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613/post/15226?frompage=1&page=new
【寫評】傢俱人---成为家具就可以与你相随吗? - 書評區 | Penana
arrow_back
書評區
登入
取消
搜尋故事、作者及社群
顯示更多標籤
繼續閱讀
全部清除
更多
別人在看
刷新
更多關於「
」的結果
X
開啟推送通知以獲得 Penana 上的最新動態!
開啟通知
稍後
資料
討論
會員
【寫評】傢俱人---成为家具就可以与你相随吗?
叶子齐
#1
……
我想讲一段故事,一个少女的故事
……
一个小女孩,她的眼睛如同蓝天一般清澈,她总是一个人孤独的看向蔚蓝的天空。
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看着天空,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是看着。
“你应该信任的只有自己,而最好的朋友永远是死人”
少女的眼神深邃且充满魅力,她看着一个又一个人,
他们都是人类,但是无法互相理解,没人能理解少女的想法,
但是听少女说,她知晓所有人想法,只要对方是人,她就知道对方的想法。
她帮助着一个又一个人,真相让她喘不过气,梦想最终不过是梦中的浮萍。
经不起现实的曝晒与血腥的狂雨。
少女看着身边的人,如此陌生,如此仇视,
“我们并不是朋友,是敌人”
结论得出的非常快,她似乎看清了这个世界,没有人会遵从她的意愿行事,人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永远不会跟她一样。
她独一无二,等待着旅行,像是列车还没到站一般,守在月台前的旅客在说着自己的听闻。
时间一分一秒经过,少女坐在长椅上,她看上去十分孤独,但眼神中却从未有过这种神色。
她带着自己从来没有换过的ipad,穿了十几年没换过的衣服,衣服已经有些缩水且掉色,紧紧地贴在她的身上,一点都不美观。
但却莫名其妙的充满了魅力,让人向往,你愿意去窥见深渊吗?
当你窥见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了,但是你可以获得跟她一同登上下一站的列车……
……
…
我现实中,见过家具人的主人,不如说,那个人干的比这个主人要过分的多。
可以说是,我就是受害者。
说实话我没想到看部小说竟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共鸣。
所以我想用另一种另类的方式解析这部作品。
第一人称解析法。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女主……
我跌跌撞撞来到一片新的地方,这里有一栋大屋子,不管因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避风港避难。我看到了这个屋子敞开门在欢迎我们,屋子非常豪华,住起来肯定很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屋子没有仆人的身影,主人接见了我们。
主人看上去很想帮助我们,明明这里只有她一个人,为什么她不会感到孤单呢,我们一家人进入到一个新的房间,我相信着,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我等待着那一天,但是为了那一天我又可以做到什么呢?
……
她需要仆人,但总感觉她很寂寞,即使看不出来,也感觉到她很寂寞,她期待着我们的来临,像是期待着未知的故事,成熟的外表中似乎有着纯粹的本质,像是孩子天真的漫想。
……
我需要她,我知道的,打从心底知道的,我很弱,我的信仰即使让我忍受酷刑,却让我痛苦无比,只要再靠近一点,只要再靠近一点,再一次去尝试努力,这次一定可以变得幸福……
抱歉,我是人类。
这就是我的答案,如果女主是以这样的想法的话,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是一个更加符合我的生活的故事,我最后撑下来的理由就是,“以我为荣”。
这篇故事我看了一遍,我觉得似乎不是在渲染一个绝望和恐怖的故事,而是一个孤独的人寻求关怀,一群缺爱的人寻求陪伴的故事。
这是悲剧吗,我觉得是,但是我也觉得不是,伊甸园、乌托邦、桃花源皆为不存在之地,人们的幻想中的场景,如果要问我结果怎么了,用现实的感想我认为他们全都死了。
无一例外,脱离现实唯一的方法就是死亡,获得了家的主人会破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她享受着拥有的过程也享受着失去的过程,如果要我用心理学分析这个人的话那这篇书评可能会严重超纲,所以我决定在废话了很多后回到正题。
【成为家具就可以与你相随吗?】
邪教文,这就是一个经典的邪教文,这篇文章主要宣导着罪与罚,罪为何,何以赦免,何须罚?
主人给来访者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哲学三问的答案: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方。
家具,主人的身边,伊甸。
但凡能合理的答出哲学三问的基本都跟哲学搭上边,但是能跟哲学搭上边就是一中逻辑的完成性。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陷入了主人的逻辑,那么不管你怎么想你都无法逃离这个逻辑了。
当仆人们试图靠近主人的时候,一切就结束了,主人就是一个诱拐犯,她不会去找不适合的目标,作为一个合格的邪教头子,她真的是很谨慎,选到一个小岛,选的人都是意志出现迷茫的受害者,简称待宰的羔羊。
以撒问,燔祭的羊羔在哪里……
剧情上的确是十分有意思,简称电波系。
但是要说缺点的话也很明显,就是内容本身的冲突程度非常低下。
主体出现了两个矛盾的风格走向:
第一个是以神秘力量为主的,但是女主的经历很明显,不够绝望,而且是那种一点都无绝望的感觉,变成家具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失足少女,而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女主最后都没有崩溃,而是选择了一种很安静的逃避。
这就显得这个邪教头子又没有那么的专业,像是只是一个碰运气的赌徒,第二遍欣赏的时候观感大大折扣。
第二个是救赎为主,但是这个就更扯淡了,因为我完全看不出来女主是因为有什么合理的理由去被主人救赎。
女主他们来到这个小屋,于是女主有了一个发泄口,就是主人,但是跟主人的交谈中像是被神秘力量洗礼了一样,随后就认同的主人,我原本以为后文是有解释的,结果愣是什么都没有,特别是在于她之前的仆人小男孩特别崇拜,她之后的仆人妈妈也是特别崇拜,导致从女主视角看,完全看不懂她们两个是因为什么理由崇拜的,简直是匪夷所思。
而且最后她们怎么得知家具人的也是不清楚,那能理解成女主的自我救赎吗?
