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經筵講學 削髮為尼
夜闌人靜,大地沈睡,拓跋宏在御書房裡讀書,白整端一碗湯品道:「陛下先喝下這碗人蔘湯補充龍體再讀書,為了開經筵講座,已請了十多位五經博士,每日白天為皇上講學,深夜繼續挑燈夜戰讀書,陛下如此認真,五經博士肯定倍感壓力,不敢懈怠。」
「這是大魏第一場經學講座,數百位文武大臣、經學鴻儒一起參加,經筵儀式必須隆重舉行,以此向天下宣示,大魏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已從草原走進中原,從野蠻蛻變文明,從落後走向先進,意義非凡,朕要藉此點燃漢化的火苗,帶領拓跋鮮卑走出傳統的窠臼。」,喝完人蔘湯後,拓跋宏繼續讀書。
須臾,劉騰急忙走進御書房道:「恭禧皇上,賀喜皇上,高貴人又誕下皇子。」
「援例賞賜高貴人萬金,夜深了,朕明日再去探視皇四子,請聖母聖后賜名。」一面看書一面道。
「高貴人誕下是皇五子,不是皇四子,陛下現有五位皇子,八位皇女。」
「朕糊塗了,忘了誕下幾位皇子女。」
「陛下不是糊塗,是日理萬機,不是在御書房讀書,就在勤政廳批閱奏摺,每日忙到三更半夜才就寢,才會忘了誕下幾位皇子女。」,拓跋宏微微一笑繼續看書。
--------------------
暮春百花盛開,太學位於京師的城東,人文薈萃之地,嬌艷動人的桃花在楊柳青青的襯托美不盛收。文武大臣、拓跋親王、當代鴻儒等都列位等候聖駕,親臨太學主持經筵講座,拓跋宏走下四馬金根車,抬頭望太學宏偉建築的至德堂道:「道武帝自建國初,在平城設立太學,三千位學子,歷經九十年文風鼎盛,志在融於華夏文明,尊儒崇文,在太學內祭祀孔子及其弟子顏淵等人配饗,是皇家禮儀的規制。」
轉身突然見到一位不修邊幅滿臉鬍鬚,體形瘦弱,素衣縞冠,馬上變臉道:「那位糟老頭是何人?穿著喪服來參加經筵成何體統,枉讀聖賢書,傳喚他過來。」
那人拱手作揖恭敬向拓跋宏跪拜道:「臣弟彭城王拓跋勰,拜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六弟怎麼沒穿朝服呢?」
「臣弟祈求為生母潘貴人補行服喪,太皇太后未允諾,自行居家守喪三年,不參加慶賀之吉事,適逢陛下主持第一場經筵講座,臣弟為受邀之列,能聽學就教於當代鴻儒,實屬難得機緣,今著喪服出席經筵講座,請陛下原諒臣弟私下為母追服。」,下跪低頭道。
「六弟快平身,眾善之首,乃孝為先。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一個在家能孝悌之人,出外必能敬慎誠信,必能忠於國家。」
「謝陛下寬恕臣弟!」,與眾人魚貫而入至德堂。
------------
至德堂由金絲楠木建造而成,不翹不裂,經久耐用,冬暖夏涼,香氣清新宜人,雕刻精緻,大廳正中央高掛「萬世表師」題扁,其下方擺設前後三張大案牘,前桌為講師座位,中間為皇帝龍座,後方為兩位展書官負責幫皇帝呈送四書、五經、史冊等,左側坐著皇室親王,右側坐著文武大臣,兩側各約百人。
拓跋宏走入大廳,首先向「萬世表師」的題扁行三跪九拜,眾人也跟著行跪拜大禮,接著大聲吟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首先,由國子學祭酒陽尼為拓跋宏開講四書之一《大學》,再由高閭開講五經之一《尚書》,馮誕與馮修分別擔任拓跋宏的展書官,馮誕站在御案的左邊負責翻開《大學》,馮修站在御案的右邊,負責翻開《尚書》,拓跋宏非常專注聽講,不時寫下註記,最後向高閭提問道:「《尚書‧虞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可為儒學之精華嗎?」
