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613/post/15142?frompage=22&page=new
【寫評】《夢境少女迷途中》---优雅的凋零 - 書評區 | Penana
arrow_back
書評區
Login
Cancel
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Show More Tags
Continue Reading
Clear All
More
What Others Are Reading
Refresh
See more results for "
"
X
Never miss what's happening on Penana!
Turn on notifications
Later
Info
Discussion
Members
【寫評】《夢境少女迷途中》---优雅的凋零
叶子齐
#1
因为这个文本身太短了,所以我打算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式,分别是短文分析和长文分析两个角度来评论。
第一个:短文角度(角色分析法)
角色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如果随便单拉开来一章,里面的角色行为模式都没有崩坏,那么就是一部好的作品。
从头开始,序章的部分极其压抑的环境,从主角的行为来看基本上可以推断出:25%心理疾病,25%天生如此,50%恐惧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大概率会在三个原因中产生,而寻死的理由也写得十分的合理,基本就是四个字“活不下去”。
序章开场的风格如同电影的宣传片一样富有镜头感和一种安静的美感。
这个开头可以说是十分的棒了,起了个好头。
随后切入至第一章,如果要说蝴蝶,但凡蝴蝶跟死与梦挂钩,基本上主题就可以确定为“优雅的凋零”。“优雅”指的是角色的气质,“凋零”指的是角色的命运。在我印象中这样的角色通常会以一种庄重却不是优美的姿态去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
带着这个角度往下看的确会感觉作品在这个风格上有所描写。
而从第一段开始可以算是无缝衔接至隐世,从接下来的描写可以得出两个互悖的结论。
1:梦蝶可能是女主生前最希望成为但是没有成为的人
2:梦蝶是另一个人,可能是另一个人格,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
但是这个要从第二章开始说,所以暂时一码归一码。
第一章的风景描写一段,故事设定介绍一段,整体感觉并不突兀,虽然对梦蝶没有本身的直接描写,但是随着风景的刻画,梦蝶的情绪转折也被隐藏在了里层,是一个细看很有意思的描写。
而从第二章开始就是梦蝶本人的塑造章节,第二章着重描写了茶道,也就是梦蝶本人的兴趣,这也是我一开始说的“优雅”,也就是气质的培养,结合之前的结论来看,很大程度可以确定,梦蝶不喜欢梦蝶这个名字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名字。
礼法:
礼法这个方面就比较有意思了,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梦蝶本人在学习礼法,所以礼法本身十分的生疏,主语经常弄错,简称阴阳怪气别人。可以侧面看出来她对茶道的兴趣和对礼法的兴趣完全是两个层次。
第二个解读就是,学习了礼法的梦蝶,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格,她非常喜欢用不同的语气与语句来讲同一件事情,以此让对方彼此都不无聊。但是这样看的话,跟序章的本人完全就是天差地别,所以第二章就可以确定主角的身份就是想成为的人与他人之间二选一。
接着往下第三章主要是工作方面如何接待客人,姑且略过。
然后就是第四章猫灵与梦蝶,这章有两个地方可以细说,第一个是母猫,梦蝶基本确定母猫是来找小泉后,产生了第一种想法是嫉妒,也可以说是羡慕,但是她的行为决定采取为,非报复性打击的措施,也就是不像世人的嫉妒采取的激烈行为一样,而是一种很平静的祝福,以及一些很平淡,很微不足道的帮助,这点是可以看出梦蝶的为人,进一步的让角色丰满,也让她的死因变的逐渐明朗。
第二个就是小泉的切入点,这个就有点说法了,如果幼灵本身就没有什么执念会快速消散的话,小泉应该很快就回到该去的地方,这个其实跟梦蝶本身的恶灵一样,抱着一股莫名的执念,只不过是完全不同的执念。
接着第五章一起说,这章开始梦蝶彻底弄不明白一些事情,她并不是明白而变得不明白,而是一开始就不明白,失忆并不代表往昔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不存在等。因此这里梦蝶的不懂可以分析成,她就是真的不懂,她理解不了母猫与小泉双方彼此的执念。
而这也是梦蝶从头到尾无法真正意义上正视面对母猫和小泉的理由,她可能会思考,但是不会卯足全力去帮忙,不关她的事,她没有动机,即使看上去可能阻止,但是实际上她没有任何作为,这章的片段基本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很直接的感受过名为“母爱”的感情。
梦蝶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同蝴蝶需要破茧入世,梦蝶在前世是一只卑微的虫子,来到隐世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作茧自缚,而她需要突破自己的束缚才能真正的蝴蝶。
从这里开始就从“优雅”变成了“凋零”。
前世的“母爱”大概率是以负面能量,主要为恨意。这里的“母爱”,以高强度的执念,给她展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正能量风景,无私的爱。
但是不管哪种结果,最终都是逃不过他们逐渐凋零的命运。
如同知道自己结局的少女走上了天台,知晓自己终焉的母猫一次又一次无能为力的反抗。
来到第一篇故事的最后一章:第六章
第六章开始就给出一条合理的理由,那就是来自小泉与母猫的身世。
不管再笨的人看一眼都能理解,为什么她的执念如此深刻,
而现在,动机来了。
身份扑朔迷离的恶灵少女,成为了最能感同身受的见证者,她失去的经历与看到他人的经历产生了一段共鸣反应。
但是试图改变的不止是梦蝶一个,小泉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变化。
结果有变吗?可能有吧.
