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友人A談起自立的問題,她笑說最近要替她老闆處理的家事越來越多,而且大半是她老闆剛由美國畢業回來的子女。
在外國讀書數年,若果是住宿舍的,多半會養成一定的自立能力。美加或是澳洲也好,給人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尊重你有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不會主動伸出援手。這是我基於自己認識的,外國回來的畢業生的感覺。
不過,友人大呻他老闆的子女連最簡單的填信用卡申請表也不懂,竟然填錯了很多地方,結果要由也們的父親善後(其實即係找友人善後)。她細看之下,竟然連一些如通訊地址和居住地址分不到,月薪年薪不懂得計算,選填的地方全剔……非常反智。初入大學的時候,我們也面對很多不同的表格,我們當時的做法是坐定定認真填,逐項逐項想辦法解決(因為不想被銀行職員覺得我是傻仔,所以一定要輸人不輸陣)。我笑說,如果他們不是有意在玩,也就是真的不懂得填。
中六時代,我記得有一位曾去了墨西哥當交流生一年的女同學,她的自立能力很高,雖然只是大我們一年(因為休學一年關係),但彷彿是大我們數年的大姐姐一樣。莫說尋常表格,她連我們學會的訂位食飯、聯絡作家訪問的公關事務都十分到位,聽說都是拜她在外一年裡學會的。我想,她去外國一年,唯一一件憾事就是除了自立,她的衛生標準也在外國訓練到了另一個層次。女孩子用衫袖抹嘴抹鼻,將朱古力直接放在課室檯上再慢慢吃我倒是第一次見。
筆者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本地薑」,對於外國一個人甚麼都要自己做的那種生活可能不太了解。而且,外國留學文化標謗的「知識擺在眼前,學到多少是看你自己」也香港那種「管接管送」也非常不同。不過,我相信的是,不同的國家城市和社會也好,自立能力還是很依靠一個人自己。也許環境會逼到一些能力出來,或者拉你一把,但卻並不是一個人的能力的決定性的因素。不然,難道香港的青少年全都缺乏自立能力嗎?
撇開年齡不論。家父母早幾年對於轉用智能手機也很有微言,但大勢所趨嘛,要我找一部feature phone回來都難了,於是他們只學習了用智能手機打電話。幾年過去,家父因為要與「偽親戚們」有whatsapp群組關係,竟然自學成功懂得使用wifi、whatsapp和手寫輸入。家母則不單不懂亦不打算學whatsapp,頂多學了手機看電視。我想,家父那種自立能力,正正就是逼出來的。
後來,友人越說越神奇,原來她老闆和老闆娘這麼多年來的稅表、跑馬拉松、運單車去台灣環島、訂機票全部都推給友人做的。我聽到不禁苦笑了一下,原來自立能力的高低,除了看成長環境,還得看他成長時的做人榜樣!
ns18.217.164.19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