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舊同學聚會,帶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話題:人情味。
最老生常談的說法,是中小學的舊同學情感較真摯,少一點計算;大學的同學會較多一點利害關係;出來社會做事,同事是同事,很難成為朋友。
不過我們這次的切入點卻不是從你在哪兒認識朋友的人情味,而是他是屬於內地還是香港認識的同事。
友人的身份特別,既是香港人,卻在內地長大,在外國讀大學,又回到香港工作。他對在社會認識到的朋友的印象是,香港同事較為缺乏人情味,有事求你幫忙才會找你,閒時Whatsapp也不過寥寥數句;內地的同事則三不五時會找你食飯,談談近況。
筆者無意挑起中港矛盾,畢竟社會上的中港文化差異衝突已經「豐收」了很久,產量更是日日創新高。人與人之間的待人處事方式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種能以「那個地方、那個國家的人是這樣」就能一概而論。
不過神奇的是,筆者在工作遇過的人,對中港同事的觀感剛巧與這位友人相反。內地同事會找你喝一杯,背後多數是有甚麼想說或有甚麼事情想你做。香港同事則不過找人作個伴,在工餘時間風花說月一番。
這當然只是說大部份情況所做成的觀感。在社會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朋友的,但求在工作上不要劍拔弩張就也已經是一件不錯的成就。由同事昇華為朋友,多少要一定的緣份,和雙方都覺得對方是可以建立在工作以外的另一種關係。
筆者遇過一些舊同事,離職後仍然會有聯繫的,見面吃飯也不提公事,甚至乎大家的崗位和行業都不同了,在利益上沒有重叠,但仍然可以大家談天說地。也有一些舊同事,日子久了慢慢沒有聯絡了。也有一些再三邀請也不出來聚舊,想問你問題時卻扮熟的致電給你。
我嘗試分析了友人所得的觀感:友人的族群在香港很特別,是一些內地來港讀碩士的同學,畢業憑簽工作簽證留港,多數是兩三個內地生夾份租屋居住,一種我叫作「社會大學宿舍現象」,即是說上班了,卻仍然保持住宿舍般的生活。他們習慣早上上班,晚上吃過晚飯才回家,一回家不是上網就是睡覺。可能礙於這種生活條件,對有相同或差不多背景的人會有較親切的感覺,對本地人可能就多了一種計算。
「不必將這放到中港矛盾,就算是放到其他由外地來港工作的族群,這種觀感也是一樣的。」我下了第一個結論。附加的是,大前題是每個人遇到的人都不同,你可能遇到一些善良的本地同事,也可以遇到很陰險的本地同事;可以遇到很純品的同鄉,也可以遇過很狡滑的同鄉。
「人心難測嘛,有時候不必太介懷。」我微笑地下了第二個結論,道:「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壞人,勉強地要用出身的地方來區分不單止容易誤會好人,同時間也容易令自己對壞人降低戒心。」
友人笑道:「中小學的舊同學情感較真摯,少一點計算這句錯了。小時候我們可是看看那位同學的成績較好,較容易抄到高分的功課才和他做朋友的。」
我翻了一下白眼:「這太短視了!現在我聽侄女說是要計算哪家的孩子較有機會做高官、律師或醫生才和他玩耍的。」
ns52.14.238.10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