但是过程切切实实的改变了,如同一个美梦,在死前做的美梦。
猫化身成了一颗宝石缓缓沉入湖底,
优雅的凋零,结束。
六章节看下来其实是一段成长的故事,以梦蝶自身为视野主体,观察世界的一切,来进行首次蜕变,单看每次的故事都是不同的章回体式写法,像是六篇独立的故事和六种风格的描写,虽然这个风格描写的差别并不大,且也没有偏离主体,以短篇故事来说可圈可点。
一般我是不会用角色分析法来写评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角色分析是很看作品的剧情本身,有的时候剧情不同,角色的情感也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个作品是可以用的上的。
第二个:长文角度(故事塑造)
同样从序章讲起,但是从这里开始速度就要加快了,序章的感想任然不变,但是区区一个序章是看不出来什么东西的,也就是一个序章只能得出压抑的氛围。
而第一章开始就出现了剧情断裂,本就压抑至极的序章,衔接的第一章也奇怪,一个故事按照整体来看的话第一章的开头可以说是十分奇葩。梦蝶这个角色可谓是在第一个事件中,哪里都看不出她希望能寻找自己的记忆,第一章的开头配合着压抑的氛围直接像是再对角色说。就算你死了也得活在极其压抑的世界中,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审美疲劳镜头,特别是在于这段压抑的描写远远不如序章来得精彩,导致出现一种观看的断层感。
第一章的写法虽然可圈可点,但是有些不合时宜,比如如果没有序章的话,看第一章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正是因为有序章才会觉得奇怪,序章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压抑的建筑环境氛围描写,描写出一个病态已久无人关怀的可怜人。
如果她想要活在一个新的环境,至少得有一点不一样,最后第一章到第六章的6章描写,竟然没有一章写了樱守居的建筑描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女主本身就对建筑又阴影,所以刻意的不去注意建筑如何如何。目前第一篇的故事都是从女主视角出发,那么也合理。
第二章的礼节环节基本可以看得出莲和泉两个的性格如何。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很难觉得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个章回体的剧情,顺便介绍着风土人情。科普的意味似乎远远大于了讲故事的感觉。
可以看得出作者真的是下足了工夫去学习了许多东西,也很用心的在对待这些事情。
本篇主要描写了梦蝶,小泉,母猫三个重要角色,角色描写可以在第一个角色分析看到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讲讲角色分析没说到的,就是角色成长性,目前有角色成长性的就是小泉和梦蝶,小泉和梦蝶真的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而本篇在人物塑造基本没埋什么显眼的伏笔,就算推测也没有一个确实的依据,期待后续发展。
然后剧情基本上是前期挖了一堆坑,伏笔先设下一堆,剧情全靠玄学的感觉。
剧情的出发点似乎更像是:巫女退治恶灵(柔和版)+神社的日常。
好最后下结论:
1画面表达程度:目前的画面表达程度的巅峰是序章,这点毋庸置疑,完美切合了人物,感情,剧情可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电影级分镜画面。而第一篇的画面表达很明显弱了一个等级,但是却很配的上故事。梦蝶自身的状态本身就不是一个能靠画面来撑起来的角色,目前也没有牵扯到如此需要画面感的剧情。
2文字美感:大量的形容词,十分的亲切,至少我自己写文的时候也会用上一堆形容词,这篇文章也没有犯多形容词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就是讲废话。形容词与人物的结合让一切惟妙惟肖,整体的风格都没有崩坏,产生了一片优雅的文章。
3角色拉扯:这个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整篇章节我就不知道哪个角色他拉扯了,最像是拉扯的莲与泉,但是篇幅描写少的可怜,而说到小泉和梦蝶,更是重量级,这完全就是刚要开始拉扯。《作者:断章》拉扯讲究的是对白的艺术,几言几句能体现出对方信念与理念,而本篇是没有这个感觉的对白。
4剧情盲点:我看了半天,我整个人是盲点,主要是这个剧情,他就不是烂,也不是老套,而是一种隐隐约约感觉,好像能连上,但是又连不上,他的故事逻辑是连的上的,但是每篇故事却总有说不上来的奇怪。与其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如说是从梦蝶的角度,亲笔写出的一册日记。然后我想了半天也就是出在伏笔的问题上。
5伏笔:这个已经不是抽象不抽象的问题了,一眼看上去,没什么感觉,但是当我用“优雅的凋零”这个看法来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是有一条我不知道的暗线在同步发生,这个伏笔算是写了一大堆,不如说整个第一篇故事,随便拉一个章节出来,整章都是伏笔。就是这样的感受,以至于我要去用“伏笔=暗线”的眼光再看一遍,看看能不能连成一条故事线,我最后连出了梦蝶的大概故事,也就是人物分析讲的那些。
6整体:整体来说,挺有趣的,让人有想看得下去的感觉,文字优美清新,对死亡的探讨,对既定命运的反抗,与失去记忆是否还能生存这样种种的因素与成长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不错的第一篇。未来可期,但是剧情把控问题其实很大,但是被人物塑造,风格化描写等一系列优点盖过,瑕不掩瑜,期待之后的作品。
题外话:第一次写书评,话语比较直接,也不是很会写,请见谅,能帮到你就最好了。我的作品就不用评论了,因为我还没开始发。
加油,祝你越写越好
3 years ago
Reply
藍橋春雪
@叶子齐, 我也是認為序章運鏡最棒
2 years ago
Reply
沐魚 muyue
#2
沒事❤️,你的評價對我有很大的幫助!這個週末再來詳細回覆!
3 years ago
Reply
叶子齐
能帮到你就再好不过了~
3 years ago
Reply
不眠草
#3
我覺得你的切入點很有趣,而且講的也都不錯,路人也受益了
3 years ago
Reply
叶子齐
谢谢~
3 years ago
Reply
沐魚 muyue
#4
感觉你较习惯使用简体,所以换字体了。
首先感谢大大的评文,下列我以列点方式回覆。
1.序章与第一段衔接问题
说实在的,我先前曾拿过文给我的国文老师看过,她也与你说过一样的事情。
我之前一直认为是序章的问题,但所有评论看下来,似乎是两个章体摆在一起所形成的问题。
虽然你称赞了我的序章,但后续若要修文,我或许会选择从序章开始下手,因为我认为序章还有些故事上伏线不清的问题。
2.关于梦蝶茶道
嗯,其实我当初只是想写漂亮的茶道出来(误)
在这里想跟评者说一下,其实安排此场景是为了间接表示梦蝶在樱守屋的拘谨,以及所有不安都能够在茶道中感受到短暂的平静。
而后续接述到梦蝶心中动摇的部分,更是硬生生在茶道结束后,将她拉回了现实。
3.小泉、猫灵、梦蝶之关系
我真的非常喜欢评文中,解析他们之间关系的片段,我只能说,你完美的写出我想表达的意念。
我在与他人谈到此篇文章时,就是以「白纸」下去描述的,初始梦蝶在我笔下是完全空白的,由每一篇的故事,由我慢慢画上颜色。
在中后段的篇章中,梦蝶是只未破茧的蝴蝶,后续也会描写到,这段评文我非常有共鸣。
註:蝴蝶與櫻花在日本象徵生命
4.樱守屋建筑的描写
嗯,其实梦蝶对建筑没有阴影啦……只是我忘了介绍这段了,之后修文会注意。
5.角色拉扯
此部小说,你说对了,其实很像梦蝶的成长日志,我当初开始撰写时也没想过,但似乎都越来越偏向这种形式了,不过也可能是前一万字我较重于世界观介绍,导致内文中提及其他角色关系的片段不足。
不知道能否再麻烦你讲拉扯这方面的问题,更加详细将缺失告诉我呢?
