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旅程接近一半,最近反而很想讓自己出走一下。
出走的主要是義工方面吧。對於這已經做了接近三年,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去幫手的地方,開始感到有點疲倦。
疲倦的原因,我想人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雖然只是兩年多的時間,看到很多有愛心和有魄力的全職同事都離職他去,曾經拍檔過一齊工作,有傾有講的義工們默默消失,心裡不禁有些稀噓。其實「數人頭」的話,全職員工其實是多了,不過新來的同事給人的感覺就總是不一樣,怎樣說呢?我個人覺得就是為工作而工作,而少了「心」。
我聽說是因為管理層想將一些人員崗位的專業提升,所以偏向請人時以能力為依歸,寧願出較高薪酬去請有能力的人。可能要同時間有專業又有熱心服務的人的確較難找,於是以專業為優先的結果就是將商業公司的一種文化帶了入來。
人與人的溫度,正漸漸冷下來。
我很佩服那幾個做了很多年的全職員工,由這個機構只有三四人開始做起,薪酬基本上沒有怎樣加,但因為那些仍然有心,自己有的熱誠,繼續支持他們走下去。即使機構的文化經歷過的高高低低,仍然笑著面對。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論是晚餐還是燒烤。
至於義工,也強求不了那麼多。雖然我自己都對自己有一個要求,除了撞公司義工隊活動和外遊,我是打風落雨都堅持出現的。但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有些因為家庭原因,有些因為人生進入另一階段,有些因為與某全職員工不和(聽說這因這因而不再來的義工倒不少!)。曾幾何時,全職的義工隊隊長會為義工們帶來一些活動,好讓很少見面只聽過對方名字的義工能聚首一堂。現在,莫說是義工活動,義工出勤時間都亂七八糟,舊的義工逐漸減少,又沒有招募新的義工,令義工名冊日漸凋零。
我覺得服務別人都是一種經歷來的。將自己懂的能做的去教給別人、帶給別人方便,服務別人令別人覺得安心和歡樂,這就是作為一個義工最原始的目的。
但有時候,這種想法越強,亦是越容易令自己有挫敗感的。
這機構慢慢改變的,不單止是員工或義工,服務對象都開始有所轉變。昔日那些懂得感恩的,懂得珍惜的服務對象越來越少,文化差異令這裡的氣氛變得不太愉快,甚至令人沮喪!
恣意浪費水電資源、故意搗亂或破壞共享空間和圖書、濫用別人捐贈的電腦都令人覺得整個地方的情況變得很不舒服。這倒令我自己頗為反思自己是否還適合繼續留下來,還是另覓一些更能貢獻自己的平台。
很多人做義工都說「幫到人所以很快樂。」,我發現自己並不在這種心態之列。或者說,我去幫人去做義工,根本沒有打算去尋求這種「快樂」或甚他回饋。那麼,義工服務於我而言是甚麼呢?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回報;是與人分享或是個人體驗;是出於無私還是出於私心?
這些問題在我心中已久,不太想答,也不太能答。
不過我決定暫停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重新思考一下自己擁有的能力和怎樣去貢獻和付出才是最有益於他人。
ns3.138.101.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