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香港書展,相信很多熱愛書籍的人都會去熱鬧一番。
人們常說,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閱讀風氣不算濃厚。近幾年或許情況好了一點,至少我看到各區的書局的踪影越來越多。與台灣相比,可能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但是我覺得已經算是有進步的了。
今年的書展情況如何,朋友間還沒有收到很多評語,畢竟朋友們很多還未出發。雖然過去幾年書展的入場人數和營業額都有不俗的成績,但是書展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以前也曾掀起幾次爭議,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些年的話題。
比如說有幾年,給人的印象是「賣垃圾」。新書新作乏善足陳,名家缺席,只依靠翻譯作品或者電影原著撐場(我想這個情況現在也是有的)。有些參展商甚至將倉底貨拿出來清倉,賣得的賣,送得的送,賣淨的就這樣放在會展,連運回貨倉的運費也省回。
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以前書展和動漫節是同一個展來的。香港是一個彈丸之地,有好些書刊和漫畫刊物的出版社都是同一家,於是很自然會將全部都放在一起,而且有些書籍根本是介乎文字和漫畫之間的。
但因為動漫人流強勁,與純文字書籍有點不同客路,結果造成本來想去買純文字書的人要和動漫愛好者一起排隊進入會場。而當年漫畫刊物的限量精品如日中天,早幾天去排頭位是家常便飯。入到場內,動漫區人頭湧湧,文學區門可羅雀。這種安排當然引起有些沒有得益的出版商不滿(生意做得不多,但是卻要分擔平等的開支)。
結果,要求將動漫分出來的呼聲越來越高,才有了現在另起爐灶的動漫節。
那年頭,筆者雖然不會這麼傻去通宵排隊,但是會場限量的精品我也有捧場。動漫的精品當然也遠比文字書籍的多。我記得我與友人去書展,也是先行動漫會場,買好了要買的東西,才再去文字書籍的區域逛。雖然是暑假,可以由朝行到晚,但時限無限,彈藥有限,零用錢能買的書真的不多。
撇開動漫的相關書籍,書展又重歸比較多文學氣氛的情況。但情況好不了多少年,又出現另一難題。當時明星出書忽然成了熱潮,歌星藝員紛紛變身「才子才女」,然後駐場為Fans簽名,結果又變成書展中的奇萉。最經典的,我想應該就是某女歌星的錯別字問題。其實當年,我是覺得責任編輯和校對的責任比女歌星更大,不過矛頭就是直指女歌星的學歷囉。
歌星藝員出書問題我覺得就不算大,至少是文字書籍嘛。不過一些曾經大量湧現的「o靚模」寫真就厲害了,真人性感出為自己的寫真推銷,吸引大批龍友或者愛好者入場,結果呎度大膽的寫真集大批進駐書展,結果又變成另一種的「文化侵略」。印象中,這件事很來好像是沒有一個圓滿解決方案,反而是熱潮自然減退。現在有沒有呢?印象中好像是仍然存在的,不過就沒有當年那麼猖厥了。
以前的書展,我期待的是喜歡的作者的新作,甚至等待那位作者出現的日子才去,好讓我可以買書給他簽名。想當年,我一口氣買了七本他的作品,就是為了要他給我簽名。
書展的變化當然不止這麼少。
ns18.188.93.25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