6.剧情盲点
嗯…其实以作者的角度,我正是想写出朦胧隐约的感觉,但经由你这么说,还真不知道是优是劣😅
7.伏笔问题
哇,我写这篇文是也是头脑抱着烧呢。
举例而言,其实我一直在找垢子存在的理由😅
对于垢子,他称不上此篇的配角,但我却认为他是个相关重要的人物,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对于伏笔暗线的部分,我只能回答,也许有,也许没有吧😅,但我有点好奇,看这篇文时会不会造成读者太大负担了?
8.询问剧情把控问题
最后评文中,你所提到的剧情把控,请问能告诉我是哪方面吗?
3 years ago
Reply
叶子齐
感谢您,愿意用简体交流,不得不说阅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了。
本来是繁体的话我还咬文嚼字要看看这个字怎么念,跟我学的词是不是一个意思,现在方便多了,谢谢。
废话不多说,我这边也进行逐点的回答。
1:序章的部分我的确不能帮到你太多,毕竟我也是一个读者,我只负责点评写法,不会对创意进行干涉,我也很期待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这点可能需要作者自己去推敲和思考了,请容我自私一下。
2:我只能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巧合,因为完全对到了我对蝴蝶这个词的臆想。这就是文学的奇迹吧~
4:草,原来是忘了
剩下的我觉得其实可以一起说:
梦蝶的故事我认为,这个作品它的很大问题,都是基于在它作品本身的字数不够多这点。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写法,一个作品它是否崩坏并不是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写大纲,也不是取决于作者的基本功。
而是作者是否有想清楚,“我想给观看的人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往往更多的情况是作者忘记了这个概念,或者是因为他人的影响动摇了自己的概念。
因此我认为在作者去欣赏书评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自己是打算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往往比写得不好本身致命的多,这也是我觉得,我可以给出的答案:第一篇并不需要角色拉扯与剧情盲点。
如果说序章是整个故事的序章,那么这个第一篇就是梦蝶的序章。
序章的事情本身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用弄的那么明白的。
因此角色拉扯让我说的话,我可能完全不会提这个问题,但是最后我评文中提到,是因为作者你本身在问这个问题。
就像我说的,一共拉扯的就两组,梦蝶和小泉是经典的刚开始感觉要拉扯,但是没有下文了。泉和莲的对话更像是普通的家常而不是一个思想讨论,因此第一篇其实没有任何拉扯。
为什么要连在一起说,因为这个剧情盲点,虽然我这么说很不好,首先就是这个剧情非常难懂,说实话我现在没有看到什么剧情,如果你要我给剧情打分我会给不及格。
但是这个我口中不及格的剧情配合上梦蝶,其他角色,事件,场景最后给我的结果,我会说是非常满意。
因为它完全突出了梦的朦胧感,我每次看书的时候都会时不时想起书的标题,标题宛如一个让我不会迷路的导航,《梦境少女迷途中》这部作品的人物和剧情都是在为一个主题服务,变成了无法割舍的存在。
就像是真正的梦境一般,有序的杂乱。
这个剧情优劣我只能说根据受众者不同,决定人也不同,这篇小说总体偏风格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小众向,喜欢它的人一定非常喜欢,觉得无聊的人肯定不会多看一眼。这个结论是肯定的。
因此对于剧情的建议我其实给不了多少,但是对于剧情把控这个我就很熟悉了。
也就是剧情构造,剧情本身拥有很多种结构,而这些结构通用在漫画,电影,小说等载体,可以说是创造故事的一个通用模板。
比如说最经典的三幕式,分为【原因----过程---结果】三大要素,这是最基本的结构法,也是最稳定的,但是它并不像看上去一样简单,小泉的事件就可以以三幕式来定型也就是
原因:恶灵来樱守居
过程:梦蝶帮忙
结果:事情结束,母猫宝石进入湖底
但是我们把中间与小泉,母猫,梦蝶三人无关的人剧情都删了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雨露均沾。
什么意思呢,我们假如总共有三万字,原因过程结果三个事件各占了一万字。
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平均的故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写法,三个事件字数一样就是说要在本身就有限的条件下,同时讲好三件事。
这就需要一个轻重缓急的概念,也就是降低写者写文难度的一种方法,就是缩短一个事件的内容,去详细描写其他两个,或者再极端点就是缩短两个事件去描写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好莱坞式剧本就是只重点描写过程,而特地淡化开始和结果。
而这里的剧情调整的基本功就是剧情把控,作者需要分配每个剧情的占比量,根据自己想要给观众展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比如如果我想要突出小泉的情感,我可能会把重点摆在开始和结果,如果我要表达梦蝶的成长可能会表现在过程和结果。这样的排比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剧情的对应时间,人物的心理与站位和各自的定位做出的把控。
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剧情把控水平不够的原因,哪怕这次这个作品的主题是梦。
但是从现在看来都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感觉的梦。
刚刚说的是宏观的剧情,而现在是要讲细枝末节的细节。
一个优秀的作品他会埋下伏笔,这些伏笔不是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懂,其实理由很直接,就是为了让之后的事情变得合理。
给观众一个潜意识的暗示,比如“一个人做到饭桌前,他拿起了筷子”你看到这些暗示脑中可能就会有下面他吃饭或者夹菜的画面,而细节往往再更隐蔽的地方,就是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可以隐隐约约的让你感觉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我上文分析梦蝶的另一个主要思想,就是符合人物逻辑,在剧情的任意时间点都不会崩坏。
而这里的细节问题是出在配角的身上,梦蝶的第一视角其实是一个日记,但是在她的视角其他的配角却有点模板化,他们像是笔下的角色,而梦蝶像是真实存在的人。这个就是细节的区别。
