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去了四天三夜的花蓮,充份感受到一種慢活生活態度。
香港的步伐是急促的,這是一直也為所熟悉,也是為人所垢病的。都市的步伐急促,對都市、對經濟而言或許是好的。但是,對於生活在都市裡的人的生活質素,卻不見得有很大的好處。或許你會覺得,賺多了,可以從物質方面改善生活,但物質生活從來不是優良的生活態度。
近年我去台灣旅遊的次數頻繁,除了家庭旅行會選擇旅行團,與友人也會去自由行。目的地最多是台北,然後是高雄、宜蘭、台中。今次是我第一次踏足花蓮。
去之前其實沒有怎樣計劃行程。看是看了很多網上的資訊,遊花蓮的主要景點都集中在大約二十處以內,我們除了預訂了其中一天為當地的one day tour外,其他時間我們決定自己遊走在這個慢活又多靈秀水的地方。
花蓮住宿從來都不是酒店主導,而是民宿主導。每間民宿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主題。有些主打價格、有些主打在地文化、有些主打特色主題、有些主打地理位置或者海景。但是,當中都有一個共通點:慢活。
我們三晚都選擇了不同的民宿,主旨是要體驗三家民宿的環境。當然,這是有點點辛苦的是我們每天退房後都得背著背包遊玩,直到下一間房宿check in。
其中一間民宿,更是主打「慢活」文化。一切佈置都很悠閒,令人放鬆心情,不用掛念任何事情。其實整個花蓮,給我的印象就是一種慢活的態度,比起台北,比起高雄還要慢。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慢離我很遠。有時候,不是你不想慢,而是身邊的人和事催促著你要快。簡單如乘搭早上的地鐵,早前有一天我吃了感冒藥,四肢無力的比平常慢了兩個拍子在早上的金鐘站轉車,身邊旳乘客飛快的橫過月台,彷彿自己在看著時間的誤差在身邊發生。
我對時間管理不俗,公私事上的時間也算管理得宜。然而,這只是指我將時間壓縮在固有的有限的資源中去完成應該要完成的事。對於能否「完全自由運用」的時間方面,我卻覺得自己能管理的並不太多。
以前也曾就「運用時間」這個題目,與友人談天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你如果無法完全自由自主地運用自己的時間,那麼你就很難慢活。
慢活,首要是「慢」,是放輕腳步去「活」。如果對自己的時間自由和自主的時間太小,就是有了一道無形的枷鎖。要麼有一道無形的鐵鎖在拉扯,或是有一股無形的力在背後推動,「慢」極有限。
在花蓮乘的士時,的士大哥說了很多關於花蓮的事情,剛巧也是關於慢活的(我倒沒有怎樣參與討論,因為我的國語不太靈光,反而是同行友卻興緻勃勃的。)。花蓮的步伐不快,慢活容易,大概也是因為在地人的生活平淡,流動性也不大(除非出大城市打工),大家對於每天上班下班、簡樸街道、生活如是覺得無甚不妥,這是「慢活」的契機。
當然,生活是生活,就是要有一定的推力,才是「活」。只是這推力的大小,卻影響著「慢活」的質素。1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JSe9kvT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