答案是也不行,因为女主也没实质性拖动剧情,剧情都是她爸推的。
这就显得这两个矛盾的风格走向揉在了一起,变得故事看上去很神秘,但是完结的时候,他并不神秘,似乎一切都给你解释了,但是基础逻辑却有问题,许多东西是光看作品是想不通的。
就像是我告诉你答案是3,但是你过程给了我一个1+1
再加上这个女主是完全没有挣扎的感觉的,如果说之前可能是作者故意的,那么接下来我觉得是作者本身没做好的了。
气氛渲染很不到尾,这个缺点是从中期开始的,从中期的时候开始,女主的精神就处在正常人状态,没错,你没听错正常人状态,我觉得这个心理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她从消极的气氛中走出来变得正常了。
但是考虑一下逻辑后,一个正常人,会上当吗?但是你要说她狂热吧,她看上去跟狂热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如果又要说潜移默化的感染,那么细节很明显没给够。这算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而后期人物就开始出现崩塌了,我觉得可能是作者都不会写这一段,比如她变成床后,甚至有心情吐槽,这个真的绝了,她怨恨的咒骂我懂意思,但是之后的吐槽真的是给我弄不明白了,我除了人物崩坏以外找不到一个别的说法。
而她变成家具后我得说她的痛苦描写的很到位,不得不说作者对痛的描写是真的痛。
但是她完全没有精神的绝望,感觉她的精神状态甚至是一个积极状态,这个跟入魔了一般的精神状态算是天壤之边,变成家具人的大部分精神状态都是疯狂。
最后的结果也不是一个感到救赎的人,而是什么呢,是一个摆烂人:
“无所谓了,就这样了,诶嘿嘿,阿八阿八”
主要是这个主人后面就挺掉价的,作者想写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不知道,就像是个疯子科学家一样。
从邪教徒头子掉价成癫痫科学家很大程度都是拜了父亲那一段。
就从一个神秘的人,变成了一个乐子人。
绝了这种感觉。
她父亲不愧是她父亲,这真的破坏气氛是遗传的。
然后是可惜的部分,文章中太多的笔墨选择在描述女主的心情了,我认为有些重复的描述都是多余了,如果是要出实体书的话,那么文章中的所有部分都不能有多余的废字。
很多时候文章中都在反复强调女主的现状与感情与遭遇,虽然这样的确能让观众引起女主的共鸣,但是如果接着看下去,正常观众都是理解不了,主人,父亲,母亲的行为逻辑。
主人就像我所说的,她有两条行为逻辑但是互相矛盾变得奇怪至极。父亲很明显是想描述一个尽心尽力为家庭,但是方法用错了,他想赎罪,但是这个描写直到最后才挑明,中间其实有很多片段可以细写,比如女主身为人类的最后一夜完全可以安排一段简单的对白。全文中的父亲的话高度重复,且看上去只是一个丧家犬的狂吠,结尾处的父亲正气凛然,跟之前的人根本就是两个人,虽然细想是想的通,但是以观众视角这个真的折磨。
母亲的逻辑就更为几把奇怪了,我想了好几遍才想明白这个鸟人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依然想不明白她到底是怎么被这邪教头子蛊惑的,可能是因为她去找主人问那个小男孩去哪了,然后一副攀谈交心主人告诉她他变成家具人了,母亲发现只有家具人才是真正的家人,没有人会贬低她,大家会一起在一起,如同他们那一遍遍的口头禅一样,这次他们真的会共同面对难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之后就是一些描写遗憾,比如最后一段,我认为最后一段可以是整个故事的升华部分,实际上的确是,但是震撼力的确小了,就比如,如果父亲指的不是镜子,是茶几,那么出现的就会是他的青梅竹马,这样的情节安排震撼力明显会强上好几个等级。
总得来说这篇作品是个好故事。
但是能修改的地方和能精炼的地方也确实很多,总体来说也不够极端。
在一些深刻内容的探讨方面也是点到为止。
全程都是以一种逃避的消极方式应对,如果真的要出书的话,我其实担心的是看的人会不会被影响。
因为逃避活着的人其实真的很多。
而逃避真的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也是这作无法登峰造极的原因,因为它没有真正的解决困难。
没能真正解决这个故事中的困难。
我们常常会说悲剧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悲剧的强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究竟面对了什么事情,比如伊藤润二的选集,在这个鬼一样的作者的笔下,他的漫画中充斥着的全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单单只是无法解决那么简单,是那种看似可以解决,但是不管在哪个时间点哪个切入点都无法解决。
悲剧的极致就是人类的悲哀,家具人并不是,家具人是一种行为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权,看上去他们被剥夺了自由,但是他们只是在面对事实和逃避中选择了逃避,只要选择面对事实这个轮回就会被轻松蜕除。
因此家具人的上限在这个最终boss的影响下无法能达到一种巅峰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故事,非常有趣,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要问我他是不是顶级作品,我认为作者心中也有了定论。
以上,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愿能帮到你
3 年前
回覆
蝕
#2
等等,茶几是青梅竹馬????哪段可以察覺???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序章,最后结尾这个伏笔没用上,可惜了
3 年前
回覆
蝕
@叶子齐, 喔喔感恩,剛剛看了,其實我看得過程有些亂,還一直想說青梅竹馬何時出來。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蝕, 这个过程是真的很难·看懂,我脑中反复转了好几遍才弄清楚很多事情
3 年前
回覆
蝕
@叶子齐, 還有我也不太懂主人的理念,他感覺執著女性阿,可是那小男孩結局是?伊甸?傢俱?而且男主跟主人的互動好像沒琢磨太深?
3 年前
回覆
蝕
我來等作者的回應好了,感恩~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蝕, 我也觉得等作者回应比较好,毕竟分析的再多也是猜的XD
3 年前
回覆
司靈
#3
感謝你認真看完我的小說。這篇書評很詳盡,同時也很痛,但我喜歡XDDD
一開始說的少女故事文筆很棒,我也從中產生了些共鳴。
對於你的評論,有多地方我仍需再細心咀嚼,真的戳中了很多故事核心的弊病,諒我認真整理後再回覆你。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司靈, 加油!
3 年前
回覆
司靈
#4
確實這個故事女主的背景放在虛構世界中不夠戲劇化,儘管被父母家暴被母親厭棄,如果是放在這部小說的時空背景,反而只是普遍的異常,未能達至一種極端。構思時的初心是讓讀者覺得人其實不需要遇到世界級慘事才是真正的不幸,有時候一兩件小事在當事人看來,也讓人產生難以修復的空洞,所以才沒特別塑造一位世界第一絕望的女主,不過變相就是你提到的缺點。不過我認為女主最後也不是逃避到安寧,而是選擇安寧。不過或許從故事中沒有實際的事件帶出女主的選擇權,這也是其中的不足。
關於第二點,本身是有意塑造出恐怖故事的風格框架,就像《鬼店》一樣。而恐怖故事更重視氣氛的塑造,往往不會解開每一個現象的謎團,解釋殺人魔的來龍去脈。有時候在看不見地方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種未知的不安為人帶來詭譎。當然這種氣氛渲染就犧牲了故事的邏輯。而設定中其實本身宅邸內會有降san值的能力,不過這設定比較難以第一身說出來XDD
母親和小男孩到底是什麼樣的祟拜主人,這點我沒有打算解釋。正如我所說本身是恐怖故事風格,而主人是神秘而絕對的存在,是法則本身,因此在她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陷入深淵,不過這說法可能只是在方便自己。而且其中確認存在沒法解決的矛盾,就是主人的行為是走神秘路線,但當故事是以女主第一人稱去與主人接觸,認知及理解主人,就免不了抹去主人的神秘性,與主人接觸愈多,主人的神格也會掉下,這方面我也想不到解決方法。
而且本身女主,和母親與小男孩不一樣沒有變成狂熱的差別,是出於時間的不夠。因為父親而帶女主離開,因此在未將女主調教完全,未來得及灌輸傢俱人概念時要強行傢俱化,再之後才完成調教。這說法始且接受,但大概你會覺得不夠好吧?
