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一件不會錯的事。
以前,曾聽過很多鼓勵人努力的金句:「唯有努力不會白費」、「努力不會辜負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每每都是鼓勵人要努力做事,不要貪於安逸或走捷徑。
求學時,要實踐努力是最容易的。在學業上只要不斷練習、溫習,我想,除非真是完全欠缺記憶力,不然要取得合格甚至更好的成績倒不困難。
人大了,發覺在社會上要實踐努力卻不容易。
在工作上,並不是說你努力去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就一定有你想要的回報或成果。薪金和職位已經不一定是與你的努力掛勾,工作上的結果也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推力就能控制。
在愛情或友情上,亦不是說你努力去追求一個人,或是努力去做很多事去維繫感情,就一定能令一段感情有美好的成果。
儘管,我們都嘗試過努力了,但失敗的累積總是讓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並不如以前我們所認知的那麼有力量。
於是,我們對於「努力教」的教義有點動搖。
很多基本功都是源自努力,我們總是叮囑著小孩子、年輕人要多努力。可是,我們自己卻慢慢對努力兩字失去信任。
早前,我介紹了一位友人去Gym,他對啞鈴的用法令我印象深刻。他早年在英國讀書時也有玩,後來因為工作環境變遷令他沒做運動好幾年,他說昔日他練就的身型也隨著缺乏練習而流失了,於是想襯此機會重新起步。
起步是難的,但再起步更困難!困難在於,我們重新在最基礎的原點重新走一遍,心裡的感覺是很不是味兒。但是,友人覺得只要肯努力,將基本功慢慢練起,才打得好自己的底子。
回想起來,我自己總是以「沒有時間,只能在午膳時間去Gym」為由,對於負重訓練越來越消極。雖然還是透過帶氧運動保持一定的肌肉量,但的確失去了初初接觸Gym時那種很努力去練負重器械的努力。或者說,我心底裡覺得做基本訓練很花時間,所以不想做。
於是,我近一星期每天都找一個時間放空自己「盲練」啞鈴,就是甚麼都不想,也不去理會時間、次數和組數,做到肌肉有酸痛感才停止。一星期過去,努力終於有回應,我的雙臂肌肉明顯比之前結實多了。
其實這種「盲練」是我們人大了才有的感覺。在小時候,我們寫字要練字、學文法要練題目、學羽毛球練揮拍、學打字是練敲鍵盤……一切都是基本練習,但一切又是這麼理所當然,小時候我們從沒有覺得這是白費心機的事,只是我們長大後才將這些事都理解為「浪費時間而無意義的練習」。
求學時,我對於這些練習式的功課是不抗拒的,因為可以一邊做一邊想其他事情。備戰公開試時,我甚至將一些past paper的試卷反覆練習,直到自己的思維開始和公開試同步,知道他們怎樣去問。是的,機械式的操練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秘密,就是能否理解出題者的思維。
近年,當大家都反對機械操練時,的確讓莘莘學子少了沉重的功課,但同時亦欠缺了一些練底子的機會。於是當大家都在高舉「靈活」時,原來內功是沒有多少的。有點像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沒有紥實的底子,起步是快,但不長久。
有時候我自己也不自覺去逃避了練習。明明知道努力是王道,努力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我們最易忽略的竟然就是最容易也最基本的方法:練習。
ns3.139.239.10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