一个作品,他的伏笔,很多都不是刻意下的,比如说梦蝶这个角色,她的茶道,在作者的眼里可能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看,觉得帅,但是当你特意的去看这个片段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止有帅,而是气质的贴合,这个行为本身很适合梦蝶这个人,也非常适合这个名字,这个感觉往往就是作者口中的“我觉得这段很重要不能删”,随后根据对方的这个行为,你会对她产生一种期待与猜测,她的下一步行为举止在脑中也会有一个大概的猜想。
而这些人物的细节,重点是在于作者是否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能详细背出设定的感觉,而是那种,如果我是他的话,在这种情况,我会做出什么行动的感觉。
创造人物和写好人物的最高境界就是代入其中,当作者本人能完全代入,并且觉得逻辑没有任何问题的话,我觉得伏笔本身就可以不用过于思考了,因为伏笔会自己出现的。
伏笔其实是一个不用过多注意的问题,以短篇故事来说,一个作品往往要修改数十次或者百次对伏笔修改。
但是一个长篇作品,说实话可以不用刻意去加伏笔,而是将自己脑中想的想法试着去配合故事,长篇作品如果要出版的情况,那么出版时的修改,为了一本书的观赏性,那个时候还是需要对伏笔进行调整,但是我认为并不是现在的重点,因为这个故事至今为止才到第六章。
而对于读者的压力,如我上面所说,这个作品的写法与类型注定他小众,整体下来,成长的似乎不只是梦蝶本身,也像是屏幕前观赏的我们似乎也成长了。如果作者是以赚钱或者别的什么目的的话,我的确不推荐这么写。
不正确的努力,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
但是如果作者是打算以这个方向创作一个好看的故事,我认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故事完全合格,我们可能会一同见证,或许一同成长。
而在角色拉扯和剧情提高的方面,说实话我能给的答案更多是:去看优秀的作品
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这方面我都是通过去观赏别人的作品,随后去代入思考,如果我是这个作者的话,我会怎么写,随后看对方怎么写,看出差异后做出是否要学习的结论。
这套理论依然是建立在知晓自己要写一个什么作品的情况下。
我们无法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多多的去借阅其他不同的作品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感想了,希望能帮到你了。
之后我想说一些题外话,一些有关我自身的学习理念。
我对于一个作品的理念始终是整体论。
整体论的意思就是,剧情,人设,设定都是一个整体,一般情况下割舍任何一个都无法继续运作,这个算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写法,但是我很时常用这个结构法去看待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
做个比方,假如我把我的故事中人物换了一个不同的人,那么这个剧情还会照原来的路线走下去吗。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
那我可能会认为我自己的角色是不成功的,比如大陆有很多网文,他们的主角就算替换成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剧情照样走的下去,剧情,设定,人物三个东西在个跑个的,导致作品就算没什么实际问题,他本身也怎么看怎么别扭,像是一个写满了bug的程式,他能运行达到目的,但是看上去非常奇怪、畸形、且不可预测。
剧情和设定也是同理,因此独一无二的作品,也必定是一个无法被教科书化的作品。
因为其他的作品不管模仿的再像都不是这个作品本身,这就是整体论的创作。
可以说这个思考方式是个很反人类的方式,因为你要抛开所有能让你轻松的东西,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但是总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就算是对自己的作品用也会隐隐约约感觉,比如把设定抽掉只看设定,通过失败品的对比也能改进自身设定的缺陷和说不定能看到一个设定的另一个角度。
表与里。
我们称之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暗线不一定,有的时候作者完全没表达的意思,但是人物的行为与他们的习惯组成的一系列潜意识逻辑动作,会让一条不该出现的暗线出现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他们会去思考,角色这样做合不合理,角色接下来的合理举动应该是什么。
如果用整体论来看一个作品的话是特别容易找出对方的漏洞,但是有个很尴尬的一点就是,你很可能找到问题了,但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一般评论的时候绝对不会用整体论去评论。
哪怕这个是我最喜欢的写法,也是我最喜欢的评论法。
我觉得这个对你应该有点用,这部作品是一个高度统一化的作品,设定,剧情,角色,文笔,伏笔,主题都有意没意的贴合在一起,让其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可以当这个完全是废话,因为这个整体论确实反人类。
最后到了尾声,我想说,
请记住
自己是想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3 years ago
Reply
弄墨
@叶子齐, 好想打賞這段XD作品整體論絕對是每個作者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設定、劇情、人物互為一體
3 years ago
Reply
沐魚 muyue
@弄墨, 可以到我的創挑打賞喔!我之後也會發送蕉幣(*¯︶¯*)
3 years ago
Reply
弄墨
@沐月 muyue, 好!作者大大也加油~
3 years ago
Reply
沐魚 muyue
@叶子齐, 能得到你的评文真的受益良多,也很感谢最后提点了我,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样的作品。
不得不说,我在撰写小说时所想表达的意境确实如梦般,若有似无,飘渺紊乱这类的感受,我其实蛮害怕没有把握好力度,就会变成一篇雾洒洒的文章,然后开始担心读者的阅读感受。
但看完这篇评文,我认为能够更精确了解自己撰写的方向在哪了。
剧情把控这方面我会更加精进(感觉这方面大纲就必须定得非常清楚😅)。
角色拉扯方面,以梦蝶作为真实存在的角色,其他角色更像是辅佐及过客(要说的话…莲是神秘的代表吧,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伏笔与暗线的象征了😅),整体依然以梦蝶作为主角,但后续也许每个角色,我会透过描写让他们更加丰满。
以上感谢你的评文,努力赶工下篇中…
3 years ago
Reply
叶子齐
@沐月 muyue, 作者大大加油
3 years ago
Reply
Join th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Join the Society!
