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與友人又去了一家連鎖壽司店。
這壽司店在香港已陸續將迴轉壽司轉型成高速線,趣味既濃又不失新鮮。最重要是,迴轉壽司的浪費機會遠較於火車壽司多,降低成本和標謗即叫即做都是火車壽司好一點。當然,大家都明白在廚房一早已經做起了很多半製作品,只是放塊材料上去就可以快遞給客人了。
友人點了一碟應該是很少人會點的蟹柳卷,倒令我想起以前的小學自家製壽司的事情。
在我小學時,基本上迴轉壽司還未普及,一般家庭除了去八百伴外(類似AEON的日式百貨,現在香港沒分店了,但澳門還有一間),就得去一些高昂的壽司店才有得吃。於是,同學裡有家長在八百伴買了紫菜、壽司酢和蟹柳的材料,嘗試整了一些卷物出來,牽起了家長們都去料回家做壽司的熱潮。
全盛時,甚至有同學是用食物盒帶一些卷物回校在小息時分享的。而我家,則較喜歡在星期六下午在家整。除了買材料,我們還有卷壽司的竹筴,做一件件手握壽司的倒模等等。我和舍姊是玩得不亦樂乎的,除了蟹柳,還有青瓜、醃蘿蔔等等。整了一大堆之後,就放在雪櫃裡,連續幾餐都是吃這些東西。
有時候材料準備得多過飯和紫菜,我們還會將材料轉型成青瓜蟹柳沙律,整個週末週日就是充滿著青瓜、紫菜、蟹柳的味道。當然,還有那種刺鼻的青芥辣味道。明明辣得眼淚直流,卻又不斷的沾,很有自虐的感覺。小時候,還與舍姊是比試著吃芥辣忍著不流眼淚的比賽。
中學後,一家叫元祿的迴轉壽司成了熱潮,以$10一碟的價錢算是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消費。印象中香港的日式餐廳的普及也是從這類迴轉壽司開始,這之後想吃壽司變得更容易,價錢也更親民,款式也由卷物為主變成手握壽司為主了。可惜的是,元祿在香港好像已經全線結業,無法再重溫那種回憶了。
現在,我家已經很少到日式百貨公司買餸了,昔日那些賣得高價,其實不過是日本平民家庭常見的日式食材都變得平民價錢了,好像少而令人不太受落。我記得小時候曾經有段時間去逛日資百貨,連醃蘿蔔都是會賣斷市的。
現在這些器材都可以在十蚊店買到了,不過買的人也應該比以前更少了吧?
看著友人那碟只有6小件的蟹柳卷,那種用竹筴夾出卷物的手感,既遙遠又親切,有著一種不明所以的感慨。
ns13.59.84.17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