又不是問你借,多認識一個點頭朋友倒沒壞的......」
友人遙頭笑道:「此言差矣!」
ns3.142.135.24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