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台灣,甚至內地的手作文化興起,連帶文青風的東西都一拼成為風潮。
本身我也認識一些手作人,有些玩皮革、有些玩滴膠、有些玩輕黏土,也有些玩乾花,部份更是那個圈子裡的「達人」。然而,在香港的情況是,縱然你在手作裡有出神入化的技術,好像還是很難去作為「全職」。
也許要成為全職不是不可以的,但你首先一定要衣食無憂。在香港手作售賣的渠道本身並不多,客路更是以窄來形容。雖然近兩三年文青風算是接觸多了人群,但與主流仍然相距甚遠。如果只依靠一些週末文青市集去銷售,一定賣不了多少。
手作的定義大概就是以全手工製作與工廠大批製作作為區分。因為產量少,人手耗時較長,所以人力往往在成本上佔了很大的比重。在香港,最貴的就是人工,但不幸是最被人看輕的也是人工。有時候我在文青市集或是PMQ閒逛,總會時不時聽到附近的路人在評論這件產品不值得這個價錢,成本很便宜,材料不過XX元。
我不否認,也有部份認同的是現在香港的手作有些mark價mark得很高。撇開部份是人工鋪租遠超過大家想像,另一類則是「藝術」價錢。你欣賞我的東西自然會淘腰包買,覺得不值即是你不「欣賞」也就只好請君繞路。畢竟,客路少,貨的銷售率不高,每件貨品要負擔的人工鋪租就貴。我也聽過很多年青的手作人,真的當藝術品般賣的,他們覺得賣得貴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是的,何謂平何謂貴根本很難定義。
早前與友人說起,發覺原來除了結婚展已經被人「做到爛」哂外,文青市集原來都已經被做爛了。起初是手作人自行聯合策劃、到後來社企、關注青年的團體、商場、半官方機構、弱勢社群爭相在不同地方搞。本來百花齊放是好的,但當一件事情倒模的出現,由最初的「推廣手作」,變成「收手作人租」,主辦單位的目的變成向手作人榨取利潤,而市集的人流和成效卻毫無保證,就將整件事的本質變了。
現在我的友人都很少真的會擺檔參與,或者會很小心去選擇合作機構(有些市集仍然是免費申請的)。他們有正職,多少對於售賣手作不是以賺錢為首要目標,通常都是收回材料成本加一點點就算了。他覺得就當作將自娛的一些作品傳遞給有緣人好了,對賺錢完全沒有期望。
手作是很有趣的,連帶現在一些文青用品都多了人們留意。我自己也有玩墨水筆,自己調配墨水,不過我的墨水卻不是賣的,多數是連筆作為禮物送給友人。
ns3.15.7.24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