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各區的商場越來越多。而商場亦因為「市場學」興起,對於聖誕主題裝飾是越來越重視的。
一個好的聖誕主題,的確可以吸引很多外區的遊人光臨商場,帶動生意。場內的客戶有良好的銷售額,他們才願意付出那高昂的宣傳費或是贊助你的主題活動。
這無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
早幾年,商場多數流行買滿一定金額就可以換到小禮物。這是比較實際的做法,畢竟我消費了,換到我知道是甚麼的小禮物,是最公平的。
後來,很多商場改變玩法,將換小禮物轉成換抽獎券。抽獎的獎品當然更吸引,價值更大,畢竟是以很多人的消費,供給抽獎的獎品。只是,這種形式,對絕大部份人而言是「消費了,卻沒有任何禮品」,因為會抽中的人始終是小數。而筆者取向是:覺得自己會抽中的機會不大,亦懶於記掛在心裡去對獎券,所以我偏好即時換一份禮品就算了。現在,商場的推廣活動門檻日高,動不動就是消費幾千甚至上萬,這亦明顯是主打遊客的活動,於我而言就更是無甚吸引。
商場的主題,為了吸引多一些人,很多時都會傾一些當紅的卡通人物,但背後的版權費當然不會便宜。為了節省成本,曾幾何時很多商場也偏向不以出名的卡通人物作為主題,取而代之是本地的繪師的傑作。
打著本土創作的旗號也好,節省成本也好,的確令本港的商場多了一些本地特色,同時亦令本地創作人有一個展示創作的機會。可惜的是,不知是因為號召力不大,還是其他原因,近幾年的商場又走回了以海外當紅的卡通人物的道路上,本地創作又好像少了發展空間。
早幾年,我曾去過某商場,看到他們使用一些卡通人物,遠看有點似Emily the strange,誰不知近看發覺其實甚麼都不是,連繪師是誰也不知。純粹是一些跡近「高仿」的卡通人物。這種做法又好似有點走火入魔了。
筆者的工作有機會去不同的地區,最喜歡就是在開會前先去附近的商場閒逛。這時候,除了為不同的商場裝飾拍照外,也會看看有沒有吸引的推廣活動。畢竟,節日當前,消費力是有的,在哪個商場光顧連鎖店也是一樣,最終的取決就是哪個推廣較吸引我。
我的結論是,走進街坊商場,你會發覺他們較集中在一般佈置上,走進大型商場則集中在購物推廣或是打卡佈置上。
不經不覺,聖誕都是充滿「商業味道」的一個節日。
ns3.19.64.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