確實父親大概是這個宅邸少數的不安定因素,導致大部分的劇情也是由他推進,可是同時形象塑造有更大的空間。而主人和父親那段敍述感覺像換了個畫風似,和之前的劇情氣氛不搭,出現的青梅竹馬這點子確實很棒,這點我會想想如何寫得更好。
另外變成床之後的吐嘈具體是指什麼?這方面不太瞭解。
多謝你認真的書評,真的很狠,但同時令我對自己的小說理解更深,更全面,非常感激。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看了你的回答后我认为你对你的作品已经充分了解,因此实际上我已经没办法给出一些基础技法的建议。
接下来我会站在一个“让有趣的作品变得更加艺术性”的角度给你说一些我知道的知识和技巧,您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全当屁话。
但是在那之前我想先谈谈女主变成床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是在于女主的宏观塑造非常奇怪,我们现在假如女主没有收到住宅影响,那么我们捋一捋女主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她作为人的三观被崩塌,性格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都是假的,自己内心的梦想被无情击碎,自己的父母似乎完全不爱自己,唯一的朋友离开自己前往伊甸,每天还要提心吊胆防止被主人骂,最后被主人捅一刀背叛非自愿的变成家具,还要被主人冷暴力在晾几天,以及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
最后她的行为表现是,抱怨和咒骂,这个语气甚至是轻描淡写的不屑,这是什么超人意志。愣是挺过了精神崩溃,剧烈疼痛,思想绝望,人性自私,信仰崩塌,绝对孤独等等随便一个拉出来能让人患有精神疾病变得不正常的词条,她全接下来后仿佛还回san了,比来这里之前的状态都要像个正常人。甚至没有歇斯底里或者崩溃大哭。
我是觉得这个女主后期是真的牛逼,果然破坏气氛是遗传的。
回到内容,这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我建议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解答作者产生的困惑。当然这个处理其实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经典的细想会觉得很离谱的塑造描写,一般的读者是不会推理到这个层面的。
1【渐变】
这是一种很考验硬实力的技法,渐变讲究的是在于变化,女主的人设始终是让我觉得像一个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而这个定位本身会让观众视角的这个角色变得异常坚强,因为哪怕在再恶劣的环境下她都能卯足理智去骂对方,这就是她变成床后的情况,正常人在感受过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与声泪俱下的心理折磨,她的反应不应该如此的平淡……
而整篇文章给予女主的感觉就是她的心理异常的坚强,这就是细节上的微妙。
因此她要经历的绝望并不是要很大,而是要能直接冲破她的内心防线的绝望。
但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人物定位,给观众本能的感觉,她似乎不管经历什么都不会有所改变,哪怕是绝望。
其中这个隐约的感觉就是出在角色并没有渐变的过程。
女主从一开始的人类渐变成家具人,这个属于剧情的过渡。
而渐变是在于女主从人的身心都缓缓地变成了家具人。
我想顺着这个技法继续谈一下母亲和小男孩。父亲本身的逻辑是很通顺的,出场不多并且逻辑都讲得很清楚,他除了破坏气氛以外可以说是整篇塑造最好的角色。所以不过多评价。
而神秘场景,我也在之前提到过,主人在这个宅子的烘托下变得不是很厉害,如果要照着宅子的说法继续走的话,那么宅子比主人反而要神秘很多,其纠结的原因是,缺少渐变的过程。
小男孩,母亲,女主三个人都有三条不同的路线,但是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在一间屋子,这个屋子并不是很阔大,而且三个人的时间都是十分充裕的,以女主的视角来说,女主肯定会观察到对方正在改变的“细节”。
也就是说母亲和小男孩成为家具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是她得去找到一个端倪,即使她不会去怀疑。
在悬疑小说中,渐变的过程往往直接决定了观众的观感。
所以这里的小男孩和母亲变成家具的突兀,我愿意归咎为他们缺少渐变。
在作者的视角中存在着一条观众并不知晓的逻辑链,比如母亲是为什么变成家具作者不需要跟观众解释,这个逻辑链只有自己知道,渐变的目的就是为了透露逻辑链的中间部分。
让其更加符合一个观感逻辑
【潜移默化的转变】
观众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作品的走向,比如小男孩变成地毯可以说是他喜欢被针戳和痛苦,所以变成了被针织成供人踩踏的地毯。
观众会觉得,原来他变成了地毯。
但是反观母亲本身的人物塑造变得十分混乱。
最后不管得出她变成什么的结论都是,为什么她变成了这个家具?
从一个肯定句变成了疑问句,这就是缺少渐变产生的观感差异。
住宅本身既然是持续掉san,但是它的设定又和主人的设定相冲突。
如果我们把双方都比作让对方掉san完成目的的话。
住宅就是持续掉,主人则是一次性掉。
这显得主人与住宅本身似乎不是一种风格,可以当作差异感来描写,但是我认为作者目前写法是劲量让这两个神秘的存在相像,而不是相反。
而这个风格的差异化也会让作品变得很怪异,
怪是怪在持续掉san的描写几乎没有,唯一有的母亲因为她本身就很颓废导致这个持续掉san的感觉跟没有一样。
而父亲 也似乎缺少这部分影响,小男孩也是。
他们突然转变的理由都是因为跟主人的谈话,按照作者上面的描述来看。
这个作品应该是一个,住宅让住在里面的正常人逐渐变得不正常,时机到的时候经过跟主人攀谈交心被主人的思想感染,变得无可救药。
综上所述,因为掉san的过于不明显,导致这个重要设定前期可有可无,完全看不出来,同时主人交谈后效果又过于明显,变得这个设定基本上不会被人思考,导致后面的种种不合理的一些现象。
这里诸如父亲变成家具人,母亲变成家具人。
当一个人被仇恨洗礼,心态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能改变的,但是父亲被改变了,所以我推测是住宅本身会掉san,也就是这个作品到了结尾的时候,女主已经变成家具了,你才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住宅会掉san。问题就处在,当你把这个设定拉回去前面再看一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结论“这群逼人在这个宅子里有因为这个宅子掉过san吗?”
因为缺少这种极其细节的转变让角色本身的谜题像是一个作者没编好的大坑。
因此我说的小男孩和母亲崇拜的理由不足,就是缺少一个转变,它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举个例子:
我现在现场编一个理由,比如母亲。
母亲来到这个宅子后,从一开始的正常人心态,但是觉得主人是个很做作的人,所以不打算变成仆人。
但是她每天都在屋子待着,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的时候还会做些自己的兴趣(比如画画比如写小说),似乎是她曾经的梦想,她的眼神透露出疲惫,饱经风霜。
几周后,母亲还在写小说,并且写的越来越多了,但是她的身体情况却越发憔悴,遍布眼睛的血丝让她有些不太正常,小说的笔记也越来越潦草,稿子成堆摆在墙角,她似乎真的很喜欢写小说。
又过了几天她像是放弃了什么一般,两眼无神,但是她手中的笔从来没有停过,她的皮肤缺变得很好,像是经常被滋润一般。
她怀孕了,她对我说着她对家庭的壮志,但是她语言中我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是说不上来,而且她的梦想中,似乎没有我的身影。
母亲突然变得非常开朗,她抛下了小说与肚子中的孩子,认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主人才是她的一切……
以上几段就是大转变,而渐变指的就是从大转变中截取片段,而不是全部呈现给观众。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母亲在前期的时候是近乎没有转变的,肚子中有孩子结果她突然放弃这个创意固然不错,但是只能为中后期的母亲合理化,前期的母亲像是一个无法连上剧情的bug。
照着这个感觉来看小男孩的话也是同理,他的言语从第一天的咒骂,到释然,之后就没变过了,虽然可以用san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来说明,但是这很明显是浪费了一次渐变的机会。
也就是说渐变是给读者能更好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2【人物底层逻辑】
这逻辑是建立在人物的基础上,跟渐变同理,同样是作者需要清晰但是观众可以完全不知道的理论,比如女主的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就是我能通过分析这篇作品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底层逻辑并不只是给女主用的,是所有会出现的哪怕不会出现的角色都会需要一个逻辑。而母亲就是明面上最缺少这份逻辑的人。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请问女主和父亲在没事的时候会干嘛?母亲又会干嘛?
