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種姓門第 世襲選才
元宏在太極殿召集親近大臣與皇弟親王道:「孝道是孔孟思想的核心內涵之一,朕是儒家文化忠實擁躉者,尊崇至聖先師孔子為『文聖尼父』,除了全面漢化以外,更要著手推動儒家孝道,詔令:『群臣中不是武將,要嚴格實行守孝三年制度;每年暮春三月邀請洛陽近畿七十歲以上的耆老、朝野文武大臣官職退休的國老、平民百姓的庶老,至華林園舉行養老之禮。
七十歲以上黃髮高壽的國老,賜予中散大夫、郡守的榮譽職位;六十歲以上的國老賜予事中、縣令的榮譽職位;庶老賜予郡、縣的名義職位,賞賜雕刻鳩鳥紋飾的玉杖與衣裳各一件;各州各自推薦五十歲以上孝順有德行且家境清寒者,賜予令、長之職。」
王肅拱手作揖道:「大魏的養老制度為華夏首創,政治清明,德澤風行,可促使諸國近悅遠來。」
元宏無奈苦笑道:「今日朕心裡特別難受,很諷刺的是朕一面詔令全國大張旗鼓提倡孝道,一面卻在東宮嚴懲皇太子的不孝,當家事、國家、天下事發生弔詭、矛盾,不能三全齊美時,朕以天下事優先,次為國事,最後家事。」
王肅道:「昔日聖王治理天下,以公正無私為貴,則天下太平。得天下的帝王很多,得天下者必定公正無私,喪失天下者必定偏頗循私。公正無私必得民心,得民心者必得天下。陛下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實為仁德之君,臣佩服得五體投地。」
元宏道:「自西晉起士族門閥攏斷選拔人才、調派官吏之事,長期以來選官隱藏一套不為人知的潛規則,朕擬延用門閥世襲制度選官,公卿認為如何呢?」
李沖拱手作揖道:「西晉門閥世襲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高門』,臣不知選官拔擢人才的目的,是為了提拔那些只知飽食不理世事的膏樑子弟呢?還是為治理國家呢?」
「當然是為了治理天下!」
「陛下既然是為了治理天下,為什麼選拔賢才要以門第高低作為衡量的重要準則呢?而不重視其賢德與才能呢?」,李沖順勢反問道。
「如果出身寒門者有過人的才德,不怕不為人所知,必然眾所皆知。然而,出身高門者,即使沒有當世所用之才能,在道德品行方面較為純潔篤實,所以朕選官用高門者。」
「曾當過奴隸的商朝宰相傅岩,做過苦役的姜子牙,陛下可以憑門第出身而得到此等賢才嗎?」,李沖反問道。
「不平凡的傅岩與姜子牙,這種曠世奇才,當今世上只有一、二位而已。」,元宏道。
李彪頗不以為然道:「如果執意以門第取才的話,對於魯國的三卿季孫、孟孫、叔孫氏,與孔門四科十哲的人才,陛下是選擇前者呢?還是選擇後者呢?」
李沖道:「陛下豈能延續高門第代代世襲尊貴,寒門代代世襲卑賤之種姓制度呢?」
元宏辯解說:「朕若能遇到學識淵博、高明卓然、出類拔萃的曠世奇才,也不拘泥於此種門閥制度呀!」
元宏與近臣僵持不下、爭論不休。最後,元宏仍堅持己見道:「公卿都說選拔官員唯才唯賢最重要,不必拘泥於門第出身,過去朕曾這麼認為,但現在朕頗不以為然也!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會讓高、低門第,清濁同流合污,混淆同一等姓,導致君子與小人沒有區別,職能不分,無論如何絕不可行。
我們現在有功勛八族姓以上的高門第,品第有九個等第,九品之外,出身低賤的寒門任官吏者又分為七等。如果當今世上有賢能之才出身寒門,可以升為三公,正是朕擔心賢才難得,也不可以僅為一個人而破壞了朕的典章制度。」,近臣們見元宏如此堅持己見,默不作聲朝議結束後紛紛離去。
李沖與王肅一起離開太極殿,李沖道:「西晉選拔舉薦人才最大的弊端,就是先門第而後賢能,歷代承襲相傳甚久,一時無法撼動世人根深蒂固的教條,君子與小人之別,不在於出身門第之家與布衣貧賤之別,皇上如此賢德,仍深陷門閥制度的偏見泥濘裡,可見能真正明辨是非而不受世俗之短視影響者,實在少之又少呀!」
王肅道:「門閥制度始於東漢,歷經數百年,高門第的士族為擁護其權利與地位,長期把持高官厚祿世襲後代子孫,即使貴為至高無尚的皇帝也無法任意拔擢或貶低士族身份,大魏與南齊彼此較勁,無形將門閥制度推至極盛時期,這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不是我們微薄之力可以推翻呀!