×
Subscribe
Go to the magazine
/
+ Add tip
The tip will be charged every payment period
+ Add promotion code
Apply
close
Recipient Name
Shipping address
Phone Number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the physical benefits.
JOIN
Pay with
xxxx xxxx xxxx
Update payment method
This is a one-time purchase.
If you don't cancel before the trial ends, you will automatically be charged the subscription fee every
until you cancel.
Renews automatically every
, unless you decide to cancel. You can cancel your subscription at any time.
You can pay with non-card methods if you subscribe for
12 months
.
Please leave your contact phone number here..
We will reach you soon by Whatsapp at the tel number you provide.
SUBMIT
Please enter phone number.
Credit card payment
You have subscribed to this plan already!
Manage subscriptions
X
×
People Who Like This
x
Proceed
0
will be deducted for this action.
Your current coin balance:
0
(
Click to buy coins
)
Confirm
Cancel
arrow_back
×
×
send
Send
×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
X
REGISTER
LOGIN
account_circle
email
vpn_key
I have read, understand, and agree to the Penana
Terms of Service
.
JOIN
email
vpn_key
Remember Me
LOGIN
Forgot Password?
OR
Login with Facebook
第一个:短文角度(角色分析法)
角色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如果随便单拉开来一章,里面的角色行为模式都没有崩坏,那么就是一部好的作品。
从头开始,序章的部分极其压抑的环境,从主角的行为来看基本上可以推断出:25%心理疾病,25%天生如此,50%恐惧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大概率会在三个原因中产生,而寻死的理由也写得十分的合理,基本就是四个字“活不下去”。
序章开场的风格如同电影的宣传片一样富有镜头感和一种安静的美感。
这个开头可以说是十分的棒了,起了个好头。
随后切入至第一章,如果要说蝴蝶,但凡蝴蝶跟死与梦挂钩,基本上主题就可以确定为“优雅的凋零”。“优雅”指的是角色的气质,“凋零”指的是角色的命运。在我印象中这样的角色通常会以一种庄重却不是优美的姿态去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
带着这个角度往下看的确会感觉作品在这个风格上有所描写。
而从第一段开始可以算是无缝衔接至隐世,从接下来的描写可以得出两个互悖的结论。
1:梦蝶可能是女主生前最希望成为但是没有成为的人
2:梦蝶是另一个人,可能是另一个人格,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
但是这个要从第二章开始说,所以暂时一码归一码。
第一章的风景描写一段,故事设定介绍一段,整体感觉并不突兀,虽然对梦蝶没有本身的直接描写,但是随着风景的刻画,梦蝶的情绪转折也被隐藏在了里层,是一个细看很有意思的描写。
而从第二章开始就是梦蝶本人的塑造章节,第二章着重描写了茶道,也就是梦蝶本人的兴趣,这也是我一开始说的“优雅”,也就是气质的培养,结合之前的结论来看,很大程度可以确定,梦蝶不喜欢梦蝶这个名字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名字。
礼法:
礼法这个方面就比较有意思了,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梦蝶本人在学习礼法,所以礼法本身十分的生疏,主语经常弄错,简称阴阳怪气别人。可以侧面看出来她对茶道的兴趣和对礼法的兴趣完全是两个层次。
第二个解读就是,学习了礼法的梦蝶,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格,她非常喜欢用不同的语气与语句来讲同一件事情,以此让对方彼此都不无聊。但是这样看的话,跟序章的本人完全就是天差地别,所以第二章就可以确定主角的身份就是想成为的人与他人之间二选一。
接着往下第三章主要是工作方面如何接待客人,姑且略过。
然后就是第四章猫灵与梦蝶,这章有两个地方可以细说,第一个是母猫,梦蝶基本确定母猫是来找小泉后,产生了第一种想法是嫉妒,也可以说是羡慕,但是她的行为决定采取为,非报复性打击的措施,也就是不像世人的嫉妒采取的激烈行为一样,而是一种很平静的祝福,以及一些很平淡,很微不足道的帮助,这点是可以看出梦蝶的为人,进一步的让角色丰满,也让她的死因变的逐渐明朗。
第二个就是小泉的切入点,这个就有点说法了,如果幼灵本身就没有什么执念会快速消散的话,小泉应该很快就回到该去的地方,这个其实跟梦蝶本身的恶灵一样,抱着一股莫名的执念,只不过是完全不同的执念。
接着第五章一起说,这章开始梦蝶彻底弄不明白一些事情,她并不是明白而变得不明白,而是一开始就不明白,失忆并不代表往昔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不存在等。因此这里梦蝶的不懂可以分析成,她就是真的不懂,她理解不了母猫与小泉双方彼此的执念。
而这也是梦蝶从头到尾无法真正意义上正视面对母猫和小泉的理由,她可能会思考,但是不会卯足全力去帮忙,不关她的事,她没有动机,即使看上去可能阻止,但是实际上她没有任何作为,这章的片段基本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很直接的感受过名为“母爱”的感情。
梦蝶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同蝴蝶需要破茧入世,梦蝶在前世是一只卑微的虫子,来到隐世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作茧自缚,而她需要突破自己的束缚才能真正的蝴蝶。
从这里开始就从“优雅”变成了“凋零”。
前世的“母爱”大概率是以负面能量,主要为恨意。这里的“母爱”,以高强度的执念,给她展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正能量风景,无私的爱。
但是不管哪种结果,最终都是逃不过他们逐渐凋零的命运。
如同知道自己结局的少女走上了天台,知晓自己终焉的母猫一次又一次无能为力的反抗。
来到第一篇故事的最后一章:第六章
第六章开始就给出一条合理的理由,那就是来自小泉与母猫的身世。
不管再笨的人看一眼都能理解,为什么她的执念如此深刻,
而现在,动机来了。
身份扑朔迷离的恶灵少女,成为了最能感同身受的见证者,她失去的经历与看到他人的经历产生了一段共鸣反应。
但是试图改变的不止是梦蝶一个,小泉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变化。
结果有变吗?可能有吧.