这个就是更进一步的细节描写,也像我刚刚所说,如果母亲小时候本身是有一个小说家或者漫画家的梦想。那么她的空余时间就不会是像是一个精神病人一般全天发呆,而是一个正常人在通过自己的爱好打发时间。
同时写小说和画漫画这种行为称为期望,母亲的期望对的上她的梦想,也就是她能写出或者画出一家人幸福的模样而不是单纯的空想,这种底层逻辑的赋予会让这个角色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女主和父亲也是一样,他们虽然有工作,一个是仆人打扫等,一个是埋东西,但是他们一定有别的时间,其中父亲是有做爱来代替的。而女主真的只有发呆,隔壁的小男孩还有化妆跟刺自己。
而小男孩会受别人喜欢的原因也是在于他有一套合理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定位明确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方】
哲学三问,这是一套最基本的理念,一个人是否是一个人,只要他能打从心底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男孩的定位是完全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将这些答案传授给别人。
但是因为这个角色渐变可以说是没有,让这个角色变得异常难懂。
因此,人物地层逻辑是能让一个故事是否能变得真实的重要因素。
3【多样性写法】
这篇作品非常直接,根本看不到插叙倒叙等悬疑常用的手段,因此本篇作品没有过于的谜语人,好处是让人能看得懂,坏处是有些片段被迫被降低了神秘性。
剧情的写法算是好坏都有。
但是人物的写法就有点略显单调,女主回忆过去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自我阐释。
以女主的视角来说,第三人称写法是不可能的存在,但是有没有能让第一人称变成第三人称的方法?
有,做梦,这个是身为人类的她能做到的方法,她很多的悲惨往事,跟一些思想只用第一人称说出来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是当做梦的时候可以取巧让视角变成第三人称,用另一种方式来讲故事,让作品整体不会显得那么单调。
我们做个比方,女主跟家人吃饭,父亲和妈妈吵架,如果女主这个时候还没有在心里吐槽或者介绍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话,那么这里的描写应该会变成:
妈妈“xxxxx”爸爸”xxxxxx”妈妈做了xxxx,爸爸做了xxxxx,女儿在一旁以已经习惯的微笑看着,一言不发。
随后吃完饭后女儿回到屋子中,躺在床上进入梦乡。
朦胧的场景,一家人在家里,父亲(从前)做了XXXXXXX,母亲(从前)xxxx
女儿说着:“啊,原来这么早就变成这样”(这种想起来什么的感觉)
同时她眼睛睁开,窗户外面太阳高照,第二天来了,她醒了。
这就是一种回忆式(第三人称)转场写法。
而同时这个场景紧贴这一个底层逻辑,如果是没来到宅邸的时候,那么女儿应该会因为这个梦被大半夜吓醒,但是现在已经被持续掉san这些也算不了什么了,所以她才睡到早上才起。
多样性的写法往往只是改变剧情展出的顺序,让一个作品变得更加有观赏性。
4【首尾呼应】
一部小说的开始往往是序章的开始,终章的落幕,有些神经病作者就连标题和人员名单都不放过,这里就不过多说明。
一个故事他起于哪里,一般就闭于哪里,这是一个圆环式写法,直线型写法并不是适合短篇小说,尤其不适合悬疑类的写法。悬疑类为了让作品充满悬疑色彩会刻意的添加不少伏笔,因为本身短篇小说的原因,除非是那种真的要挑战作品极限的作者,一般不会写出无证据的线路,这里无证据就比如说,我突然给主人在结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躲在阴影中的仆人,这个仆人前期没有任何的作用,不单单是观众视角也是作者视角,但是我突然就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设定,让作品变得很诡异,这个往往就是直线型写法。
我们处在的现实如果当作小说就是这样的写法,这也是为了圆环写法会更加好用的原因,因为这篇的所有文字都没有废字,在有限的文字中提取出观众的遐想。
能让一个人思考的作品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这也是为了很多时候会出现伏笔,而首尾呼应就是最大的伏笔,一开始谁领入他们一家来这里,最后也应该是谁终结他们来这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提出让青梅竹马献身,给父亲的打击更大,如果前期有关仿佛掉san的细节部分能处理的好的话,那么最后从变成床的女主自白中能让主人和小屋增加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样的方法能让一个本就印象深刻的结尾,更加有戏剧性。
以上就是我认为作者大大在现阶段可以学习或者可以熟练运用的写作技巧。
回答您的这些理论更多是为了告诉您可以从哪个方向成长,而不是说作品很烂,这些技巧能让作品变得更好,但是这也是建立在作品本身质量就优秀的程度上。
如果能帮到你就好。期待下次作品。出书了记得at我,我买本~~~XD
还有我一定要吐槽一下,这个主人,她不是神秘性有问题,也不是本人有什么问题,她的感觉是给人最好的,但是她跟别人对戏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掉价你知道吗,这还不是那种神秘性缺失的掉价,就比如女主察觉到主人的身体可能不如正常人的时候,这个让角色更加丰满,同时让主人的身世也变得迷离起来,算是一种提高神秘值的写法,但是对戏的时候直接爆炸,特别是那个女主变成床的时候,然后女主跟主人对比,感觉这主人好菜啊,她菜就菜在,女主都变成家具了甚至精神都是正常的,作为邪教头子这怕不是主人一生的污点,随后下面一段跟父亲对戏,这祖传的破坏气氛手段,让主人更加掉价了。
主人的神秘性并不是由本人塑造产生了,这个主人的定位就是无法通过第三视角阐述,只能寄托第一视角,因此主人的神秘性缺失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主人没写好,是跟他对戏的人没写好或者本身安排的情节有问题。因此不管你怎么从主人的第一视角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你必须要站在被她洗脑的人的第一视角下,然后去看这个主人有多少神秘性,比如小男孩见到她表现的是狂热,女主一开始也是,中间更加强烈,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她就没有强烈的感情了。也就是感情的起伏和冲突,越加矛盾的感情能烘托出主人的强大,越大的冲突能丰满主人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些高级的技法,但是我觉得现阶段的作者是用不到这些东西的,未来可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以后再说吧
~当你的灵魂成长到如此美味的时候,我再分享于你~XD
以上。
3 年前
回覆
司靈
@叶子齐,
竟然還收到千字文的手把手教學,真的感激不盡!