李大人出身於『隴西李氏』,與四大家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列,現在世人稱此五姓屬高門第,子孫世世代代都是尊貴的高官啊!」,李沖搖搖頭道:「力不從心呀!」
綠意婆娑的暮春三月裡,繁花怒放盛開,春風吹楊柳依依,清晨薄霧剛剛散盡,顯陽殿皇后馮日華正接受六位皇子與十位皇女齊聲道:「拜見母后富貴千歲,千歲千千歲!」
馮日華親切微笑道:「平身!本宮雖然不是你們的生母,對待你們向來一視同仁,只要在課業上名列前矛或突飛猛進者,母后另有重賞。皇宗學的師傅都是經過皇上考核欽點的一時之選,兼具儒釋道的飽學之士,上學要認真聽講聞道,下學不忘複習研讀。」
活潑可愛的皇三子元愉道:「上回師傅考背誦《詩經》、《孝經》和《論語》,皇兒一字不漏倒背如流,母后有沒有賞賜呢?」
馮日華笑咪咪道:「元愉這麼有本事呀!本宮早聽聞你具有賦詩天份,當然有重賞。」
元愉高興拉著元恪的衣袖道:「二哥很會背誦《心經》、《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有賞賜嗎?」
元恪扯一下元愉的衣袖道:「三弟不要在母后面前亂講話。」
「我才沒有亂講話,二哥平常低調、沈默寡言,大哥欺負他時,我都站出來替他打抱不平,有次我們到華林園嬉戲射箭時,語出驚人背誦好多部佛經喔!」
「元恪容貌越來越俊逸,風度翩翩,會背誦佛經是好事啊!為什麼不讓人知道呢?」
「父皇曾訓誡兒臣不能只讀佛經,還要研讀其他經學與史書。」,元恪拘謹抿嘴。
皇四子元懌摸著頭天真道:「我喜歡讀經學與史書,尤其《三國志》兒臣愛不釋手讀了好多遍,今日師傅準備教我研讀《史記》。」
「母后期盼每位皇子都能好學不倦,將來成為溫文儒雅、學識淵博的人,不辜負皇上對眾皇子的期望與苦心。」
「母后不是每個皇子都好學不倦,眾所周知皇太子不好讀書,現在被禁足在東宮四個月。」,蘭陵公主道,皇子女們私下竊笑。
「蘭陵公主身為二姐要常規勸長弟皇太子呀!」
「他呀!只要不欺負我們就謝天謝地了,人家是皇太子,我只不過是個小公主,哪有資格規勸他呢?」
「對呀!父皇常告誡我們要友愛兄弟姐妹,皇太子當耳邊風。我們看到他都趕快躱起來,以免遭殃!」
「皇太子再過一個月就被解禁了,雖然他有些叛逆,但本宮身為嫡母必須時時關心他!你們趕緊至皇宗學認真聽學,下學來顯陽殿享用一些點心。」
皇子、皇女齊聲道:「謝母后恩賜!」,大夥兒吵吵鬧鬧前往皇宗學讀書。
ns3.149.249.12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