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斷北方語 移風易俗
數千工匠日以繼夜趕工整修洛陽所有宮殿,太極殿是皇城內最大的宮殿,富麗堂皇,氣勢磅礴,整座宮殿流光溢彩,極盡繁華尊貴,盡顯皇家氣派。
自從下詔遷都,群臣帶家眷紛至遝來洛陽定居,拓跋宏剛從前線撤軍來到洛陽,不顧舟車勞頓,立即於正整修的太極殿朝議,道:「眾卿想要朕統領大魏遠勝於殷、周呢?還是希望連漢、晉都不如呢?」
拓跋禧毫無懸念道:「臣等在陛下聖明的統禦下,殷實希望陛下能超越前代帝王。」
「既然如此,朕該如何做呢?要移風易俗呢?或因循舊制呢?」,群臣聽出拓跋宏的用意,默然以對不願回答。
「當然要改革舊俗,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美」,拓跋禧道。
「日新只為朕一人做呢?還是要傳給子孫呢?」
「願天下人傳承永世。」,拓跋禧道。
「若是這樣,必須變革,眾卿當遵從之,不可違逆。」
「上命下從,如風行草偃」,拓跋禧道。
「自上古以來的眾多經典古籍,哪有不先正名,而行禮制呢?正如孔夫子曰:『名不正,言利順,則禮樂不可興。』,從今日起不得講鮮卑語,一律講漢語,讀漢書。三十歲以上,習性已久一時難改,容許緩改;但三十歲以下的朝臣,仍故意講鮮卑語,當降爵黜官,眾卿要引以為戒。如此才能易俗革新,若仍照舊俗,恐怕數代以後,洛陽以南又成為舊俗之北人,眾卿認為如何呢?」,群臣沈默不語。
「實如聖旨應該革新」,拓跋禧道。
「四方之人,口音不同,豈知誰是正音呢?皇上所講的語言就是正音,何必斷北語,改舊從新呢?」,李沖拱手作揖道。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尚書僕射李沖此言差矣!辜負社稷,該命御史把你拖出去斬首示眾。」,群臣嚇一跳。
李沖立刻取下官帽磕頭道:「臣知錯,謝陛下不殺之恩!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卻沒有統一語言,陛下問鼎中原統一漢語,功業彪炳,照耀千秋。」
群臣看了連寵信大臣李沖都不能阻止拓跋宏的漢化革新,更何況其他人呢?都默然無語。
「朕昨日進入洛陽城,看見有些婦女仍穿左袏小袖的胡服,自從下詔禁穿胡服已近兩年,卿等何為不遵守詔書,禁穿胡服呢?」,群臣嚇得不敢說話。
「陛下德聖超過堯舜,光耀中原,臣等違逆詔書之罪,實應受懲罪。」,拓跋禧道。
「如朕所言有誤,卿等在朝堂當面提出,豈可在上朝時順從旨意,退朝時違背聖旨呢?昔日堯舜對夏禹說:『你當面順從答應,背後進行非議。』,卿等不就是這樣陽奉陰違嗎?」,群臣默不吭聲。
「統一用漢語才能消弭各民族的隔閡與衝突,下詔書不得在朝堂上講北方通俗語言,若有違者,免除官職。大魏要為南北統一作準備,依照《漢書》全國採用漢代長尺、大斗,統一度量衡標準;發行『太和五銖』錢,文武百官俸祿準用絹給錢,一匹絹為二百錢,只要含銅量足夠,官民皆可鑄錢;遷移到洛陽的人死後,葬於河南,不得回北方安葬。」,拓跋宏講完離開太極殿。
群臣低頭目送拓跋宏,紛紛低聲道:「連哄帶騙遷都洛陽,軟硬兼施穿漢服、說漢語、遷都者入籍洛陽。」
「南伐無功而返,隻字未提,卻連續下詔書移風易俗。」
「詔書一個比一個震撼人心,漢化革新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