每一點也十分的中肯,有時寫手當局者迷,即使意識到違和感卻不知如何改善,而你正正戳中核心,我也沒有什麼太多補充。不過唯一仍有點疑惑起地方,就是你說在互動中主人的掉價所指的是什麼?除了女主變成傢俱人後仍然起反抗心的主人失格之外
還有最後不好用主人的口吻說話呀,這很犯規XDD
3 年前
回覆
叶子齐
@司靈, 除了失格以外就没了~~~能帮到你就好!
3 年前
回覆
蝕
#5
變成床的那段我大概能隱約出來,但是不是評論者想法我就不得而之,簡單來說以為變成床可以更快接受現實,我認為這比較符合女主性格,而且他前面也被施展類似的法術?照理來說應該不會跟主人大聲小叫,但我同時也能接受這個寫法,一個人變成另一種物種誰不慌張呢?
不過變成床後,因為抱怨更像個人了,這部分看的很開心~
我期待評論者更深入解答~
3 年前
回覆
加入社群以參與討論!
加入社群!
×
訂閱
前往雜誌頁面
/
+ 付小費
The tip will be charged every payment period
+ 使用優惠碼
套用
close
收件人姓名
郵寄地址
電話號碼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the physical benefits.
加入!
Pay with
xxxx xxxx xxxx
更新付款方式
一次性購買,不會續訂。
如果你在試訂期結束前沒有取消訂閱,我們將會每
自動向你收取訂閱費用,直到你取消為止。
每
自動扣款,直至取消訂閱。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你可使用非信用卡訂閱
一年計劃
。
請留下你的電話號碼。
我們會於稍後以WhatsApp聯絡你。
提交
請輸入電話號碼
信用卡付款
你已經訂閱了此計劃!
管理訂閱
X
×
對此喜歡的人
x
繼續
此動作將消耗
0
Pena幣餘額:
0
(
按此購買Pena幣
)
確認
取消
arrow_back
×
×
send
傳送
×
在主頁加入 Penana 以更方便離線閱讀:按
然後按「加至主畫面」
X
註冊
登入
account_circle
email
vpn_key
我已閱讀,理解並同意Penana的
服務條款
.
加入!
email
vpn_key
記住我
登入
忘記密碼?
OR
Login with Facebook
我想讲一段故事,一个少女的故事
……
一个小女孩,她的眼睛如同蓝天一般清澈,她总是一个人孤独的看向蔚蓝的天空。
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看着天空,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是看着。
“你应该信任的只有自己,而最好的朋友永远是死人”
少女的眼神深邃且充满魅力,她看着一个又一个人,
他们都是人类,但是无法互相理解,没人能理解少女的想法,
但是听少女说,她知晓所有人想法,只要对方是人,她就知道对方的想法。
她帮助着一个又一个人,真相让她喘不过气,梦想最终不过是梦中的浮萍。
经不起现实的曝晒与血腥的狂雨。
少女看着身边的人,如此陌生,如此仇视,
“我们并不是朋友,是敌人”
结论得出的非常快,她似乎看清了这个世界,没有人会遵从她的意愿行事,人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永远不会跟她一样。
她独一无二,等待着旅行,像是列车还没到站一般,守在月台前的旅客在说着自己的听闻。
时间一分一秒经过,少女坐在长椅上,她看上去十分孤独,但眼神中却从未有过这种神色。
她带着自己从来没有换过的ipad,穿了十几年没换过的衣服,衣服已经有些缩水且掉色,紧紧地贴在她的身上,一点都不美观。
但却莫名其妙的充满了魅力,让人向往,你愿意去窥见深渊吗?
当你窥见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了,但是你可以获得跟她一同登上下一站的列车……
……
…
我现实中,见过家具人的主人,不如说,那个人干的比这个主人要过分的多。
可以说是,我就是受害者。
说实话我没想到看部小说竟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共鸣。
所以我想用另一种另类的方式解析这部作品。
第一人称解析法。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女主……
我跌跌撞撞来到一片新的地方,这里有一栋大屋子,不管因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避风港避难。我看到了这个屋子敞开门在欢迎我们,屋子非常豪华,住起来肯定很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屋子没有仆人的身影,主人接见了我们。
主人看上去很想帮助我们,明明这里只有她一个人,为什么她不会感到孤单呢,我们一家人进入到一个新的房间,我相信着,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我等待着那一天,但是为了那一天我又可以做到什么呢?
……
她需要仆人,但总感觉她很寂寞,即使看不出来,也感觉到她很寂寞,她期待着我们的来临,像是期待着未知的故事,成熟的外表中似乎有着纯粹的本质,像是孩子天真的漫想。
……
我需要她,我知道的,打从心底知道的,我很弱,我的信仰即使让我忍受酷刑,却让我痛苦无比,只要再靠近一点,只要再靠近一点,再一次去尝试努力,这次一定可以变得幸福……
抱歉,我是人类。
这就是我的答案,如果女主是以这样的想法的话,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是一个更加符合我的生活的故事,我最后撑下来的理由就是,“以我为荣”。
这篇故事我看了一遍,我觉得似乎不是在渲染一个绝望和恐怖的故事,而是一个孤独的人寻求关怀,一群缺爱的人寻求陪伴的故事。
这是悲剧吗,我觉得是,但是我也觉得不是,伊甸园、乌托邦、桃花源皆为不存在之地,人们的幻想中的场景,如果要问我结果怎么了,用现实的感想我认为他们全都死了。
无一例外,脱离现实唯一的方法就是死亡,获得了家的主人会破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她享受着拥有的过程也享受着失去的过程,如果要我用心理学分析这个人的话那这篇书评可能会严重超纲,所以我决定在废话了很多后回到正题。
【成为家具就可以与你相随吗?】
邪教文,这就是一个经典的邪教文,这篇文章主要宣导着罪与罚,罪为何,何以赦免,何须罚?
主人给来访者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哲学三问的答案: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方。
家具,主人的身边,伊甸。
但凡能合理的答出哲学三问的基本都跟哲学搭上边,但是能跟哲学搭上边就是一中逻辑的完成性。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陷入了主人的逻辑,那么不管你怎么想你都无法逃离这个逻辑了。
当仆人们试图靠近主人的时候,一切就结束了,主人就是一个诱拐犯,她不会去找不适合的目标,作为一个合格的邪教头子,她真的是很谨慎,选到一个小岛,选的人都是意志出现迷茫的受害者,简称待宰的羔羊。
以撒问,燔祭的羊羔在哪里……
剧情上的确是十分有意思,简称电波系。
但是要说缺点的话也很明显,就是内容本身的冲突程度非常低下。
主体出现了两个矛盾的风格走向:
第一个是以神秘力量为主的,但是女主的经历很明显,不够绝望,而且是那种一点都无绝望的感觉,变成家具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失足少女,而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女主最后都没有崩溃,而是选择了一种很安静的逃避。
这就显得这个邪教头子又没有那么的专业,像是只是一个碰运气的赌徒,第二遍欣赏的时候观感大大折扣。
第二个是救赎为主,但是这个就更扯淡了,因为我完全看不出来女主是因为有什么合理的理由去被主人救赎。
女主他们来到这个小屋,于是女主有了一个发泄口,就是主人,但是跟主人的交谈中像是被神秘力量洗礼了一样,随后就认同的主人,我原本以为后文是有解释的,结果愣是什么都没有,特别是在于她之前的仆人小男孩特别崇拜,她之后的仆人妈妈也是特别崇拜,导致从女主视角看,完全看不懂她们两个是因为什么理由崇拜的,简直是匪夷所思。
而且最后她们怎么得知家具人的也是不清楚,那能理解成女主的自我救赎吗?
