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大學友人談到這幾年的生活質素,不禁回想以前也曾有過「捱世界」的日子。
初初出來工作的時候,算是筆者最艱難的日子(現在也不見得好!)。大環境本身已經不好,而且自己讀的那行業正值十分嚴峻的情況,要轉行還是留在本行待機而起成了一個很大的抉擇。
有些同學當年選擇了轉行,有些選擇入紀律部隊,因為不用怎樣思考,每天上班下班,排櫈仔升職或者不升職,一世做「散仔」仍然有不錯的薪水。
當年我們都覺得自己很「不幸」。出來社會工作,有人請都已經要秒回答應的時候,說甚麼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未免太奢侈了。
回想讀大學時,我們很容易就滿足,會覺得身邊充滿小確幸。沒課的日子,先到飯堂吃一個靚早餐,然後到籃球場打籃球,已經充滿幸福感。或者躲在圖書館的一角,看了一本書後還趕得及回家看動畫,那種一個下午得到兩種享受的滿足感,可以令當日的心情一直好到晚上睡覺。
人大了,對於吃個大早餐的負擔變得很小,但吃下去的味道卻總是覺得沒有那時候的美味。躱在圖書館或是Cafe室裡寫寫畫畫,看書看動畫片,也好像沒有以前的那種感動。
或許,以前吃個大早餐要諗過度過,兼職出了薪金一千幾百,卻覺得自己很「富有」,可以去吃個早餐開心一下。或者是繁忙的學業裡,在小組功課和個人論文之間,忙裡偷閒一個下午,去擠出一些時間,或是看書或是寫作,是何等令人感到充實和滿足。
當這些「小事」已經因為太平凡而不能再感動你的時候,感覺上就好像對於「幸福」有點麻木。
近幾年,流行小確幸概念,就是說在生活裡有一點小小的好運,或者小小的好事情,我們都應該感恩這種幸福的事情。
或者人是貪得無厭吧,總希望得到「大大個」的幸福。至於,何謂大,何謂小呢?大概真的沒有具體。打開數學原理,度量衡裡也沒有為幸福去定義一個客觀的量度方法,是以年期還是規模?是以重量或是體積去量度呢?
最近聽過一首外語歌,內容大意是「不用理會幸福的大小,只要是適合自己就好」。對的,有時候太大的幸福可能只是伴隨著其他事情而來,那倒不如享受僅僅能滿足自己,讓自己覺得開心的幸福就好了。
以前,有一位老師曾經向我們說過,幸福就像一條褲子,只著眼於當中的小節,會令我們的眼光變淺變窄,最後令自己舉步為艱;追求太大的幸福則只會令我們穿起來衣不稱身,甚至會因為褲管太長而絆倒。
所以,只要剛剛稱身的幸福就好了,它會跟著我們一起行一起跑一起跳的,不會離我而去。
回想自己生活裡,其實多多少少有很多「幸福非必然」,我都將它們歸類為「小確幸」的其中一種。正因為平凡生活、無風無浪,才令我們有時間和心思,去想想自己的幸福可以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
ns52.14.238.10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