但是过程切切实实的改变了,如同一个美梦,在死前做的美梦。
猫化身成了一颗宝石缓缓沉入湖底,
优雅的凋零,结束。
六章节看下来其实是一段成长的故事,以梦蝶自身为视野主体,观察世界的一切,来进行首次蜕变,单看每次的故事都是不同的章回体式写法,像是六篇独立的故事和六种风格的描写,虽然这个风格描写的差别并不大,且也没有偏离主体,以短篇故事来说可圈可点。
一般我是不会用角色分析法来写评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角色分析是很看作品的剧情本身,有的时候剧情不同,角色的情感也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个作品是可以用的上的。
第二个:长文角度(故事塑造)
同样从序章讲起,但是从这里开始速度就要加快了,序章的感想任然不变,但是区区一个序章是看不出来什么东西的,也就是一个序章只能得出压抑的氛围。
而第一章开始就出现了剧情断裂,本就压抑至极的序章,衔接的第一章也奇怪,一个故事按照整体来看的话第一章的开头可以说是十分奇葩。梦蝶这个角色可谓是在第一个事件中,哪里都看不出她希望能寻找自己的记忆,第一章的开头配合着压抑的氛围直接像是再对角色说。就算你死了也得活在极其压抑的世界中,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审美疲劳镜头,特别是在于这段压抑的描写远远不如序章来得精彩,导致出现一种观看的断层感。
第一章的写法虽然可圈可点,但是有些不合时宜,比如如果没有序章的话,看第一章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正是因为有序章才会觉得奇怪,序章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压抑的建筑环境氛围描写,描写出一个病态已久无人关怀的可怜人。
如果她想要活在一个新的环境,至少得有一点不一样,最后第一章到第六章的6章描写,竟然没有一章写了樱守居的建筑描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女主本身就对建筑又阴影,所以刻意的不去注意建筑如何如何。目前第一篇的故事都是从女主视角出发,那么也合理。
第二章的礼节环节基本可以看得出莲和泉两个的性格如何。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很难觉得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个章回体的剧情,顺便介绍着风土人情。科普的意味似乎远远大于了讲故事的感觉。
可以看得出作者真的是下足了工夫去学习了许多东西,也很用心的在对待这些事情。
本篇主要描写了梦蝶,小泉,母猫三个重要角色,角色描写可以在第一个角色分析看到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讲讲角色分析没说到的,就是角色成长性,目前有角色成长性的就是小泉和梦蝶,小泉和梦蝶真的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而本篇在人物塑造基本没埋什么显眼的伏笔,就算推测也没有一个确实的依据,期待后续发展。
然后剧情基本上是前期挖了一堆坑,伏笔先设下一堆,剧情全靠玄学的感觉。
剧情的出发点似乎更像是:巫女退治恶灵(柔和版)+神社的日常。
好最后下结论:
1画面表达程度:目前的画面表达程度的巅峰是序章,这点毋庸置疑,完美切合了人物,感情,剧情可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电影级分镜画面。而第一篇的画面表达很明显弱了一个等级,但是却很配的上故事。梦蝶自身的状态本身就不是一个能靠画面来撑起来的角色,目前也没有牵扯到如此需要画面感的剧情。
2文字美感:大量的形容词,十分的亲切,至少我自己写文的时候也会用上一堆形容词,这篇文章也没有犯多形容词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就是讲废话。形容词与人物的结合让一切惟妙惟肖,整体的风格都没有崩坏,产生了一片优雅的文章。
3角色拉扯:这个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整篇章节我就不知道哪个角色他拉扯了,最像是拉扯的莲与泉,但是篇幅描写少的可怜,而说到小泉和梦蝶,更是重量级,这完全就是刚要开始拉扯。《作者:断章》拉扯讲究的是对白的艺术,几言几句能体现出对方信念与理念,而本篇是没有这个感觉的对白。
4剧情盲点:我看了半天,我整个人是盲点,主要是这个剧情,他就不是烂,也不是老套,而是一种隐隐约约感觉,好像能连上,但是又连不上,他的故事逻辑是连的上的,但是每篇故事却总有说不上来的奇怪。与其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如说是从梦蝶的角度,亲笔写出的一册日记。然后我想了半天也就是出在伏笔的问题上。
5伏笔:这个已经不是抽象不抽象的问题了,一眼看上去,没什么感觉,但是当我用“优雅的凋零”这个看法来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是有一条我不知道的暗线在同步发生,这个伏笔算是写了一大堆,不如说整个第一篇故事,随便拉一个章节出来,整章都是伏笔。就是这样的感受,以至于我要去用“伏笔=暗线”的眼光再看一遍,看看能不能连成一条故事线,我最后连出了梦蝶的大概故事,也就是人物分析讲的那些。
6整体:整体来说,挺有趣的,让人有想看得下去的感觉,文字优美清新,对死亡的探讨,对既定命运的反抗,与失去记忆是否还能生存这样种种的因素与成长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不错的第一篇。未来可期,但是剧情把控问题其实很大,但是被人物塑造,风格化描写等一系列优点盖过,瑕不掩瑜,期待之后的作品。
题外话:第一次写书评,话语比较直接,也不是很会写,请见谅,能帮到你就最好了。我的作品就不用评论了,因为我还没开始发。
加油,祝你越写越好
首先感谢大大的评文,下列我以列点方式回覆。
1.序章与第一段衔接问题
说实在的,我先前曾拿过文给我的国文老师看过,她也与你说过一样的事情。
我之前一直认为是序章的问题,但所有评论看下来,似乎是两个章体摆在一起所形成的问题。
虽然你称赞了我的序章,但后续若要修文,我或许会选择从序章开始下手,因为我认为序章还有些故事上伏线不清的问题。
2.关于梦蝶茶道
嗯,其实我当初只是想写漂亮的茶道出来(误)
在这里想跟评者说一下,其实安排此场景是为了间接表示梦蝶在樱守屋的拘谨,以及所有不安都能够在茶道中感受到短暂的平静。
而后续接述到梦蝶心中动摇的部分,更是硬生生在茶道结束后,将她拉回了现实。
3.小泉、猫灵、梦蝶之关系
我真的非常喜欢评文中,解析他们之间关系的片段,我只能说,你完美的写出我想表达的意念。
我在与他人谈到此篇文章时,就是以「白纸」下去描述的,初始梦蝶在我笔下是完全空白的,由每一篇的故事,由我慢慢画上颜色。
在中后段的篇章中,梦蝶是只未破茧的蝴蝶,后续也会描写到,这段评文我非常有共鸣。
註:蝴蝶與櫻花在日本象徵生命
4.樱守屋建筑的描写
嗯,其实梦蝶对建筑没有阴影啦……只是我忘了介绍这段了,之后修文会注意。
5.角色拉扯
此部小说,你说对了,其实很像梦蝶的成长日志,我当初开始撰写时也没想过,但似乎都越来越偏向这种形式了,不过也可能是前一万字我较重于世界观介绍,导致内文中提及其他角色关系的片段不足。
不知道能否再麻烦你讲拉扯这方面的问题,更加详细将缺失告诉我呢?
