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報讀校外的進修課程的經驗,我想應該由大學時代說起。
中學時上補習天王的補習班當然不計,我們在大學時代為了在課室以外有所寄托,都會三五成群的報讀外面旳課程的。
起得那時候報讀,同學們都很容易混熟。讀校外課程因為不是以年齡為依歸,所以理論上甚麼年紀的人也有,有些像我們二十出頭的大學生,有些是二三十的上班族,也有一跳就跳到已經年屆退休的銀髮族。但是說來神奇,年齡的差距倒沒有影響同學們之間的混熟程度。
記得有一次,我們報讀了一個英語會話課,因為有很多Oral練習,所以同學都很快熟絡起來。小休時大家會天南地北談一餐。其中一位友人,花名「色中餓鬼」的,又在小休時口花花的撩女同學,誰不知那位同學真的很坦白:「我唔適合你的」(其實我都知識不適合他的,人家都已經在社會做事,明顯是大過我們好幾年的)。結果這笑話笑到今天我們還常在聚會時拿出來取笑。
就算沒有太多的互動,以前的同學好像都較親切。記得我大約十年前報讀日本語,同學們上了一兩課堂就已經有講有笑,初班如此,中班換了半班同學也如是。那年頭還大家買參考書、找past paper、相約圖書館溫習。
但兩三年前,報讀韓文,卻發現氣氛完全不同了。我想,未致於互相敵視,但的確是互不瞅啋的。有次我進入課室,老師還沒來,很自然就會和同學點個頭,那些同學都好像我是想「溝」她似的,一臉「巴閉」。男孩子和女孩子不熟也就算了,連女孩子和女孩子之間都是互不傾講的,大家在小休時都是坐著不作聲的。到了最後一天,專誠整了一些韓國食品回來請我們吃就韓籍導師也忍不住問我們,究竟為何這班同學這麼靜呢?她以前教的班是很融洽的。
最經典例子,則是英語會話這一門,有時候我為了「攝時間」我是會重覆報讀的,就當是練習一下Oral。與上文提到「色中餓鬼」讀的那班,我們那時候還保持了一段時間相約出來互相練習的。但當近年我再報的時候,同學之間卻Cool到了一個點(冰點!),下課就下課了,沒有甚麼好談。大伙兒上課就像是演戲,練習完了,大家都歸於平靜。
這兩三年,我也有斷斷續續找課程讀,不論是哪個辦學機構,哪個地區,遇到的情況都是像韓文課的情況。雖然友人說不同的辦學機構、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學費會直接影響你的同學的類型(我不敢說是同學的質素,畢竟我自己也很喜歡找學費較平的課程)。友人的說法是中環、銅鑼灣、尖沙咀的同學會較多白領,多一些「正常人」。某某大學的校外進修因為學費門檻高,同學會較多成熟一點云云。但是,近幾年我發覺這種選擇課程的方式都是失效的。
曾與友人傾談間說過這回事,他的意見是這十年前後要說最大的分別,大概就是智能手機太方便使然。以往手機沒有那麼多功能,同學反而更願意出來做功課,現在則透過whatsapp交流消息。小休時也寧願攬著自己的智能手機覆電郵或訊息,多於與身邊的同學交流。
我總認為工餘課程不論是學術還是消閒,大家都是沒有甚麼對立點的。又不是以前要考試排名次,也不是你嬴則我輸的博奕遊戲。大家都應該是互相勉勵和互相交流的對象。
關於讀書這題目與友人說起,他亦提起了我另一個值得一寫的現象。
ns3.15.7.24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