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在大學進修,遇過兩個風格很不同的導師。
一位是有出書教人英文的,聽說在某紙媒也有連載專欄。起初因為名氣,想選他的課的人很多,但是第一課節卻是趕客的表現。沒有筆記,沒有Slide,開了一個Word就一邊講一邊間中打兩隻字。結果講書像吹水,想到甚麼就說甚麼,非常隨意。
重要的是,他並不容許「sit堂」,sit堂意思就是沒有選修的同學卻走來旁聽。不論你會不會影響他上課也不歡迎旁聽。本來我是有幸由電腦抽籤選到他科的,不過上了兩課後覺得有點失望,因為第二課節的情況一如第一課,即是說很大機會往後的上課情況也是這樣的了,於是我便打算出讓自己的名額,再看看可以換其他同學甚麼科。
結果在微信群裡(內地生圍數不少,所以微信變了我們交換科目的主要地方),兩星期明明個個都說想要的科目,變了一文不值,甚至有人不換了,直接放棄。在選科系統裡的餘額曾經出現雙位數,已經表明他的受歡迎情度。
反觀另一位名氣並不大的導師,雖然起初不太多人,但我上了一課節後就深深愛上他的課堂,也知道這位導師「有啲料到」!不單止每個課堂前一定有筆記讓我們下載,而且不是翻炒舊料,而是新鮮出爐的當天或早幾日的新聞材料(後來我才知道他是自己開公司,背後有一個團隊每天做新聞分析,他因利成便將相關資料作為教材)。
最重要是他十分歡迎旁聽生,很快他的課堂價值受到很多同學的好評,越來越多同學歡迎。由有空的位子變成沒位子,最後要說明「有選修這科的優先坐」,旁聽的可以到隔鄰課室搬椅子。最後,乾脆要求學系換一間容納更多人的課室。
名氣可能令人囂張,也可能令人腐化。不過我想更難得的是,你有沒有心去分享你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名氣不大的老師,本身坐擁一間公司,規模不大卻有好些著名大客,相信不是為了金錢而來教書。他反而覺得和我們分享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他覺得可以傳承的道。
反觀前者,名氣可能很大,他本身的文字修為可能很高,但是並不喜歡分享自己所識的,變成一種凡事留一手的教匠。
以前常聽說,要傳承手藝的行業,就是因為懼怕外姓弟子教識徒弟無師父,於是每每在技藝上留一手,不願意傾囊相授。結果你留一手,他留一手,本來完美的技藝有了瑕疵,能有效傳下來的技術越來越少,甚至首當其衝「被煙殁」的就是最厲害的一著或精髓。
很多時,我們說為何以前的某某技藝比現在的好,除了因為師徒關係日漸疏離外,可能技藝沒有百份百流傳後世也是原因之一。家父有一位朋友就曾說過,他小時候學的一門手藝本來有十五款糕點,各有不同的比例,可能他師父每年兩三年只會教一樣給他,好讓他能被控制作為廉價幫工繼續留下來。可惜的是,最後兩樣沒有教到他就急病離世,在這位朋友手裡,只餘下十三款糕點。最不幸是,他師父連確實份量也沒有明確教他,於是這十三款糕的味道也不是百分百做得出來。
可以說,那十五款糕的古早味,隨著他師父的離去而一拼帶走了。豈不可惜?
上星期,我也要講一個講座的其中一部份,一樣準備了很久,不斷修改slide和講稿。無他的,除了想將自己認識的盡量分享外,我更希望不會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Hea講十分鐘很容易,不過我每說1分鐘廢話,即是浪費了在座五十人加自己的,總共浪費這個地球上的51分鐘,那倒不如盡自己所能分享一些有用的知識,以免被人背後說「識都唔教」。
ns3.139.239.10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