高閭恭敬道:「當堯帝傳位予舜帝,舜帝傳位予大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百姓的重責大任。因為人心起伏不定難測,道心合乎萬事萬物的正心,卻難以把握,所以我們做事情應該專心致志,走中道,守中庸,最後使人心與道心和合,執中而行。這是華夏文明的開端,也是儒學精華之一,諄諄囑咐、代代相傳以『心』為主的十六字真言,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剛剛由大魏的兩位鴻儒陽尼與高閭為朕作御前講學,現由朕為眾卿講學《禮記》。」,在場眾人驚訝兩眼直視他。
年僅二十一歲的拓跋宏胸有成竹講述:「《禮記》為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解說《禮經》和禮學的文集,它不僅涉及周朝的禮樂制度,也重視君子的道德修養與五倫之教,以及儒家治世理想……」,講述的激昂慷慨、抑揚頓挫,配合手勢及肢體動作,增強說服能力與感染力,高談闊論興致講完《禮記》,又繼續講歷史通鑒,並與四書五經互相印證,令在場鴻儒大師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拓跋宏講學完畢,許多人紛紛御前致意,馮誕與馮修馬上敬呈茗茶與點心,馮誕道:「臣近幾年沒侍讀,陛下經史突飛猛進,已不須要展書官,全部記在腦子,滔滔不絕口授,簡直是曠世奇才。」
馮修道:「臣手忙腳亂展書,皇上連看都不必看,經史背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佩服佩服!」,拓跋宏啜飲一口茶。
陽尼拱手作揖道:「陛下真是天縱英才,天生聰穎,好學敏求,亙古未有皇帝為大臣講學,信手拈來句句經典,精采絕倫,臣等受益匪淺。」
「朕在大師面前班門弄斧,獻醜了!」
「皇上不僅是鴻儒,還是大文豪,能寫各種文體,妙筆生花。東晉朝桓溫領兵北伐鮮卑,命令袁虎下馬斜靠馬前草擬一篇公告,袁虎立馬寫滿七張紙,而且文情並茂,後人稱文思敏捷為『倚馬可待』,皇上更厲害乾脆不下馬,在馬背上『馬上口授』,即刻寫好一篇詩詞歌賦。現朝廷的詔書、文誥都出於皇上之手,中書省的中書令、中書侍郎快要變成閒閒沒事幹的涼缺。」
「李師傅過獎了!」
向來孤傲的拓跋勰走向御前道:「陛下以四書五經闡明道理,以歷史通鑒旁徵博引,經史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相互印證,臣弟三生有幸聽聞陛下講學,許多經學艱澀難懂,經陛下解說,輔以歷史印證,迎刃而解,豁然開朗,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經筵,臣等獲益良多,奏請每年開經筵一至兩次。」
拓跋宏輕拍拓跋勰的肩膀道:「朕願為六弟解惑艱澀難懂的經史,准奏每年開經筵一至兩次,命王公大臣都來共襄盛舉。」
「自從孔子逝世,東周以後的中原王朝,在魯郡曲阜立孔子廟,每年舉行祭孔大典,魏晉承襲漢朝制度,尊孔崇文,兗州未入大魏版圖,孔子廟由中原王朝奉祀,大魏皇家只能遙祭,民間在平城常以祭孔之名行女巫妖覡之實,淫亂放蕩、殺生騙財,大失尊明神、敬聖道之本意。兗州納入大魏版圖,太武帝首派高允前往兗州魯郡曲阜孔廟祭祀孔子。朕是孔夫子的忠實弟子,期盼未來能親赴魯郡祭孔。」
「臣也要去!」,馮氏兄弟異口同聲道。
「兩位侍讀一起去曲阜祭孔」
「朕欲在皇宮內建宣文堂,教化拓跋子弟與歸附大魏的新子民,培育儒學之士;再建經武殿,訓育武藝超群之兵將;另在京師擇地營建孔子廟。但此事必須獲得聖母聖后的首懇,請李師傅為朕當說客。」
「在平城建孔廟是在九州萬方之外建立的第一座孔廟,正式點燃漢化的火苗,極具歷史意義,臣使命必達。」,拓跋宏欣然微笑,經筵講座結束,舉行簡單餐敘各自賦歸。
ns3.140.195.16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