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簿,記載著的是數字,同時間亦記載著人情。
以前,家家戶戶都有一本電話簿,或者大大的一張電話紙板掛在牆上,方便要聯絡親戚、朋友、鄰居時容易翻查。新年時會重新抄一遍,將一些不用的電話號碼丟掉,或者將已經無位寫而寫在板背後的電話重新寫在正面。現在,我們已經沒有更新電話簿(板?)的習慣,不過還是保留了十多年前的一塊。
除了大大的一本「家用版」外,工作上有需要記錄很多電話的人還有「便攜版」。家父以前就有一本左右用磁石貼著,內裡有十數頁的,只有半隻手掌大小的電話簿。我中學時都有一本,其實都頗為無謂,因為同學來來去去都係那四十人,實際真的會致電人家家裡電話的不過十個八個。
進入手機時代,電話簿有了一個新名字叫作通訊錄,而且也電子化起來。起初是利用SIM裡的儲存空間記錄電話的,大約只能記錄50至100個電話號碼。後來科技進步,有些手機有儲存空間負責,將電話紀錄推至500甚至更多。但這時候,每個人名只能記錄一個電話號碼,如果要記錄同一個人的固網和手機,就得當兩個紀錄。
以前換SIM或者換電話都要找一些可以抄電話的電話做Copy,或者由頭自己save一次,非常耗時。有時候換新機太開心,還可能因為直接Trade-in舊機而忘了抄回電話簿的電話,一直儲下來的通訊錄可能灰飛煙滅。舍姊就試過因為換電話而將幾年來在大學裡記錄過的全部電話散失了。不過這也是好事,畢竟要認真清理不會聯絡的人是很難的。
現在不論是那個智能手機系統的陣營,大概都有很完善的備份方法,幾本上都不會再失去紀錄過的電話,而且能紀錄的電話號碼上限遠遠超過百位數。內裡能記錄的資料,也不再局限於電話號碼,甚至地址、電郵地址甚至更多不同社交媒體都能連結起來。莫說是備份,現在你還可以在一個設備更新了電話簿後,可以直接同步其他設備。
這當然有好有不好,現代智能手機接近無上限的通訊錄(Google理論值是25,000),令很多有惰性的人會從不清理通訊錄。我曾看到友人那個上千的通訊錄,完全不知道他是怎樣在那個「號碼海」裡找到電話的。
筆者對通訊錄的使用習慣有點不同,我自恃記憶力好,向來致電給朋友都是直接按數字鍵的,常聯絡的或者大部份朋友的電話號碼我都記得。電話簿對我而言不過是將朋友的花名儲起,待他們致電來時會心微笑一下。
另一方面,因為擔心有人執到家人的手機會發生利用他手機致電來行騙的問題,我是對家人的手機和屋企在電話簿的名字是特別處理的。比如說「屋企」,我並不是真的寫屋企的。家父母也習慣了這種做法,看到我一些十分隱喻的花名他們都會知道是誰了。比如「傳說的懦夫」、「陳國漢」、「黃老邪」……陌生人完全不會知道這些花名是誰。
友人不斷偷望我的手機,想看看他在我的聯繫人裡的花名是甚麼的時候(其實他即時致電便可立刻知道了),我的電話剛巧響起,屏幕顯示的正是「百畝林」。
友人問:「百畝林是甚麼地方?」(我當然知道他不是真的不知道百畝林是小熊維尼住的地方。)
我笑了笑,道:「家裡打來問今晚用不用留飯。」
ns3.14.249.3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