答案是也不行,因为女主也没实质性拖动剧情,剧情都是她爸推的。
这就显得这两个矛盾的风格走向揉在了一起,变得故事看上去很神秘,但是完结的时候,他并不神秘,似乎一切都给你解释了,但是基础逻辑却有问题,许多东西是光看作品是想不通的。
就像是我告诉你答案是3,但是你过程给了我一个1+1
再加上这个女主是完全没有挣扎的感觉的,如果说之前可能是作者故意的,那么接下来我觉得是作者本身没做好的了。
气氛渲染很不到尾,这个缺点是从中期开始的,从中期的时候开始,女主的精神就处在正常人状态,没错,你没听错正常人状态,我觉得这个心理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她从消极的气氛中走出来变得正常了。
但是考虑一下逻辑后,一个正常人,会上当吗?但是你要说她狂热吧,她看上去跟狂热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如果又要说潜移默化的感染,那么细节很明显没给够。这算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而后期人物就开始出现崩塌了,我觉得可能是作者都不会写这一段,比如她变成床后,甚至有心情吐槽,这个真的绝了,她怨恨的咒骂我懂意思,但是之后的吐槽真的是给我弄不明白了,我除了人物崩坏以外找不到一个别的说法。
而她变成家具后我得说她的痛苦描写的很到位,不得不说作者对痛的描写是真的痛。
但是她完全没有精神的绝望,感觉她的精神状态甚至是一个积极状态,这个跟入魔了一般的精神状态算是天壤之边,变成家具人的大部分精神状态都是疯狂。
最后的结果也不是一个感到救赎的人,而是什么呢,是一个摆烂人:
“无所谓了,就这样了,诶嘿嘿,阿八阿八”
主要是这个主人后面就挺掉价的,作者想写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不知道,就像是个疯子科学家一样。
从邪教徒头子掉价成癫痫科学家很大程度都是拜了父亲那一段。
就从一个神秘的人,变成了一个乐子人。
绝了这种感觉。
她父亲不愧是她父亲,这真的破坏气氛是遗传的。
然后是可惜的部分,文章中太多的笔墨选择在描述女主的心情了,我认为有些重复的描述都是多余了,如果是要出实体书的话,那么文章中的所有部分都不能有多余的废字。
很多时候文章中都在反复强调女主的现状与感情与遭遇,虽然这样的确能让观众引起女主的共鸣,但是如果接着看下去,正常观众都是理解不了,主人,父亲,母亲的行为逻辑。
主人就像我所说的,她有两条行为逻辑但是互相矛盾变得奇怪至极。父亲很明显是想描述一个尽心尽力为家庭,但是方法用错了,他想赎罪,但是这个描写直到最后才挑明,中间其实有很多片段可以细写,比如女主身为人类的最后一夜完全可以安排一段简单的对白。全文中的父亲的话高度重复,且看上去只是一个丧家犬的狂吠,结尾处的父亲正气凛然,跟之前的人根本就是两个人,虽然细想是想的通,但是以观众视角这个真的折磨。
母亲的逻辑就更为几把奇怪了,我想了好几遍才想明白这个鸟人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依然想不明白她到底是怎么被这邪教头子蛊惑的,可能是因为她去找主人问那个小男孩去哪了,然后一副攀谈交心主人告诉她他变成家具人了,母亲发现只有家具人才是真正的家人,没有人会贬低她,大家会一起在一起,如同他们那一遍遍的口头禅一样,这次他们真的会共同面对难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之后就是一些描写遗憾,比如最后一段,我认为最后一段可以是整个故事的升华部分,实际上的确是,但是震撼力的确小了,就比如,如果父亲指的不是镜子,是茶几,那么出现的就会是他的青梅竹马,这样的情节安排震撼力明显会强上好几个等级。
总得来说这篇作品是个好故事。
但是能修改的地方和能精炼的地方也确实很多,总体来说也不够极端。
在一些深刻内容的探讨方面也是点到为止。
全程都是以一种逃避的消极方式应对,如果真的要出书的话,我其实担心的是看的人会不会被影响。
因为逃避活着的人其实真的很多。
而逃避真的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也是这作无法登峰造极的原因,因为它没有真正的解决困难。
没能真正解决这个故事中的困难。
我们常常会说悲剧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悲剧的强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究竟面对了什么事情,比如伊藤润二的选集,在这个鬼一样的作者的笔下,他的漫画中充斥着的全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单单只是无法解决那么简单,是那种看似可以解决,但是不管在哪个时间点哪个切入点都无法解决。
悲剧的极致就是人类的悲哀,家具人并不是,家具人是一种行为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权,看上去他们被剥夺了自由,但是他们只是在面对事实和逃避中选择了逃避,只要选择面对事实这个轮回就会被轻松蜕除。
因此家具人的上限在这个最终boss的影响下无法能达到一种巅峰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故事,非常有趣,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要问我他是不是顶级作品,我认为作者心中也有了定论。
以上,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愿能帮到你
一開始說的少女故事文筆很棒,我也從中產生了些共鳴。
對於你的評論,有多地方我仍需再細心咀嚼,真的戳中了很多故事核心的弊病,諒我認真整理後再回覆你。
關於第二點,本身是有意塑造出恐怖故事的風格框架,就像《鬼店》一樣。而恐怖故事更重視氣氛的塑造,往往不會解開每一個現象的謎團,解釋殺人魔的來龍去脈。有時候在看不見地方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種未知的不安為人帶來詭譎。當然這種氣氛渲染就犧牲了故事的邏輯。而設定中其實本身宅邸內會有降san值的能力,不過這設定比較難以第一身說出來XDD
母親和小男孩到底是什麼樣的祟拜主人,這點我沒有打算解釋。正如我所說本身是恐怖故事風格,而主人是神秘而絕對的存在,是法則本身,因此在她面前就會自然而然地陷入深淵,不過這說法可能只是在方便自己。而且其中確認存在沒法解決的矛盾,就是主人的行為是走神秘路線,但當故事是以女主第一人稱去與主人接觸,認知及理解主人,就免不了抹去主人的神秘性,與主人接觸愈多,主人的神格也會掉下,這方面我也想不到解決方法。
而且本身女主,和母親與小男孩不一樣沒有變成狂熱的差別,是出於時間的不夠。因為父親而帶女主離開,因此在未將女主調教完全,未來得及灌輸傢俱人概念時要強行傢俱化,再之後才完成調教。這說法始且接受,但大概你會覺得不夠好吧?