6.剧情盲点
嗯…其实以作者的角度,我正是想写出朦胧隐约的感觉,但经由你这么说,还真不知道是优是劣😅
7.伏笔问题
哇,我写这篇文是也是头脑抱着烧呢。
举例而言,其实我一直在找垢子存在的理由😅
对于垢子,他称不上此篇的配角,但我却认为他是个相关重要的人物,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对于伏笔暗线的部分,我只能回答,也许有,也许没有吧😅,但我有点好奇,看这篇文时会不会造成读者太大负担了?
8.询问剧情把控问题
最后评文中,你所提到的剧情把控,请问能告诉我是哪方面吗?
本来是繁体的话我还咬文嚼字要看看这个字怎么念,跟我学的词是不是一个意思,现在方便多了,谢谢。
废话不多说,我这边也进行逐点的回答。
1:序章的部分我的确不能帮到你太多,毕竟我也是一个读者,我只负责点评写法,不会对创意进行干涉,我也很期待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这点可能需要作者自己去推敲和思考了,请容我自私一下。
2:我只能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巧合,因为完全对到了我对蝴蝶这个词的臆想。这就是文学的奇迹吧~
4:草,原来是忘了
剩下的我觉得其实可以一起说:
梦蝶的故事我认为,这个作品它的很大问题,都是基于在它作品本身的字数不够多这点。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写法,一个作品它是否崩坏并不是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写大纲,也不是取决于作者的基本功。
而是作者是否有想清楚,“我想给观看的人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往往更多的情况是作者忘记了这个概念,或者是因为他人的影响动摇了自己的概念。
因此我认为在作者去欣赏书评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自己是打算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往往比写得不好本身致命的多,这也是我觉得,我可以给出的答案:第一篇并不需要角色拉扯与剧情盲点。
如果说序章是整个故事的序章,那么这个第一篇就是梦蝶的序章。
序章的事情本身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用弄的那么明白的。
因此角色拉扯让我说的话,我可能完全不会提这个问题,但是最后我评文中提到,是因为作者你本身在问这个问题。
就像我说的,一共拉扯的就两组,梦蝶和小泉是经典的刚开始感觉要拉扯,但是没有下文了。泉和莲的对话更像是普通的家常而不是一个思想讨论,因此第一篇其实没有任何拉扯。
为什么要连在一起说,因为这个剧情盲点,虽然我这么说很不好,首先就是这个剧情非常难懂,说实话我现在没有看到什么剧情,如果你要我给剧情打分我会给不及格。
但是这个我口中不及格的剧情配合上梦蝶,其他角色,事件,场景最后给我的结果,我会说是非常满意。
因为它完全突出了梦的朦胧感,我每次看书的时候都会时不时想起书的标题,标题宛如一个让我不会迷路的导航,《梦境少女迷途中》这部作品的人物和剧情都是在为一个主题服务,变成了无法割舍的存在。
就像是真正的梦境一般,有序的杂乱。
这个剧情优劣我只能说根据受众者不同,决定人也不同,这篇小说总体偏风格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小众向,喜欢它的人一定非常喜欢,觉得无聊的人肯定不会多看一眼。这个结论是肯定的。
因此对于剧情的建议我其实给不了多少,但是对于剧情把控这个我就很熟悉了。
也就是剧情构造,剧情本身拥有很多种结构,而这些结构通用在漫画,电影,小说等载体,可以说是创造故事的一个通用模板。
比如说最经典的三幕式,分为【原因----过程---结果】三大要素,这是最基本的结构法,也是最稳定的,但是它并不像看上去一样简单,小泉的事件就可以以三幕式来定型也就是
原因:恶灵来樱守居
过程:梦蝶帮忙
结果:事情结束,母猫宝石进入湖底
但是我们把中间与小泉,母猫,梦蝶三人无关的人剧情都删了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雨露均沾。
什么意思呢,我们假如总共有三万字,原因过程结果三个事件各占了一万字。
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平均的故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写法,三个事件字数一样就是说要在本身就有限的条件下,同时讲好三件事。
这就需要一个轻重缓急的概念,也就是降低写者写文难度的一种方法,就是缩短一个事件的内容,去详细描写其他两个,或者再极端点就是缩短两个事件去描写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好莱坞式剧本就是只重点描写过程,而特地淡化开始和结果。
而这里的剧情调整的基本功就是剧情把控,作者需要分配每个剧情的占比量,根据自己想要给观众展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比如如果我想要突出小泉的情感,我可能会把重点摆在开始和结果,如果我要表达梦蝶的成长可能会表现在过程和结果。这样的排比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剧情的对应时间,人物的心理与站位和各自的定位做出的把控。
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剧情把控水平不够的原因,哪怕这次这个作品的主题是梦。
但是从现在看来都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感觉的梦。
刚刚说的是宏观的剧情,而现在是要讲细枝末节的细节。
一个优秀的作品他会埋下伏笔,这些伏笔不是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懂,其实理由很直接,就是为了让之后的事情变得合理。
给观众一个潜意识的暗示,比如“一个人做到饭桌前,他拿起了筷子”你看到这些暗示脑中可能就会有下面他吃饭或者夹菜的画面,而细节往往再更隐蔽的地方,就是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可以隐隐约约的让你感觉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我上文分析梦蝶的另一个主要思想,就是符合人物逻辑,在剧情的任意时间点都不会崩坏。
