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班祿酬廉 燕志春秋
太皇太后又道:「大魏自道武帝建國以來迄今近百年,百官沒有俸祿,靠打戰掠奪財物,依軍功發放賞賜物,激勵武將開疆擴土打勝仗,今北方統一、天下太平,沒戰事就沒了賞賜物,文武百官生活艱難,只好依賴貪污和掠奪,搜刮民脂民膏,導致官民衝突與日俱增,暴亂不斷恐引發統治危機。」
「再者,賞賜物常常賜予少數皇親國戚、顯貴重臣、立功鎮將、恩幸寵臣,大多數官員生活清苦,如眾所知高令公生活清苦,常命兒子到山上砍柴,妻子衣食不足,高允乃朝中大臣任職多年,生活都如此清貧,可見品階低等的官員生活之艱辛困難。百官連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都無法獲得滿足,只好鋌而走險去搜括黎民百姓的財產,貪官污吏嚴重成形一股歪風邪氣,長久將侵蝕國本,眾卿上奏解決之道。」。
年七十多歲白髮蒼蒼的中書令高閭雙手執笏道:「獻文帝朝首次採納張白澤表諫『班祿酬廉』,並下詔凡百官監守自盜一頭羊、或酒一斛的文武百官,處以死刑,告發糾舉者隨糾舉官員輕重而授予官職,刑罰非常嚴酷,其問題的癥結是文武百官服勤無俸祿,無法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又朝廷發放俸祿的財源苦無著落,僅靠嚴刑酷罰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先讓百官衣食無慮乃是解決根本問題之所在。」
「故臣奏請按季發放百官俸祿制度,乃依據儒家經典《周禮》的記載,仿效兩漢魏晉的歷史經驗作為參照,以經綸治道,百官有了俸祿之後,就不得再向私商謀取公款或放高利貸,廢除專司其事的私商,改設專責部門直接交易,以簡化擾民之事,並規定每戶再增調帛三匹、穀二斛九斗,以此稅收作為發放百官的俸祿,官員按九品中正之職級高下確定其俸祿的等次,文武百官按季得到俸祿,若再貪贓滿一匹布者,處以死刑。」
「朝廷發放豐富的俸祿是恩惠,百官接受俸祿深表感恩,如此可以遏止貪婪之心,竭力敬忠效命,百姓無被侵佔剝奪之事,百官備有廉潔之美。今實施俸祿制,清廉者可以停止濫竊,貪瀆者可以改邪歸正,如不實施俸祿制,則貪瀆者放肆掠奪奸情,清廉者也不能自保,清廉者與貪瀆者同流合污乃國家之禍,故發放豐富的俸祿,保障百官基本生活與滿足,定可收養廉之效。」。
高齡九十五歲中書監高允駝背坐在木椅上手持書簡,由中黃門蘇興壽隨侍在左右,沙啞低聲道:「奏請陛下應嘉奬清廉者,推選十多位勤政廉明的楷模加以表揚,朝中楷模,號召百官學習典範。」
拓跋丕急切道:「大魏正處於太平盛世沒戰可打,皇親國戚、重要的文臣武將獲得賞賜已大不如前,倘再施行按季發放俸祿,不能再向大商富賈收取公款或抽取傭金,猶如雪上加霜,恐引發鮮卑貴族的極力反對,何況發放俸祿的財源僅靠每戶增調帛三匹、穀二斛九斗足夠嗎?」
「獻文帝雖贊成張白澤的『班祿酬廉』,當時戰事軍功賞賜不斷,仍考量鮮卑貴族反對者眾而作罷,而今日無戰事無軍功賞賜物,時機不佳不宜冒然實行『班祿制』,應三思而後行。」
太皇太后看著拓跋丕道:「本宮與你之見大相逕庭,太平盛世進行吏治革新是最佳時機,所有的改革都會對少數的既得利益者造成損害,但對多數的黎民百姓可收永逸之效,如商鞅變法促使秦國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奠定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基礎,本宮豈能不為之呢?」