確實父親大概是這個宅邸少數的不安定因素,導致大部分的劇情也是由他推進,可是同時形象塑造有更大的空間。而主人和父親那段敍述感覺像換了個畫風似,和之前的劇情氣氛不搭,出現的青梅竹馬這點子確實很棒,這點我會想想如何寫得更好。
另外變成床之後的吐嘈具體是指什麼?這方面不太瞭解。
多謝你認真的書評,真的很狠,但同時令我對自己的小說理解更深,更全面,非常感激。
接下来我会站在一个“让有趣的作品变得更加艺术性”的角度给你说一些我知道的知识和技巧,您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全当屁话。
但是在那之前我想先谈谈女主变成床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是在于女主的宏观塑造非常奇怪,我们现在假如女主没有收到住宅影响,那么我们捋一捋女主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她作为人的三观被崩塌,性格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都是假的,自己内心的梦想被无情击碎,自己的父母似乎完全不爱自己,唯一的朋友离开自己前往伊甸,每天还要提心吊胆防止被主人骂,最后被主人捅一刀背叛非自愿的变成家具,还要被主人冷暴力在晾几天,以及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
最后她的行为表现是,抱怨和咒骂,这个语气甚至是轻描淡写的不屑,这是什么超人意志。愣是挺过了精神崩溃,剧烈疼痛,思想绝望,人性自私,信仰崩塌,绝对孤独等等随便一个拉出来能让人患有精神疾病变得不正常的词条,她全接下来后仿佛还回san了,比来这里之前的状态都要像个正常人。甚至没有歇斯底里或者崩溃大哭。
我是觉得这个女主后期是真的牛逼,果然破坏气氛是遗传的。
回到内容,这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我建议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解答作者产生的困惑。当然这个处理其实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经典的细想会觉得很离谱的塑造描写,一般的读者是不会推理到这个层面的。
1【渐变】
这是一种很考验硬实力的技法,渐变讲究的是在于变化,女主的人设始终是让我觉得像一个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而这个定位本身会让观众视角的这个角色变得异常坚强,因为哪怕在再恶劣的环境下她都能卯足理智去骂对方,这就是她变成床后的情况,正常人在感受过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与声泪俱下的心理折磨,她的反应不应该如此的平淡……
而整篇文章给予女主的感觉就是她的心理异常的坚强,这就是细节上的微妙。
因此她要经历的绝望并不是要很大,而是要能直接冲破她的内心防线的绝望。
但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人物定位,给观众本能的感觉,她似乎不管经历什么都不会有所改变,哪怕是绝望。
其中这个隐约的感觉就是出在角色并没有渐变的过程。
女主从一开始的人类渐变成家具人,这个属于剧情的过渡。
而渐变是在于女主从人的身心都缓缓地变成了家具人。
我想顺着这个技法继续谈一下母亲和小男孩。父亲本身的逻辑是很通顺的,出场不多并且逻辑都讲得很清楚,他除了破坏气氛以外可以说是整篇塑造最好的角色。所以不过多评价。
而神秘场景,我也在之前提到过,主人在这个宅子的烘托下变得不是很厉害,如果要照着宅子的说法继续走的话,那么宅子比主人反而要神秘很多,其纠结的原因是,缺少渐变的过程。
小男孩,母亲,女主三个人都有三条不同的路线,但是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在一间屋子,这个屋子并不是很阔大,而且三个人的时间都是十分充裕的,以女主的视角来说,女主肯定会观察到对方正在改变的“细节”。
也就是说母亲和小男孩成为家具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是她得去找到一个端倪,即使她不会去怀疑。
在悬疑小说中,渐变的过程往往直接决定了观众的观感。
所以这里的小男孩和母亲变成家具的突兀,我愿意归咎为他们缺少渐变。
在作者的视角中存在着一条观众并不知晓的逻辑链,比如母亲是为什么变成家具作者不需要跟观众解释,这个逻辑链只有自己知道,渐变的目的就是为了透露逻辑链的中间部分。
让其更加符合一个观感逻辑
【潜移默化的转变】
观众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作品的走向,比如小男孩变成地毯可以说是他喜欢被针戳和痛苦,所以变成了被针织成供人踩踏的地毯。
观众会觉得,原来他变成了地毯。
但是反观母亲本身的人物塑造变得十分混乱。
最后不管得出她变成什么的结论都是,为什么她变成了这个家具?
从一个肯定句变成了疑问句,这就是缺少渐变产生的观感差异。
住宅本身既然是持续掉san,但是它的设定又和主人的设定相冲突。
如果我们把双方都比作让对方掉san完成目的的话。
住宅就是持续掉,主人则是一次性掉。
这显得主人与住宅本身似乎不是一种风格,可以当作差异感来描写,但是我认为作者目前写法是劲量让这两个神秘的存在相像,而不是相反。
而这个风格的差异化也会让作品变得很怪异,
怪是怪在持续掉san的描写几乎没有,唯一有的母亲因为她本身就很颓废导致这个持续掉san的感觉跟没有一样。
而父亲 也似乎缺少这部分影响,小男孩也是。
他们突然转变的理由都是因为跟主人的谈话,按照作者上面的描述来看。
这个作品应该是一个,住宅让住在里面的正常人逐渐变得不正常,时机到的时候经过跟主人攀谈交心被主人的思想感染,变得无可救药。
综上所述,因为掉san的过于不明显,导致这个重要设定前期可有可无,完全看不出来,同时主人交谈后效果又过于明显,变得这个设定基本上不会被人思考,导致后面的种种不合理的一些现象。
这里诸如父亲变成家具人,母亲变成家具人。
当一个人被仇恨洗礼,心态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能改变的,但是父亲被改变了,所以我推测是住宅本身会掉san,也就是这个作品到了结尾的时候,女主已经变成家具了,你才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住宅会掉san。问题就处在,当你把这个设定拉回去前面再看一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结论“这群逼人在这个宅子里有因为这个宅子掉过san吗?”
因为缺少这种极其细节的转变让角色本身的谜题像是一个作者没编好的大坑。
因此我说的小男孩和母亲崇拜的理由不足,就是缺少一个转变,它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举个例子:
我现在现场编一个理由,比如母亲。
母亲来到这个宅子后,从一开始的正常人心态,但是觉得主人是个很做作的人,所以不打算变成仆人。
但是她每天都在屋子待着,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的时候还会做些自己的兴趣(比如画画比如写小说),似乎是她曾经的梦想,她的眼神透露出疲惫,饱经风霜。
几周后,母亲还在写小说,并且写的越来越多了,但是她的身体情况却越发憔悴,遍布眼睛的血丝让她有些不太正常,小说的笔记也越来越潦草,稿子成堆摆在墙角,她似乎真的很喜欢写小说。
又过了几天她像是放弃了什么一般,两眼无神,但是她手中的笔从来没有停过,她的皮肤缺变得很好,像是经常被滋润一般。
她怀孕了,她对我说着她对家庭的壮志,但是她语言中我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是说不上来,而且她的梦想中,似乎没有我的身影。
母亲突然变得非常开朗,她抛下了小说与肚子中的孩子,认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主人才是她的一切……
以上几段就是大转变,而渐变指的就是从大转变中截取片段,而不是全部呈现给观众。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母亲在前期的时候是近乎没有转变的,肚子中有孩子结果她突然放弃这个创意固然不错,但是只能为中后期的母亲合理化,前期的母亲像是一个无法连上剧情的bug。
照着这个感觉来看小男孩的话也是同理,他的言语从第一天的咒骂,到释然,之后就没变过了,虽然可以用san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来说明,但是这很明显是浪费了一次渐变的机会。
也就是说渐变是给读者能更好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2【人物底层逻辑】
这逻辑是建立在人物的基础上,跟渐变同理,同样是作者需要清晰但是观众可以完全不知道的理论,比如女主的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就是我能通过分析这篇作品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底层逻辑并不只是给女主用的,是所有会出现的哪怕不会出现的角色都会需要一个逻辑。而母亲就是明面上最缺少这份逻辑的人。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请问女主和父亲在没事的时候会干嘛?母亲又会干嘛?
