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日誌》:揭開體制黑箱的傷痕與曙光
看完《黑箱日誌》,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記錄性侵受害人的心路歷程,更是一面映照社會與人性的鏡子。
▍ 受害人可以堅強,也可以脆弱
伊藤詩織的形象顛覆了我對「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她不是傳統意義上一味在鏡頭前泣訴的弱者,而是一個試圖用理性與行動改變現實的鬥士,選擇用冷靜的語調、清晰的邏輯,娓娓道來自己的遭遇,將自己的傷痛公諸於世,挑戰日本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與權力結構。但與此同時,紀錄片也不是一味講述她的奮鬥史,她也是和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的平凡人,會有軟弱的時候,通過鏡頭毫無保留地與觀眾分享。她的友人說到她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也有不少場景是在流淚,或是調查遇到挫折時強顏歡笑而難掩失望,實在讓人心疼。
▍ 黑箱:體制與偏見的共謀
《黑箱日記》的片名點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黑箱」,一宗性暴力案件,牽涉到法律落後、政治操作、性別偏見等種種問題,控訴日本社會體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黑箱」。侵害伊藤的兇手是新聞界要人,又與前首相有密切來往;事發後警方多次以舉證困難不願受理、調走願意調查的警探、強行撤銷對加害者的逮捕令……天秤從一開始就極不合理地傾斜,追尋公義困難重重。
紀錄片中提到部分公眾污名化受害人,懷疑伊藤不知檢點、另有企圖等等,甚至還有(自稱)女性發電郵,以極度尖酸刻薄的言詞攻擊伊藤,這是最讓我詫異的一點。但詫異歸詫異,這樣的事在生活上並不罕見,在網絡上更是數之不盡。我不禁想:自己又有否在某個時候受偏見影響,未經仔細思考就衝口而出,任意批判,傷害到他人?批評本身沒有問題(什麼都不批評才是大問題),但批評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發洩情緒,以踐踏他人換來自我感覺良好。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像紀錄片中惡意批評的共犯。
▍ 社會的冷漠與溫暖
雖然上述各種社會問題讓伊藤在尋覓正義的路上愈發傷痕累累,但紀錄片中也記下民眾和同行自主發起支持活動、國會中討論度愈來愈高等,為事件帶來曙光。尤其是飯店當值職員不怕被解僱的風險,願意作證的一幕,說到:「只要能幫到你,我什麼都願意做。」這句話讓伊藤詩織淚流滿面,也讓我為之動容。即使在至暗時刻,人性中仍有善良存在──我是這樣相信的。
▍ 結語
《黑箱日記》的結局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團圓。伊藤在民事訴訟中勝訴,內心的傷痕卻肯定不會就此抹去,加害者也還未受到刑事處罰,雖然國會開始討論改革,但體制黑箱也依然在運作。
老實說,作為觀眾,只是安坐在影院中看紀錄片,根本不可能百分百身同感受當事人的傷痛,我自覺沒有資格評論太多。但我還是想對她和所有#metoo運動中勇敢發聲的受害人說:你們並不孤單,也千萬不要灰心。改變或許緩慢,但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可能是點亮黑箱的星火。
感謝閱讀!3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o21hPzbx7
別忘了追蹤、讚好、留言,給予作者一點鼓勵❤3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w8OuySjCO
▼ 更多資訊 ▼3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XIK17wxoA
作者專頁:https://portaly.cc/quill_driver3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KSswUYAqK
Discord交流群組:https://discord.com/invite/p3YwczcH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