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三開始接觸打字科,然後到中四則因為公開試有一科「打字」,當時因為每人都要選擇一科文理商以外的科目,所以順理成章成為我的一科選修科目。
學打字是痛苦的,當年我可是一字一字的在那機械式的打字機上「敲」出字來。打那26個本來很熟悉的英文字母由順序變成不順序,重新在那些手指上去分割出不同的負責崗位。而且學校的打字機年代久遠,而且牛龜般大,加上色帶是用墨水的,為了「慳家」關係,學校的打字機要打出字來是非得用盡「洪荒之力」和「穹蒼之力」兩大潛能不可。
現在一般鍵盤和以前的打字機相比,大概是「十倍重力」吧,十分像龍珠式的修練。起初,我是有想過放棄,因為實在太困難。沒有學習鋼琴的我,尾指和無名字指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莫說要敲到,連控制手指頭上落而又不錯位都已經很吃力。
中三時的打字科,沒有硬性要求買打字機,只是回校選修課才大家一齊「練字」,交交堂課。關老師在中三時執得不算嚴,打一些「fdsa ffdd ffss ssaa」這類十多行就過關了,科成績不納入名次計算。所以,我才說中三的選修科不用看得太重,比起每堂課只有幾張A4紙帶回家留念,我更覺得學校投資在有陶瓷帶回家的陶藝或有餐晏仔食下的家政的成本還要大。
升上中四,要應對公開試,關老師忽然變成「四川變臉客」!對中四學生的要求180度轉變,每堂由「手指散步」變成「六脈神劍訓練班」。不單止是課堂,我們的回家功課也十分嚴格。顏色淺一點的當錯、走多一個space亦是錯、打錯固然是錯、A4紙黃一點或皺了一點都是錯。每份功課錯處多於6個,重做!或者選擇留堂補做。
不過關老師這種嚴格是善意的,因為公開試本身就是這樣爭取分數。學校當然也十分便利同學,除了有代買打字機外,平常也可以從關老師處買到較便宜的練習紙和色帶。於是,我像人家學鋼琴的那樣,天天回家就是練半小時打字,如果當日有功課要交,還得用一小時去完成。
機械打字機除了用較多的力外,打了下去就沒法收回,要改正就得用修正紙。一種塗了白色顏料的膠片,人手攝在打字機中間,再退回一格將打錯的字再敲一下,以將白色頻料塗在錯的字上,非常耗時,而且價錢不菲。關老師在速度測試和日常功課更是禁止我們使用,得去到後來做其他功課才能有限度利用。
打字科的考試當然不止鬥快鬥準,還有處理文件的要求:做Menu、將撩草轉化、還有我最拿手的速度測驗。而且我們還不止要應付會考,還應考了「必文」試。
後來,隨著電腦普及,我家也有電腦了,中文打字亦是另一項我苦練出來的技能。起初我是用手寫板的,但後來覺得的確不是辦法,尤其我希望將寫作由文格紙帶進電腦裡。於是,我襯暑期自學倉頡。我覺得一是不學,要學就要學「正統」的。在香港,當年流行的輸入法有:四角、倉頡、速成、粵拼等。其中又以倉頡最為人接受和公認。
那時候,我是每天拿報紙頭版來練習。我要求自己打不到的字也不準跳過,一定要拆到為止。起初是十分鐘都打不到兩行,後來有些字常常出現就記熟了,再之後完全掌握了倉頡的取碼法則,就算是未見過的字也拆得到,去到每天只用三幾分鐘就打完頭版後,我就開始沒有這種練習,轉而開始一邊思考一邊寫作。可能有英文打字的基本功吧,中文拆碼的位置我也慢慢記熟了。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會以英文鍵盤去標倉頡/速度碼,可是我卻完全獨立兩套鍵盤,最初也是很痛苦的,但正因為在腦海裡少了一重翻譯,所以速度才可以再進一步提高。
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從地起,根基對做任何事都好重要。昔日初初學習打字的時候,那種像重新學行路的痛苦的確令人很不是味兒,但正因為當日關老師強逼我們交的基本功功課,才令我們無走捷徑,練出十指間的硬橋硬馬的真功夫。
ns18.119.102.18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