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是錢於小孩子而言,是一筆頗大的錢財。
小時候父母封的壓歲錢不是在即年的正月可拆的,而是要留待翌年拆的。而從鄰居和親戚那兒逗得的利是則可以即拆。
小學時的利是錢,還是「硬嘢」來的,即是港幣一元、二元、五元。那時候還沒有十元硬幣和二十元紙幣,所以「軟嘢」多數是五十元或一百元。一百元印象中只有細祖母會封給我們,其他親朋戚友則多數是二元。
親戚雖多,逗得的利是金額卻不太多,不過二三百元左右。父母又係一副單純的思維,封給親戚的小孩子就特別封大一點,又不想想人家都是封面額較小的。結果在貿易逆差下,我家封利是給那班親戚是「蝕讓」的。
更甚者是後來上中學後,我和舍姊對親戚的不滿浮上面了,都堅持不去親戚的團拜活動。而親戚的團拜也開始進化到在酒樓預訂一個偏廳、幾圍檯食個中午就算了。父母見不著某些親戚的小孩、照讓會封利是托他父母轉交、但該父母竟然臉皮兩呎厚說:「見不著我倆就不封了,見到人才封」。雖然我們不稀罕他那二三十元,不過在他說這句話時也不想想他剛才不是代他的兒子收下了兩封利是嗎?有時也只嘆父母太好蝦,人家擺明車馬,你還念在一場親戚。
小學每年的利是錢通常是儲起在豬仔錢鑍裡,是明副其實的塑膠豬仔,現在還在我家中。不過後來銀行大力宣傳利是錢儲蓄計劃,我和舍姊又在銀行開了戶口,儲好了利是錢作為計劃宣稱的「留給未來升學的準備」。
這個真的騙很大了!每年利是錢的總額,根本遠遠進不上當年的通漲。現在一天的人工幾乎已經可抵當年的三五七年的利是錢。對於當日的小孩子來說,數百元可是頗大的財富,但到人大了,卻僅是夠普通的消費。可是卻苦了當年的小孩子,節衣縮食、延遲享樂,大了卻發覺不過是一個大騙局。
也許那個計劃不過是一個騙局,其結果也不如大家所期待。但是,那過程還是值得的(除了吃了不少苦外!),我和舍姊自小就很懂得節儉(即係孤寒)、思前想後才買(即係扭拎)、不隨意請人吃東西(即係小家)。
只在最大封的利是錢,仍然是來自父母和舍姊(加姐夫)。父親那邊的親戚好像都已經散離,聽父親說好幾年來的所謂團拜已經越來越少人出現了。
ns13.59.84.17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