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日想,會有這種「早餐掙扎」的人,在世上大概只有我一個。
中小學時,我幾乎都是在家吃早餐的,煎蛋腸仔火腿之類,陪一兩片多士。很間中才會到快餐店或者茶餐廳吃一個「經典早餐」。所謂經典早餐,就是說一個火腿通粉或是炸菜肉絲麵,陪以火腿蛋多士,再加一杯奶茶/咖啡,好不豐富。當然,這對於中小學時我家而言,是有點奢侈的,對一個小孩子而言也是過飽了。
上大學時,同學們則在沒有早課時相約在學校飯堂吃早餐,沒有質素可言,唯獨是不愁位子和價錢超便宜,所以也很受青睞。
出來工作後,早餐有好些日子是同事們聯誼的時間。有時與銷售同事早上外出見客,我們都是先吃個「大早餐」才上去的。因為我們為了避免阻礙客會吃早餐的時間,一般而言我們早上時間是約10:30的,但是我們則很喜歡direct field,即是「直去」見客地點不回公司,所以早上見客不單可以晚一點出門,食早餐的時間基本上是09:00後的法定上班時間來的。其實這種部署也有好處,就是我們通常會去到客戶的地點附近才找地方吃早餐。如果早上有交通擠塞,我們大不了不吃早餐,但換來一個小時的緩衝時間,而且,我們可以周圍試其他地方的早餐,不用太悶。
早上不用見客,我則多數先搭車回公司附近才吃早餐。不過在商業區搵食向來有個很大的問題,人大多而食肆有限。最不幸是食肆的鋪租也與商業區的價值掛勾,所以早餐價錢又比一般地區貴上$3-$5。農曆年前的$26早餐店已告加價至$28,而質素和份量卻不升反跌,令人卻步。另一(應該是唯一了)早餐仍在$30以下的當然變成一眾打工仔的首選,客量非比尋常。
好了,說了這麼久,還沒有帶出甚麼是「早餐掙扎」。可能讀者也有想過應該是指選擇困難之類?不是的,我的選擇很直觀的,當天想吃甚麼就很自然會選甚麼。我的「早餐掙扎」大概是來自自己太多的思維。
不知何故,我常有一個「不吃早餐」的內心掙扎,就好像明明食一個大早餐不過$30左右,卻忽然間有一種浪費金錢和浪費平常辛苦運動的罪疚感。內心很自然會想如果在家中吃可以省回不少錢,吃其他簡單一點可以省回一半金錢,吃健康一點可以減少吸收過量等等。不過,當我走去買一個麥記餐或是一份三文治時,我又會覺得這麼少份量和簡單的早餐都差不多二十元,多付幾元,坐下來嘆一個大早餐似乎更划算……
另一情況是我比較傾向「不做熟客」的,當去一間茶餐廳一段時間,我就會開始避免再去這間茶餐廳,或者以梅花間竹的方式,盡量一星期才去一次。內心的想法是我實在不想做熟客,同時間也不太想給別人一個錯覺,覺得自己每天都是有「去開某茶餐廳的習慣」。更加不想某些很喜歡賣弄記憶力的侍應,會因為你每天都吃那個早餐而問你今天是否例牌。無可否認,這是一種很親切,很用心的侍應,不過我就是很怕被人定型和了解,寧願拒人於千里之外。
更甚者,連早晨時間我也有所掙扎。有時會希望早上去做Gym然後才回公司,或是早點回公司清電郵,到09:30左右才再下樓吃早餐。有時候又希望先吃早餐,到差不多夠鐘才回去。總之,連哪時間吃早餐有時都會是一場掙扎。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因為內心的言語頻繁而因此有很多煩惱和內心討論和掙扎的,我想我算是那種人吧。基於這幾種「早餐掙扎」,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胡思亂想好像將這麼簡單和必要的一餐複雜化得很嚴重。還好,別的是我倒沒有這麼嚴重,就是早餐這一回事卻總是令我在早上揮之不去。
友人說了句:「大早餐又嫌貴,簡便早餐又嫌細,你永遠站在劣勢那邊喎!」
我笑道:「是的,在唔食與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煎雙蛋那邊!」
ns18.191.152.13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