这个就是更进一步的细节描写,也像我刚刚所说,如果母亲小时候本身是有一个小说家或者漫画家的梦想。那么她的空余时间就不会是像是一个精神病人一般全天发呆,而是一个正常人在通过自己的爱好打发时间。
同时写小说和画漫画这种行为称为期望,母亲的期望对的上她的梦想,也就是她能写出或者画出一家人幸福的模样而不是单纯的空想,这种底层逻辑的赋予会让这个角色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女主和父亲也是一样,他们虽然有工作,一个是仆人打扫等,一个是埋东西,但是他们一定有别的时间,其中父亲是有做爱来代替的。而女主真的只有发呆,隔壁的小男孩还有化妆跟刺自己。
而小男孩会受别人喜欢的原因也是在于他有一套合理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定位明确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方】
哲学三问,这是一套最基本的理念,一个人是否是一个人,只要他能打从心底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男孩的定位是完全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将这些答案传授给别人。
但是因为这个角色渐变可以说是没有,让这个角色变得异常难懂。
因此,人物地层逻辑是能让一个故事是否能变得真实的重要因素。
3【多样性写法】
这篇作品非常直接,根本看不到插叙倒叙等悬疑常用的手段,因此本篇作品没有过于的谜语人,好处是让人能看得懂,坏处是有些片段被迫被降低了神秘性。
剧情的写法算是好坏都有。
但是人物的写法就有点略显单调,女主回忆过去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自我阐释。
以女主的视角来说,第三人称写法是不可能的存在,但是有没有能让第一人称变成第三人称的方法?
有,做梦,这个是身为人类的她能做到的方法,她很多的悲惨往事,跟一些思想只用第一人称说出来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是当做梦的时候可以取巧让视角变成第三人称,用另一种方式来讲故事,让作品整体不会显得那么单调。
我们做个比方,女主跟家人吃饭,父亲和妈妈吵架,如果女主这个时候还没有在心里吐槽或者介绍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话,那么这里的描写应该会变成:
妈妈“xxxxx”爸爸”xxxxxx”妈妈做了xxxx,爸爸做了xxxxx,女儿在一旁以已经习惯的微笑看着,一言不发。
随后吃完饭后女儿回到屋子中,躺在床上进入梦乡。
朦胧的场景,一家人在家里,父亲(从前)做了XXXXXXX,母亲(从前)xxxx
女儿说着:“啊,原来这么早就变成这样”(这种想起来什么的感觉)
同时她眼睛睁开,窗户外面太阳高照,第二天来了,她醒了。
这就是一种回忆式(第三人称)转场写法。
而同时这个场景紧贴这一个底层逻辑,如果是没来到宅邸的时候,那么女儿应该会因为这个梦被大半夜吓醒,但是现在已经被持续掉san这些也算不了什么了,所以她才睡到早上才起。
多样性的写法往往只是改变剧情展出的顺序,让一个作品变得更加有观赏性。
4【首尾呼应】
一部小说的开始往往是序章的开始,终章的落幕,有些神经病作者就连标题和人员名单都不放过,这里就不过多说明。
一个故事他起于哪里,一般就闭于哪里,这是一个圆环式写法,直线型写法并不是适合短篇小说,尤其不适合悬疑类的写法。悬疑类为了让作品充满悬疑色彩会刻意的添加不少伏笔,因为本身短篇小说的原因,除非是那种真的要挑战作品极限的作者,一般不会写出无证据的线路,这里无证据就比如说,我突然给主人在结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躲在阴影中的仆人,这个仆人前期没有任何的作用,不单单是观众视角也是作者视角,但是我突然就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设定,让作品变得很诡异,这个往往就是直线型写法。
我们处在的现实如果当作小说就是这样的写法,这也是为了圆环写法会更加好用的原因,因为这篇的所有文字都没有废字,在有限的文字中提取出观众的遐想。
能让一个人思考的作品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这也是为了很多时候会出现伏笔,而首尾呼应就是最大的伏笔,一开始谁领入他们一家来这里,最后也应该是谁终结他们来这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提出让青梅竹马献身,给父亲的打击更大,如果前期有关仿佛掉san的细节部分能处理的好的话,那么最后从变成床的女主自白中能让主人和小屋增加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样的方法能让一个本就印象深刻的结尾,更加有戏剧性。
以上就是我认为作者大大在现阶段可以学习或者可以熟练运用的写作技巧。
回答您的这些理论更多是为了告诉您可以从哪个方向成长,而不是说作品很烂,这些技巧能让作品变得更好,但是这也是建立在作品本身质量就优秀的程度上。
如果能帮到你就好。期待下次作品。出书了记得at我,我买本~~~XD
还有我一定要吐槽一下,这个主人,她不是神秘性有问题,也不是本人有什么问题,她的感觉是给人最好的,但是她跟别人对戏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掉价你知道吗,这还不是那种神秘性缺失的掉价,就比如女主察觉到主人的身体可能不如正常人的时候,这个让角色更加丰满,同时让主人的身世也变得迷离起来,算是一种提高神秘值的写法,但是对戏的时候直接爆炸,特别是那个女主变成床的时候,然后女主跟主人对比,感觉这主人好菜啊,她菜就菜在,女主都变成家具了甚至精神都是正常的,作为邪教头子这怕不是主人一生的污点,随后下面一段跟父亲对戏,这祖传的破坏气氛手段,让主人更加掉价了。
主人的神秘性并不是由本人塑造产生了,这个主人的定位就是无法通过第三视角阐述,只能寄托第一视角,因此主人的神秘性缺失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主人没写好,是跟他对戏的人没写好或者本身安排的情节有问题。因此不管你怎么从主人的第一视角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你必须要站在被她洗脑的人的第一视角下,然后去看这个主人有多少神秘性,比如小男孩见到她表现的是狂热,女主一开始也是,中间更加强烈,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她就没有强烈的感情了。也就是感情的起伏和冲突,越加矛盾的感情能烘托出主人的强大,越大的冲突能丰满主人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些高级的技法,但是我觉得现阶段的作者是用不到这些东西的,未来可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以后再说吧
~当你的灵魂成长到如此美味的时候,我再分享于你~XD
以上。
竟然還收到千字文的手把手教學,真的感激不盡!
每一點也十分的中肯,有時寫手當局者迷,即使意識到違和感卻不知如何改善,而你正正戳中核心,我也沒有什麼太多補充。不過唯一仍有點疑惑起地方,就是你說在互動中主人的掉價所指的是什麼?除了女主變成傢俱人後仍然起反抗心的主人失格之外
還有最後不好用主人的口吻說話呀,這很犯規XDD
不過變成床後,因為抱怨更像個人了,這部分看的很開心~
我期待評論者更深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