「皇上重用漢臣,現在連禁軍都有漢人來插旗宣示,咱們鮮卑族地位從雲端瞬間墜入地獄了。」
洛陽太殿極為主殿,兩側配殿分別為東堂、西堂,其外側各一個方型小殿堂,分為太極東柏堂與西柏堂。拓跋宏與拓跋勰並肩同行走進東堂,坐在精緻大案牘上批閱奏摺道:「北方先後建立十六國政權,經典古籍都在戰亂中遺失殆盡,要推動全面漢化,必充實藏書閣的典籍,尤其經、史、子、集很難獲得,南朝蕭鸞那小子已回信,拒絕借書給大魏抄寫再歸還。」
「陛下求賢若渴乃出於求取智慧的熱切,經典古籍更是求知的利器,可以釜底抽薪改造大魏子民的人文素養、復禮萬國,擺脫野蠻落後「北虜」的惡劣名號,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泱泱大國。」
「朕不意外南方那小子拒絕借書,下詔徵收天下遺書,凡獻古籍藏書者予以厚賞。」,
「陛下身為天下第一大國的帝王,紆尊降貴向『島夷』借書,強烈的求知慾令臣弟敬佩不已,南齊蕭鷥不識好歹。」
「朕處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困境,凡能學習智慧都是寶貴的經書。南伐無功撤軍而還,讓朕體悟很多事情非親身經歷,很難明白有多困難啊!」
拓跋宏繼續批閱奏摺道:「太尉拓跋丕與恒州刺史、代行尚書令步六孤叡聯名上奏,請求朕返回平城親臨太師京兆郡公馮熙的墳塋哀喪。」
「京兆郡公今年正月二十四日去世,陛下三月在彭城已舉行喪禮遙祭哀悼,今已六月上奏請求陛下回平城祭拜,事有蹊蹺不宜北返平城,再次舉行葬禮哀喪。」,拓跋勰道。
「現洛陽宮殿刻正營造整建,引頸期盼遷都新京。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豈有九五至尊的皇帝,大老遠趕去哀悼國丈的喪禮呢?朕縱使想盡孝道,這樣做是大孝嗎?縱使想盡仁義,這樣做是仁義嗎?君臣行道大不同,是天下至重之事,卿等豈能以此事引誘,陷朕不德不義呢?
凡是現在還留在平城的令、僕以下官員,全部交附御史貶謫。太尉拓跋丕降為都督,任並州刺史;恒州刺史、代行尚書令步六孤叡,轉定州刺史,削奪都督三州諸軍事。」拓跋宏怒道,並在奏摺上批示。
「拓跋丕與步六孤叡是鮮卑貴冑的重要代表人物,上奏諫言遭陛下貶謫,恐引發後續的恐慌與紛擾。」
「朕欲藉此殺一警百,讓群臣盡快遷都洛陽,等文武大臣都在洛陽定居,朕再升遷他們兩人,這只是一種姿態做個樣子罷了,並不是真的要革職重罰。」
拓跋宏起身來回踱步道:「遷都洛陽的夫妻,倘丈夫已葬於北方恒、代兩地,妻子死於洛陽,妻從夫葬於北方,夫妻可合葬於洛陽,二者擇一;倘妻子已葬於平城,而丈夫死於洛陽,不得以尊就卑,夫妻可合葬於洛陽或異葬於兩地。」
拓跋宏坐回案牘繼續道:「下詔太師馮熙與博陵長公主的棺柩都南遷,安葬於洛陽。製喪服,比照晉朝齊王司馬攸加之殊禮,贈賜九錫,墳塋由國庫支付,贈彩帛六千匹辦理喪禮。皇后馮日華、皇太子拓跋恂代朕赴平城哭喪祭拜。」
拓跋勰道:「陛下剛下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讓京兆郡公馮熙與博陵長公主南遷洛陽安葬,極具指標示範的作用。」,兄弟兩人相視而笑。
ns18.117.252.3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