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任人唯賢 唯才是用
旭日尚未破出,天色迷濛昏暗,眾臣聚集在太華殿外。鐘聲響起,文武大臣井然有序入殿列位,拓跋弘與馮太后一前一後升御坐,馮太后道:「賢才之士乃為政之寶,得之則昌,失之則亡,如何招攬賢才,為我大魏所用,眾卿有何大計,但說無妨。」,高允彬彬有禮,拱手作揖道:「管仲乃春秋之治國賢才,齊桓公愛惜賢才,不避前嫌重用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一代霸業;《曹操‧短歌行》意旨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雄心,唯有文風鼎盛,賢才輩出。《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培育賢才,如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投入巨資,克服萬難,始見事功,須經漫長歲月,始見勛業。」
尚書令拓跋丕仗勢武將出身,向來瞧不起文謅謅的漢族大臣,輕蔑道:「高令公啊!您說的《曹操‧短歌行》、《管子‧權修》,不知所云啊! 拓跋鮮卑自盤古開天以來沒有文字,從不學習任何漢字與文學,也能成為馳騁沙場的勇士,我只知道大魏是靠歷代先祖,騎在馬背上打天下,勇猛征戰沙場,開疆闢土,才建立廣大疆域的王朝,況且培育賢才要投入巨資,等我耆老之年,髮齒掉光,血氣衰微,時嗟事變,賢才未降世,楚材晉用,豈得不償失嗎?」,其他武將不禁哈哈大笑。
馮太后趕緊為高允緩頰道:「大魏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漢文化,並身體力行帶頭學習,在代國時期已設立太學,公元三九八年道武帝把師京從盛樂遷至平城,次年也把太學遷至平城加以擴建,招收三千員太學生,當時平城人口很少,除平城原有少數百姓之外,就是皇室、文臣武將、眷屬、太學生共同學習漢文化,成為當時追求領先崇尚的文風。到了雄才大略的太武帝,驍勇善戰疆域不斷擴大,在公元四三九年統一北方,太學生僅三千員不足派遣各地駐留為官。現在最迫切解決之道,在各郡國設置郡學,培育賢才以解燃眉之急。為了奠定大魏長治久安之基石,培育賢才刻不容緩,即使花費巨額,也在所不惜。」
拓跋弘道:「鮮卑族是北方少數遊牧民族,尤其沒有文字是統治廣大疆域的致命傷,歷史只能靠代代口耳相傳,或者神話般的虛構故事,典章制度無統一準則,風俗習慣傳承不容易,尤其重要的詔書容易被曲解竄改,眾卿不要以先入為主的狹隘見解拒絕漢學,應以寛大胸懷來看待漢文化,何不先借用進步的漢文化,融入鮮卑文化,不分胡漢民族一律唯才適用。自西晉八王之亂以後,北方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民族紛紛舉兵,戰火紛飛、掠奪、屠殺不斷,民不聊生,前後至少建立十六個王朝,這些王朝抗拒接受先進的漢文化,是國祚不長的主因之一,少數民族靠武力建立王朝,無法統治多數漢民族,導致迅速亡國,猶如曇花一現,殷鑒不遠,我朝更應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大臣們沈默不語。
拓跋弘繼續道:「近年來,因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橫行霸道,學官百廢待舉,莘莘學子輟學,朕登基繼承大業,考核舊有典章制度,必須在各郡國設置學官,作為學子修業之場所,高令公是儒學的一代宗師,一向德高望重,與中書省、秘書省參議,朕願聞其詳。」
