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與友人一同去了台中一趟。
台灣是我喜歡的地方,台中就更是我喜歡的那種「在繁喧與寧靜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的地方。
我們在這次四天三夜的行程裡,因為某些境點較偏辟,並不適宜太花時間在公車上,於是我們便在網訂購一日團。
早上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等候,本來看到身邊有不少人在等車,心想這趟應該有不少團友。不久來了一輛非常型格的麵包車,誰不知卻不是來接我們的,是來接身邊「不少人」的。結果,我和友人身邊只淨下一位女生。有時候,人生也是如此吧,明明看似有緣,有不少同路人,有非常美好的目標在眼前的時候,誰不知通通都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真正陪你一段路程的,可能只有少少的兩三位,再陪你走一段漫長的人生的,又可能只餘下當中的一兩人。
當這一切都擦身而過後,我們面前來了一位架著墨鏡的型男,就是我們當天的司導,接載我們的竟然是型格麵包車後面那台不顯眼的五人日產!真的有夠戲劇化。
我們的團原來只有四位團友,就是剛才站在我們身邊的女生和我們三人,後來還得去另一酒店附近接載一位外籍團友。於是一台加上司機才合共五人的一日團就此展開了。
我們去的景點主要是在城市外圍,不過卻不是去到清境那麼外圍,而是路思義大教堂、高美濕地這些。因為行程首兩天,我們已經行遍了市內要去的景點,於是這天我們就樂於搭長一點的車程去週邊地區。
可能是人少的關係,車開得很快,令我們遊覽的時光較原定的充裕。我們在每個景點遊歷的時候讓我們每每可以嘆一份午餐。而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亦是我們希望去更深體會的。於是,我們偏離了遊客應該行的航道,收起相機,走進了小巷子裡找尋我們想看的東西。不是說遊客區是虛假的,不過正因為是遊客區,很多東西的表面確做得較風光,較美好。唯有像在地人的去逛一下,才能看到當地生活的少許真象。
與團友的交流是有趣的,因為司導根本不諳英文,於是拜托我們替他翻譯,不巧的是外籍遊客也不是英文母語的,說實在的他的英文比我還更不濟。於是,本來是加拿大回來的友人輕描淡寫的說著英文的時候,卻發現那位外籍遊客好像聽不懂似的。於是,我們唯有用很多手語去猜猜劃劃的。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但工具終究只是工具。任你再流利和駕馭語言,如果無法收放自如,的確不能與所有人溝通。有時候最簡單的字句,往往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最漂亮、最修飾的遣詞用字,卻可能是溝通和誤會的起源。
記得以前讀大學時,其中一位教授亦說過,如果無法雅俗共賞,最終只會曲高和寡。
去到旅程的一半,我們開始發覺外籍團友使用的是較為old school的英文,於是我們嘗試將自己平日與外籍人仕交談的英文拋諸腦後,齊齊用小學裡才會用的英文。比如說11:30,我們由「ten thirty」轉成「Half past ten」,溝通才開始有效起來。
以前,我也曾於語言上有過猶豫,在語言上因為語滙太簡單被人覺得不入流,還是用得太複雜反而令人頻於作解讀?除了得看看自己的風格外,對象是誰相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這趟旅程在逢甲夜市結束,團友們各散東西後,我們便向著那人頭湧湧的夜市硬闖。
ns3.138.101.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