而这里的细节问题是出在配角的身上,梦蝶的第一视角其实是一个日记,但是在她的视角其他的配角却有点模板化,他们像是笔下的角色,而梦蝶像是真实存在的人。这个就是细节的区别。
一个作品,他的伏笔,很多都不是刻意下的,比如说梦蝶这个角色,她的茶道,在作者的眼里可能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看,觉得帅,但是当你特意的去看这个片段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止有帅,而是气质的贴合,这个行为本身很适合梦蝶这个人,也非常适合这个名字,这个感觉往往就是作者口中的“我觉得这段很重要不能删”,随后根据对方的这个行为,你会对她产生一种期待与猜测,她的下一步行为举止在脑中也会有一个大概的猜想。
而这些人物的细节,重点是在于作者是否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能详细背出设定的感觉,而是那种,如果我是他的话,在这种情况,我会做出什么行动的感觉。
创造人物和写好人物的最高境界就是代入其中,当作者本人能完全代入,并且觉得逻辑没有任何问题的话,我觉得伏笔本身就可以不用过于思考了,因为伏笔会自己出现的。
伏笔其实是一个不用过多注意的问题,以短篇故事来说,一个作品往往要修改数十次或者百次对伏笔修改。
但是一个长篇作品,说实话可以不用刻意去加伏笔,而是将自己脑中想的想法试着去配合故事,长篇作品如果要出版的情况,那么出版时的修改,为了一本书的观赏性,那个时候还是需要对伏笔进行调整,但是我认为并不是现在的重点,因为这个故事至今为止才到第六章。
而对于读者的压力,如我上面所说,这个作品的写法与类型注定他小众,整体下来,成长的似乎不只是梦蝶本身,也像是屏幕前观赏的我们似乎也成长了。如果作者是以赚钱或者别的什么目的的话,我的确不推荐这么写。
不正确的努力,无法达到想要的结果。
但是如果作者是打算以这个方向创作一个好看的故事,我认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故事完全合格,我们可能会一同见证,或许一同成长。
而在角色拉扯和剧情提高的方面,说实话我能给的答案更多是:去看优秀的作品
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这方面我都是通过去观赏别人的作品,随后去代入思考,如果我是这个作者的话,我会怎么写,随后看对方怎么写,看出差异后做出是否要学习的结论。
这套理论依然是建立在知晓自己要写一个什么作品的情况下。
我们无法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多多的去借阅其他不同的作品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感想了,希望能帮到你了。
之后我想说一些题外话,一些有关我自身的学习理念。
我对于一个作品的理念始终是整体论。
整体论的意思就是,剧情,人设,设定都是一个整体,一般情况下割舍任何一个都无法继续运作,这个算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写法,但是我很时常用这个结构法去看待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
做个比方,假如我把我的故事中人物换了一个不同的人,那么这个剧情还会照原来的路线走下去吗。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
那我可能会认为我自己的角色是不成功的,比如大陆有很多网文,他们的主角就算替换成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剧情照样走的下去,剧情,设定,人物三个东西在个跑个的,导致作品就算没什么实际问题,他本身也怎么看怎么别扭,像是一个写满了bug的程式,他能运行达到目的,但是看上去非常奇怪、畸形、且不可预测。
剧情和设定也是同理,因此独一无二的作品,也必定是一个无法被教科书化的作品。
因为其他的作品不管模仿的再像都不是这个作品本身,这就是整体论的创作。
可以说这个思考方式是个很反人类的方式,因为你要抛开所有能让你轻松的东西,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但是总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就算是对自己的作品用也会隐隐约约感觉,比如把设定抽掉只看设定,通过失败品的对比也能改进自身设定的缺陷和说不定能看到一个设定的另一个角度。
表与里。
我们称之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暗线不一定,有的时候作者完全没表达的意思,但是人物的行为与他们的习惯组成的一系列潜意识逻辑动作,会让一条不该出现的暗线出现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他们会去思考,角色这样做合不合理,角色接下来的合理举动应该是什么。
如果用整体论来看一个作品的话是特别容易找出对方的漏洞,但是有个很尴尬的一点就是,你很可能找到问题了,但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一般评论的时候绝对不会用整体论去评论。
哪怕这个是我最喜欢的写法,也是我最喜欢的评论法。
我觉得这个对你应该有点用,这部作品是一个高度统一化的作品,设定,剧情,角色,文笔,伏笔,主题都有意没意的贴合在一起,让其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可以当这个完全是废话,因为这个整体论确实反人类。
最后到了尾声,我想说,
请记住
自己是想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不得不说,我在撰写小说时所想表达的意境确实如梦般,若有似无,飘渺紊乱这类的感受,我其实蛮害怕没有把握好力度,就会变成一篇雾洒洒的文章,然后开始担心读者的阅读感受。
但看完这篇评文,我认为能够更精确了解自己撰写的方向在哪了。
剧情把控这方面我会更加精进(感觉这方面大纲就必须定得非常清楚😅)。
角色拉扯方面,以梦蝶作为真实存在的角色,其他角色更像是辅佐及过客(要说的话…莲是神秘的代表吧,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伏笔与暗线的象征了😅),整体依然以梦蝶作为主角,但后续也许每个角色,我会透过描写让他们更加丰满。
以上感谢你的评文,努力赶工下篇中…