她又對著大臣道:「為了貫徹俸祿制,三年一次官職考核,派遣使者考察地方官吏,彈劾贓官,嚴懲酷吏,對『昏於政者,殺而戮之;善於政者,褒而獎之』,恩威並行讓百官震懾,督促百官憂民、勤政、廉潔、奉公、守法,大魏吏治清明才能為後續諸多改革奠下厚實的基石。皇上下詔書『班俸祿,大赦天下』。」,拓跋宏道:「聖母聖后,兒臣遵旨」。
太皇太后微笑道:「高允、高閭為大魏棟樑,精通漢典名著,才高八斗,人稱『二高』。高允名著《塞上翁詩》、《酒訓》、《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征士頌》等百餘篇,應合為《高允集》留傳千古。高閭也不遑多讓,名著《至德頌》、《鹿苑頌》、《北伐碑》、《論淮南不宜留戍表》等多篇,亦可合為《高閭文集》。」
「本宮思念故國之情,經『二高』推薦青年才俊的著作郎韓顯宗撰寫《燕志》,記載十六國的北燕歷史,已閱覽部分篇章相當滿意。」
高閭拱手作揖道:「後起之秀韓顯宗是秀才與甲科應試的雙榜者,臣等傾力指導韓顯宗撰寫《馮氏燕志》十卷,北燕國史必流傳千史。」,太皇太后點頭嘴角上揚。
高允再道:「臣獲授鎮軍大將軍,任中書監,並享『乘車入殿,朝賀不拜』的禮遇,蒙二聖隆恩。年近百歲,上奏十多次皆不獲准退休,今再上呈《告老詩》,望陛下允許臣告老還鄕、頤養天年。」
蘇興壽代高允奉上《告老詩》,拓跋宏翻閱後道:「好詩!朕捨不得高令公退休呀!」,再上呈太皇太后閱覽。
她微笑道:「朝堂仍需重用高令公的大智慧,每次上表奏請退休,本宮就頭疼不已!再加封高令公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綬,朝廷有大事要議論先到宅院就教於高令公。另每日賜食早晚兩膳,每月初一、十五賜牛和酒,每月送綿絹服飾一件,太醫李修每十日至宅府看診。」
高允拱手作揖道:「謝二聖隆恩,臣垂垂老矣,吃不了那麼多食物,穿不了那麼多衣服,都分贈給親友。」
太皇太后大笑道:「本宮當然知曉呀!中黃門蘇興壽來講述,高令公的宅邸真實一面,作為百官之典範。」
蘇興壽拱揖作揖道:「幾年前,微臣駕御馬車接送高令公至御書房講學,途中因一群狼犬衝出,馬兒受驚翻車,讓高令公摔出車外受傷,因此受罰至高府照料高令公三年。這三年期間,臣未曾見高令公發脾氣,晝夜手不釋卷,吟詩作賦,恂恂善誘,誨人不倦,愛好音樂,設齋講佛道,厭惡殺生,生活簡樸,不隨便與人交往,顧念親朋故友,仁厚樂善好施,志向終始一致,才德兼備是下官學習的榜樣。」
太皇太后接著道:「高令公本身就是一部經學寶典,講論歷史舊事鉅細靡遺,還為朝堂舉薦不少優秀賢才,如高閭就是一代大師,本宮欲請高令公為方山永固陵作一篇頌文。」
高允微笑道:「臣很榮幸為聖后的永固陵撰寫一篇歌功頌德的詩詞歌賦。」
太皇太后滿臉喜悅問道:「九十五歲的高令公養生之道為何呢?」
高允道:「臣平常喝茶淡飯,生活簡單樸素,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但臣自認在太武帝時發生『國史之獄』,當時臣身為中書省要員,拯救數百人的性命,積陰德福報,才享有近百歲之陽壽,故不能濫殺無孤,求刑時應慎重,儘量減少求處死刑。」,拓跋宏垂下長長的睫毛想念剛被賜死的林文繡。
太皇太后尷尬道:「大魏律法嚴苛,日後再修法改進。退朝,蘇興壽一路平安護送高令公回府。」,二聖與文武大臣移駕到太華殿外恭送高令公回府邸。
ns3.14.64.10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