高允溫文儒雅道:「臣聽聞治國大業,必定以教養為優先,而歷代賢臣莫不以九類的治國大法勸諫君主,務必從文德著手,其中一類為大中至正之道,乃君主治民、教民、養民,所應遵循之法度。自從永嘉之亂以來,典章制度破壞殆盡,禮樂教化廢弛已久,惟新興文教、崇德建立學校,方能端正風俗,治國之道,始流傳四海,聞名天下。奏請設置郡立博士[1]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博士與助教的資格從嚴審核,須理解好幾部經典,且歷代父輩祖輩家世清白,忠誠清廉。博士至少四十歲以上,助教至少三十歲以上。惟年輕已學有所成者,不拘年歲,予以拔擢。學生挑選自郡國清廉有好名望者,人品修為謹慎守禮,優先挑選高等門第之子弟,再挑選中等門第之子弟。」,拓跋弘道:「准奏,下詔書告令天下。」,大魏郡國立學,文治普及化,自此開始。
退朝後,大臣們有條不紊的離開太華殿,馮太后與拓跋宏漫步在皇城內,馮太后展顏一笑,陽光直射從樹葉縫隙間落下,晃晃在她臉上跳動著,愈發顯得笑容生動之極道:「皇上,近來在朝堂問政進步神速,與重臣對答不卑不亢、火候到位,難怪文成帝常常稱讚,皇上聰穎過人,今日見識到,確實不同凡響,皇上親政後,母后可以安心在後宮養尊處優,不用早起臨朝聽政了。」
拓跋弘得意道:「感謝母后的教導, 重用一代儒學大師高允是母后慧眼識賢才,在五百多個郡國設立郡學,培養大批賢能之才,屆時就有很多『管仲們』,輔佐朕成就經綸大業。」
馮太后道:「高令公不僅博學多聞,更難得他是個清廉的忠臣,俗話說:『清官可以為民而死,貪官可以為財而亡』,他雖然高齡七十八歲,但是耿直的脾氣始終如一,皇上心裡要有所準備,但文成帝卻很喜歡他這個優點,常跟別人說:『高令公是個忠臣,朕有時犯錯或朝堂有些謬論,常常很嚴肅不假辭色給朕指正,有時弄得朕很煩,聽了很不高興,他還繼續侃侃而談,一點兒都不迴避。』,話峰一轉駡其他大臣,你們職位都比高令公高,但都趨炎附勢,專門對朕講一些逢迎拍馬屁的話,只為了加官進爵,高令公這個人把筆匡國,你們不覺得自形慚愧嗎?於是陞遷高令公為中書令,兼著作郎。」,拓跋弘道:「高令公有一股卓爾不羣的文人風骨,令人敬佩!」
馮太后繼續道:「當時司徒步六孤麗告訴文成帝說:『高令公雖受恩寵,但家裡非常貧窮,妻兒無以為生。』,文成帝說:『為何不早說,現在看到朕重用他,才說他家很窮。』,文成帝馬上到高令公家瞧個究竟,發現高令公住的是草屋,被子是粗布面,麻袍都露出爛絮,妻子正在廚房煮鹽菜,兒子上山砍柴採果,看到如此慘狀,感慨不已說:『古人哪有清貧如此呢?』,當場下令賞賜帛五百匹、粟千斛、賜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但高令公頻頻上表懇辭,文成帝都不准。當初與高令公同期晉用者,很多人都已升官封侯,即使下屬也有百餘人晉升刺史,而高令公二十七年都沒升官。」
拓跋弘遲疑問道:「堂堂大魏官員怎麼會這麼窮困呢?」,馮太后雙眸柔和看著拓跋弘道:「我朝官員沒有俸祿,主要是靠打仗搶奪財物或賞賜物品,文職官員以賞賜為主,很多賞賜到不了他的職級,他不貪污,沒有其他收入。另外,他所得到賞賜品,都接濟比他更窮的親戚、友人和門生,所以他與家人的生活非常艱苦。如此博學與品德都是一流的賢才,是百官之典範,百揆難覓的賢才之士。」
跋弘道:「如此賢德之才,兒臣謹記在心,拔擢重用,感恩母后的教誨。」,拓跋弘對馮太后向來非常的敬重,必定親送馮太后回太和殿後才離去。
ns18.217.166.12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